陆绩、陈泰两人下笔如飞,将刘封所下达的命令转化成文书。
“另外,将大象、犀牛送往洛阳,以为朝贡。”
刘封顿了顿,思索了下又补充道:“再加珍珠五斗、香料五斤、霜糖十斤,雪盐二十斤,金银各十斤,钱百万,丝绸二十匹,绢帛两百匹,粮三千石。其中半数送去大将军府中。”
相信这样一份贡品,足以让朝中三公九卿们看见自己的忠心了,也能让天子明白自己的苦衷,重新缓和一下先前有些疏远的感情。
最后,刘封还吩咐道:“另外,将所剩下的东西一分为二,送一半去徐州我父处。”
自家老爹可是喜好香衣美服,宝马名车的,这么多的好东西,理应孝敬一下父亲,更何况还有祖母、母亲。
这棉布衣夏天通气,冬天保暖,而且触感良好,要不然也不会价格如此昂贵了。相信诸将、诸位先生以及自家父亲、母亲和祖母,收到这些礼物馈赠后,都会相当高兴的了。
对于财货,刘封从来都不小气,每年年节时,都会给自己的亲信爱将们发放大量的馈赠,其中包括霜糖、雪盐、香油、乃至于白纸、刀剑,宝弓等等。也就是江淮的马场才刚刚建立了两年,马驹们还没长大,否则良马也必然会出现在赏赐之中。
陆绩、陈泰两人一边记录,一边暗暗咋舌,为刘封的大手笔封赏而感到震惊,尤其是听到了自己的堂侄和祖父、父亲都分到了后,更是忍不住心生感激和羡慕之情。
想想这些财货,无一不珍贵异常,即便是陆绩、陈泰这等名门之后,也都没有棉衣傍身。
可刘封却是毫不心疼的赏赐了出去,其神情风轻云淡,全然找不到半点吝惜之色,当真是有视财帛如粪土之觉,看的陆绩、陈泰两人又是震惊,又是钦佩,还夹杂着浓浓的艳羡。
陆绩和陈泰倒不是羡慕棉布衣本身,他们更多的是羡慕被刘封这等明主记挂在心的恩遇。
好在刘封最后道:“你们几人也可一人领取一身,要是不习惯棉布衣的话,也可以折算成一匹丝绸。”
陆绩、陈泰一听,赶忙起身离席,拜谢刘封的赏赐。
“不必如此。”
刘封丝毫不在乎他们年幼,一视同仁的上前将他们搀扶起来,并叮嘱道:“你们新来,不知我喜好,我生平不喜人跪拜,尔等今后跟随在我身边,不必如此拘束多礼。”
陆绩、陈泰心中感动非常,只觉自己如史籍之中那般得遇明主,更油然生出了报效之心。
这也是刘封将他们带在身边的初衷,陆家虽然贵为吴郡四大姓,但其实自陆康死后就隐隐有些掉队了,而且即便是吴中四大姓,也仅仅只是在东南声望巨大而已,放大到整个东汉帝国,却是有些不够看了。
陈泰的情况和陆绩有些类似,自陈死后,陈家的声望也是掉了一截,虽然陈纪德才兼备,学识过人,但唯独不擅长做官,而更擅长做官,机敏多谋的陈谌却早早病死。
若不是生养了个好儿子陈群,陈家大概率会随着陈纪身死而消失在历史长河之中了。
陈泰是陈群的长子,原时空中仅剩的几个曹魏忠诚派大佬。虽然无力回天,但陈家的的确确是做到了忠魏,最后陈家也因此而走向没落。
陈氏一门,其本质还是忠孝传家,虽然自陈开始,身段就十分灵活,处事变通,但为人处世却始终在底线之上,这样的人是很得刘封欣赏喜爱的。
处理完士家诸事之后,刘封开始了扬州行县。
去年曾经行过一回,不过因为时间的关系,只是浅尝即止。
如今时间充足了一些,刘封想要将吴郡、会稽北部,丹阳郡、庐江郡、九江郡给巡视一遍,然后再巡查一下正在淮泗换装,调整配置的赵云所部挽澜军。
目前刘封麾下的主力各司其职,唯有赵云所部在淮泗进行整备,补充战马,铁甲,然后将配置扩充提升至摧锋军同等级别。
为此,刘封为赵云所部补充了不少精兵强将以及数千匹战马和上千套铁甲等物资,并将挽澜军所部的等级提升至与摧锋军一样的甲级。
补充入挽澜军的第三骑兵营营正为程普,第四骑兵营营正为韩当,合并为第二骑兵旅,旅督为程普,副旅督为韩当。
剩下九营步兵,编为三旅,旅督分别为潘璋、赵凡和许定,补充旅旅督为樊能。
特种三营编为一旅,旅督依旧是从刘儿营中挑选出来,擅长工匠器械的王朋。
完成编组后,挽澜军总规模与摧锋军相当,下辖两个骑兵营,九个步兵营,一个补充营,三个特种营业,共计十五个营,三万人。
如此一来,刘封的野战甲级精锐变成了两个军,三十个营,六万人,这已经是一股举足轻重,能够改变局势的战略力量了。
此外,太史慈的摧锋军也在东归的路上。
此次作战,因为刘表垮的有点快,作为杀手锏的摧锋军反而没有用武之地,战功寥寥无几,一直在后面充当新锐和预备队的角色。
结果反而让贾逵、周瑜两部大放光彩,摧锋军上下可谓是憋了一肚子的火气。
如今将他们调往淮泗,乃是因为接下来的战略重心就要开始北向了,不论是曹操,还是袁绍,可都是在刘封的北面。
淮泗作为大战略三角的核心区域,又地处四通八达,河网密布的江淮,无论是北向河北,还是西入雒中,都是最为方便的地方。
故而刘封要将手中最为强大的战略决战力量摧锋军和挽澜军布置在这里了。同时还要给这两个军配上强大的水军力量,不但要增强他们的机动力,同时也是要保障他们在内河的制水权。
如此一来,刘封手头就有了一支强大且迅猛的快速反应军团以作为战略预备队使用,可以用来应对中原战事的诸多突发情况。
处理完毕诸多琐事之后,刘封正式开始行县,第一站就是吴郡南部诸县。
吴郡自吴县往南,总共六个县邑,中部三个,南部三个。
中部三个县邑分的比较散,由拳和海盐离的还稍微近一些,大约三、四十里地的样子。紧挨着天目山的乌程距离由拳就有些远了,大约近百里地。
至于南部三县余杭、钱塘、富春几乎团在了一起,彼此之间距离不过二十多里,最远的也不过三十里地。
刘封出吴县之后,先去的不是由拳,而是海盐。
海盐是个下等县,此地虽然位于吴郡,但和想象中不同的是,海盐并非真正的鱼米之乡,原因很简单,还是因为海水倒灌。
如今海盐所在的位置,是冲刷出来的,日后更是会变成内陆而不再滨海。因此,这里的海拔极低,海水常年倒灌,使得海盐县中很大一片土地是盐碱地,根本没法用来耕作。
更糟糕的是,海盐还是一个南北向的狭长县域,内陆肥沃一些的土地偏偏又都属于由拳县了,这也是海盐虽然位于吴郡,却颇为穷困的主要原因。
刘封这次行县,也想实地考察一下海盐,看看能不能在海盐搞一搞盐场,好改善当地民众的收入情况。
来了之后发现,这里的县长居然是个老熟人,会稽郡的豪族焦矫。
别看此人对步骘、卫旌两人极为无礼,轻蔑异常,可他本身却是颇有才能的。
征羌县可是大县,也是上县,因此焦矫当初在征羌担任的可是县令。
从结果来看,焦矫在征羌县理政颇为不错,很得当地士族豪强以及百姓的喜爱,故此甚至还留下了“焦征羌”的名号。
在汉代有个潜规则,一般能够以治政之地的名字为尊称的,基本上都是治理地方很是出彩的。
从这点上来看,焦矫在征羌县的政绩情况很是不俗,可见其绝非无能蠢货,这也同他看不起穷人并不矛盾。
之前会稽几度兵乱,这位明哲保身,先是躲过了孙策征王朗,后又机敏的从孙策麾下苟住,最后更是没有被叛军所裹挟,还成功站到了刘封这一边,足以证明其人的智慧和能力。
第511章 行县江东
果然,这位焦征羌还真给了刘封一个不小的惊喜。
先前提到过,海盐在整个吴郡之中,堪称倒数第一,不但面积,人口,经济,耕地以及产出都是相当的低,而且还饱受海水倒灌的盐碱之苦。
虽然海边也有煮盐的习惯,只是煮盐这份工作不但辛苦,而且还需要消耗大量的木柴和器具,又有沉重的赋税压着,盈利其实是相当微薄的。
焦矫却是从中看到了机会,并且制作成了一份奏疏,上呈给了刘封。
刘封本来并没有多大的兴趣,可居然在奏疏中看到了晒盐的字样,顿时大为惊讶,当即就询问起了焦矫。
“此晒盐之法,焦君是从何处所得?”
听见刘封问话,焦矫满脸谄媚,低眉顺眼的回答道:“乃是从北方徐州传来,具体方法下官也不清楚,只是听闻些许消息,言说此法制盐,不但效率甚高,而且相比起煮盐法来,并不需要多少薪柴供给。最为重要的是,此法能够利用滩涂,盐碱之地,海盐饱受盐碱之苦,若是能够配上此法,必能有大利于沿海百姓。”
焦矫的脸上带着谄笑,一双绿豆眼不时的在刘封脸上掠过,偷偷的打量着他的神情反应,怎么看都是一派小人作风。
可偏偏就是这么个家伙,居然难得的打听到了晒盐法的片言只语,而且还敢于将基于这点情报而编辑出的想法上奏给自己,倒是引起了刘封不小的好感。
“我也不瞒君等,此晒盐之法,乃是我之首创,已于徐州东海郡内郁洲山岛上开辟了大量的盐田。”
刘封思索了片刻后,忽然开诚布公道:“此法如今乃是秘法,严令不得外传,君是从何而知?”
噗通一声,焦矫竟直接跪了下来,满脸惊惶惧怕之色,颤颤巍巍的辩解道:“左将军明鉴,下官实在是不知此事,只是北方来船上的船夫们偶尔提到了此事,言说有人在滩涂上晒制海水,下官想到海盐亦多滩涂盐碱之地,故才贸然上书,死罪,死罪!”
刘封这才恍然,明白了焦矫是如何知道了晒盐之事。
其实这事说白了也很简单,晒盐毕竟需要大量的盐田,想要彻底瞒住是很难的,尤其是海上四通八达,路过的船只数不胜数,又不像陆上能利用地形设卡,因此消息总会泄露出去。
但这些消息都是支离破碎,甚至是互相矛盾的,外人即便猜到了刘封在用某种新的技术制取食盐,但也不知道这一整套方法该如何实施。
晒盐法虽然简单,但也不是真把盐水引到滩涂上就能出盐了。光是盐田如何开辟,就有着不少技术和窍门。
故而,焦矫只是听说了有这么回事情,却并不知道晒盐法的流程和技术。对方之所以求到自己这里,正是猜到了晒盐法极大概率是为刘封、刘备父子所掌握的。
有了这一波误会之后,刘封倒是对焦矫的观感更好了一些,尤其是对方的文书之中,并没有完全倾向于士族豪强,而是将份额分成了两半,也照顾到了普通平民以及盐丁们的利益,只能说焦矫这人是真的嫌贫爱富,可在处理政务时,却又反而相对要公平一些,也算得上很是吊诡了。
“罢了,你也是道听途说,又能有什么罪过。”
刘封摆了摆手,宽恕道:“不过汝这份计划却是不行。”
听见刘封当真赦免了自己,焦矫心中暗喜,左将军果然爱民如子。
焦矫也是认真研究过刘封,发现对方在爱民方面很是凸显,尤其忌惮士族豪强欺压平民,并在过江之后,几次三番的打击地主豪强,逼迫他们将土地归还国家,然后再度分配给无地贫民。
得出这个结论之后,焦矫立刻整顿了自家门客部曲,严令不得骚扰、欺压百姓。
同时,针对刘封的喜好,焦矫才会根据道听途说的晒盐情报,制定出了这么一个计划,并大着胆子上奏给刘封。
只能焦矫这人德行虽然较差,但投机的能力却是相当之强,不但胆大心细,而且还很果决,敢于下重注。
刘封若是知晓焦矫的心思,肯定会对其丧失不少好感,但却并不会歧视对方,只要对方真心为民做事,如今缺乏人才的刘封也不介意给对方机会,但焦矫一旦犯错,那刘封也不会和对方客气。
“左将军,不知这份计划哪里有问题。”
焦矫小心翼翼道:“海盐百姓实在是太苦了,若是能够提升一下制盐之法,海盐不但能多出许多税赋,百姓也可过的宽松一些。”
听到这话,刘封沉默了下来,其实对于刘封来说,他也早就有了在江东建立盐场的打算。
历史上的盐场,最大的产区就是江淮地区,不但品质上乘,而且产盐量巨大,甚至能以一己之力满足整个中华帝国。
如今刘封之所以会犹豫,主要还是不想将这个任务交给焦矫罢了。
思考了好一会儿之后,刘封重新开口道:“君之爱民,我已深知。既是如此,那我有一事要交予焦君。”
焦矫心中大喜,当即恭敬答道:“明公但请吩咐,矫必全力以赴,不负明公所托。”
“善。”
刘封点头赞誉了一句,随后开口道:“接下来三个月内,麻烦焦君将海盐海岸的滩涂尽数征为国有,补偿的话……就暂定为一年所出吧,可以给钱粮,也可以给雪盐、布帛。这些土地上的盐丁不必驱除,可让他们继续煮盐,等到日后再说。汝可能办到?”
海盐不但海岸线漫长,而且几乎全是冲击滩涂,往北的吴县、无锡、毗邻也有海岸线,但它们的海岸线却已经不再是滩涂了,海水也不会倒灌入内地。
因此,这些地方的海滩反而并不适合开辟盐田。
先前刘封也做过简单的调研,扬州境内,最为适合开辟盐田的就是钱塘至海盐一线,其中海盐县的海岸滩涂,占了适合开辟盐田滩涂的七成以上。
只是其他事情太过繁忙,要不是遇到了焦矫,恐怕刘封一时半会还真想不起来这些。
不过既然打算做这件事了,那以刘封的脾气,就不会让肥肉落到海盐本地的士族豪强嘴里。他现在是未雨绸缪,先确定这些滩涂的所有权,省的日后有些不开眼的士族豪强被巨利蒙蔽了眼睛,跑来找死。
毕竟这些蠢货固然死不足惜,但在东汉这个时代,杀的狠了,还是容易引起士族豪强们的物伤其类的。
至于那一年产出的补偿,就是一个诱饵,若是焦矫敢在这方面打主意,那刘封也不介意拿他杀鸡儆猴一下。
焦矫倒是对此全然不知,只是因为刘封的首肯而感到惊喜,连连保证一定做好,若是出了问题,他甘愿受罚。
进入海盐城后,刘封身边的随员自然开始清点县中的库藏以及账目,包括陆绩、陈泰、钟毓、孙权等文学侍从,也一并参与了其中。而负责保护他们的,则是新一批武官侍从,有周峻,周邵、周承、孙翊、孙皎等人参与。
一时之间,刘封周围似乎被周、孙两大姓氏给包围了,尤其是孙氏,那可是货真价实的亲戚。
也因此,从孙权,到孙翊、孙皎等人,都对刘封感恩戴德,忠心耿耿。
随着时间的推移,孙系作为一个诸侯已经彻底解体,包括孙策本人都在刘封麾下尽心竭力,战功赫赫。即便是程普、黄盖、韩当、吕范、陈武这些原孙家死忠党羽,也已经不再有不切实际的梦想,而是踏踏实实的在刘封体系内找到了各自的位置。
刘封甚至开始重新启用孙香、孙贲、孙静等人。
这归功于孙家并不团结,抛开了外姓将领后,仅仅孙氏也分成了四大派系,并分别以孙策、孙贲、孙静和孙香为首,这些派系之间甚至还存在一定的矛盾,自然也就团结不到一起了。
在使用了孙氏、徐氏、吴氏后,不但大大填补了刘封因为急速扩军而带来了中低层军官的匮乏,同时也对稳定江东有了不小的促进作用。
很快,账目和库存的数据被呈上,显示对得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