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刘封放许褚出来拿军功,庞统对许褚的评价自然更上一层楼,自然也会全力配合,就更不可能冷言相向了。
“将军,府库已经封存,计有财帛一百六十余万钱,金一百二十余斤,银五十余斤,布帛一万三千余匹,粮四十余万石,其他物资颇丰。”
庞统没有第一时间来见许褚,便是先去查封了府库。
上庸城内的物资可是要用来下一步攻略上庸全境的,可不能白白浪费。这里的一石粮食,可抵襄阳一石两、三斗。
四十万石积累下来的数字,相当于多出整整十万石。
更别说还有许多其他物资了。
上庸虽然算不上富裕,但在东汉年间也不算穷苦,毕竟周边有沔水和堵水流过,而且还冲刷出小片的平原,产出的粮食足以养活上庸郡中的人口。
而且上庸郡中还有矿产资源,庞统查抄出的一百多斤金银,便是这些铁矿伴生而出的。
自黄巾之乱开始,申家便已经开始掌控了上庸地方的权柄,虽然还不敢断了税赋,可在拖延积欠的胆子却是大的很。
等到董卓乱起,申家就干脆断了税赋,当了上庸的土皇帝。
这些金银,便是申家自掌控上庸矿藏后,这些年里累积下来的,以及和周边人贸易得来的。
现在自然是全部便宜了刘封。
“有劳先生费心了。”
许褚脸上闪过喜色,这些可都是他的战果。
刘封改革战功之后,金银财货,甲胄军械,旗帜鼓角、粮食物资皆有功可叙,并形成了严格而相对科学的评级标准,要比秦汉以来的制度更加的具体化,细致化。再加上严格的军纪和管控,以及搭配上刘封不断提升的士卒待遇,使得刘封军越来越正规。
虽然封建时代的军队是没可能和后世PLA相比,但刘封军的组织度和纪律性可算是冠绝汉末是毫无争议的事实了,甚至已经接近于近代民族启蒙之后的欧陆军队了。
这其实也并不意外,毕竟汉民族的民族主义早就已经有了,甚至能追溯到三代时期。否则也不可能历朝历代都要引经据典,哪怕是辽、金、蒙、清,也要证明自己是华夏正统,是自己人。
这华夏,就是汉民族的根。
“将军,城西军营尚有两千余申家兵卒,万不可纵敌逃出城去。”
庞统转而说起了另外一件事情,如今虽然擒获了申家兄弟,申家军可谓是群龙无首。但如今城北的军营中尚有两千余人,许褚手里总共也不过这个数字,庞统自然要提醒一下对方。
许褚听了之后,却是嘿嘿一笑,竟然没有半点担心。
“先生不必多虑,那两千人已经出不来了。”
原来,许褚入城之后,即分兵六百阻挡援军,领兵的便是周瑜之侄周峻和周宾之子周舫。
为了以防万一,许褚还给了对方五十套甲胄,仅仅只是要求对方在自己拿下城中各处要点前不得让申军出营援救。
从许褚布置的任务上来看,许褚并没有给予二周太大的压力,可二周却是给了许褚一个意外之喜。
在庞统之前大约半盏茶的时间,城北的军报就已经传了过来。
第534章 上庸易帜
二周不但成功挡住了城北的援军,还打了一波漂亮的配合,正面击破对方先锋,并一路追击将申军赶回了军营之中。
如今二周已经成功封锁住了军营大门,正在劝降之中。不论申军是否投降,至少是不可能再出来救援城中其他地方了。
许褚接到消息之后,登时大喜过望。
眼下他已经腾出手来,不但拿下了各处要点,还擒获了申家兄弟,兵力上也有了余力。
许褚当即下令,又给二周调去了三百援军,这次要求可不一样了,命令二周务必消灭大营之中的申军。
听完许褚的介绍之后,庞统脸上的神情也是明显放松了下来,而二申却是脸色煞白,一脸绝望之色。如今连城北军营里的申军都已经被控制了,那这上庸城内的局面就再也翻转不过来了。
接下来,许褚和庞统商量了如何安定百姓,接管城防,控制上庸,处理降卒,编管豪强等事务。
忽然,自然外面进来一个传骑,口中大声报捷。
一看见许褚,这传骑口中高呼:“启禀将军,城北申家军营已破!贼将李贤率众投降。”
“哦!?”
许褚站起了身,目光转向庞统,后者也是一脸惊喜。两人都没想到城北申军竟然败的如此之快。
事实上,正是许褚调派过去增援的那三百甲士,成了骆驼北上的那根稻草。
看见刘封军增援新来,申家军营中的士气登时跌到了谷底。
这不仅仅是因为敌军有了生力军,更重要的是敌军此刻能够来援,可见城中其他地方多半已经是凶多吉少。再加上他们先前出营增援时就已经发现北门被夺,眼下自然是一股冷意直到了心底深处。
恰好此时周峻、周舫二人命令麾下士卒大喊申耽、申仪已被生擒活捉,上庸城池已破。
这下子申军营垒中彻底炸了锅,许多士卒纷纷跪地请降。
眼看着大势已去,营中主将李贤就是想要继续负隅顽抗也不可得,只能带着亲兵和身边的部众开营请降。
李贤这一投降,直接宣告了战事的结束,就连城内几处还不曾陷落的据点也先后举旗投降,就此,整个上庸城就算是彻底被刘封军给占领了。
上庸城一定,上庸郡就算是定了一半。
不过事情并没有就此结束,还有一个西城需要拿下。
西城便是后世的安康,在东汉末年时,西城虽然比不上上庸城,但也是上庸郡内极其重要的一城。
上庸郡其实颇有意思,境内大小共有有五块平原,其中两块位于上庸附近。可有意思的是,上庸附近的两块平原加在一起,都没有西城所在的西城平原一半大。
西城平原的粮食产出,几乎五倍于上庸城的产出,更不必提平原大小还不如上庸城大的房陵和城了。
更重要是,想要从上庸攻打汉中,势必要经过西城,这是绕都绕不过去的要点。自西城往西,至石泉附近,便可以依托沔水进军汉中,也可以自饶峰岭南面进入汉中盆地。
上庸城与西城之间,有两处要隘,一个是竹溪,另一个则是铜钱关。
庞统看见上庸城已定,于是当机立断,建议许褚先派出千人拿下竹溪,抢占铜钱关。
只要这两处到手,西城可就容易多了。
许褚沉思片刻,决心采纳庞统的意见。
后援的兵力早已经出发,最迟三四天内就能赶到上庸城。许褚自量千余兵马镇守上庸数日还是不成问题的。
于是,许褚当机立断,以周峻和周舫二人为将,领兵马一千出发,先破竹溪,再下铜钱关。
竹溪有兵马两千人,铜钱关有兵马三百,合计两千三百人。
这点兵力哪里挡得住如狼似虎的刘封军?
而且还是最为精锐的亲卫军。
当刘封的亲卫军杀到跟前时,竹溪的申军部曲甚至都还没收到上庸城陷的消息,直接被刘封军给打了个措手不及。
仅仅只是小半个时辰,两千竹溪守军全军覆没,其部战力比起上庸城中的嫡系都有所不如,又是突遭奇袭,能够坚持这么久已经是对得起申家那点口粮了。
竹溪一下,铜钱关也就没有什么悬疑了。
仅仅三百守军,就算是斯巴达,那也得有其他七千多希腊联军配合才能守得住。即便铜钱关地势险要,三百人也坚守不住,只是一炷香的功夫就宣告关破。
许褚这边,原本预料需要三四天才能赶到的援军居然第二天就到了。
看着风尘仆仆的贾斌,许褚的心算是彻底放回了胸膛。
这四千援兵一到,上庸城再无可能反复。
随即,在庞统的建言下,许褚立刻以贾斌领兵马三千驻守上庸城,而他则带着剩余的两千人赶往竹溪,汇合余部后,直趋西城。
别看西城有兵马五千,可还真没放在许褚眼里。
就算只凭本部两千人,许褚也有十足的把握可以野战击溃对方。
对方若是闭门不出,死守城池,那许褚也就把城门一封,坐等后援就行了。
如今的西城已是死地,内无可战之兵,外无必救之师,犯不着为了着急破城而牺牲自家精锐的性命。就算要攻城,也可以等待后续部队抵达后再做。旁的不说,如今那六千多申家战俘就是极好的攻城炮灰。
不过局势的发展并没有如许褚所想的那样。
西城居然直接投了。
没错,韩冉在看到陈兵城外的许褚以及刘封亲卫军后,居然毫不犹豫的开城投降了。
客观的说,韩冉作为一个豪强地主,本身是具有一定独立性的,其本质和申家兄弟俩并没有太大的不同,一样是希望能够维持特权,在西城这个地界作威作福的。
只是人与人之间还是有不同的。
同样作为豪强大族出身的小军阀,申家兄弟俩是彻底的随风倒,谁给好处谁是娘,谁想动他们的根基就拼命。
原时空里司马懿对付孟达的时候,申仪就拼命给司马懿帮忙,结果孟达兵败身死后,申仪立刻感觉到不对劲了。
一方面开始积极做起叛乱的准备,一方面又想通过讨好司马懿而躲过这一劫。
结果被司马懿抓住了这个性格,直接骗到上庸给绑了,就此申家灰飞烟灭,全家族八千多人被充军辽东。
韩冉和申家兄弟不同,他虽然也是小军阀心态,但他亲汉。
历史上曹操都占领汉中了,申家兄弟直接就想投了,可韩冉却坚决不降,不但自己不投降,还拉上了申家兄弟俩,在西城积极抵抗。
曹操当时也正好赶上了要回去忙篡位的事情,哪里有空和一小地方的军阀拖时间?
结果韩冉奇迹般的苟住了,后来在刘封、孟达入侵上庸时,韩冉又摇身一变,成了带路党,帮助刘备得以掌控上庸。
要知道当时申家的态度可是颇为微妙的,并不欢迎刘备势力的进入。
而且根据三国志的记载,在刘备进位汉中王的时候,韩冉还曾代表刘备,作为使者向曹操传递书信,可见韩冉的政治光谱是具有强烈的亲汉色彩的。
因此,当许褚兵临西城后,韩冉第一反应才会是喜迎王师,而不是聚兵笼城。
对于韩冉的表现,许褚相当高兴。
西城一下,意味着许褚此次行动彻底大功告成。
拿下了西城,退可守住整个上庸郡,不但能够遮蔽保护襄阳和荆州的侧翼,使得上庸和襄阳、江陵、夏口连成一体,互为犄角,遥相呼应,大大提升整个荆州的防御力。
进则威胁汉中,激进点有了攻打汉中的出发基地,保守点则有了侵袭调略汉中的前进基地。
至于城,那真不重要。
上庸的精华就是西城、上庸、房陵三城,城虽然扼守了沔水的交通,可谁让沔水在上庸郡境内太过险要了,运力起不来,水道自然也就成不了重点。水道本身都成不了重点,那扼守水道的城池自然也就算不得要地了。
况且,上庸城都降了,申家兄弟都已经是阶下之囚了,城又哪里来的底气独抗刘封?
事实也正是如此,西城开城迎接许褚后不久,城也在得知上庸、西城、房陵悉数易帜之后,在董袭的兵锋之下开城乞降。
至此,整个上庸郡彻底变色,被刘封纳入了掌控之中。
进攻上庸的行动,刘封让许褚出马,的确是为了给许褚刷军功。
许褚勤勤恳恳的跟在刘封身边,贴身保护刘封的安危,从来都是兢兢业业,一丝不苟,甚至连睡觉都睁着一只眼睛。
刘封不是石头人,而且情感还比普通人更丰沛,人心都是肉长的,他又如何不会为许褚考虑?
要知道两汉铁律,非军功不得封侯。
这就是为许褚封侯做铺垫。
如今上庸既定,那刘封接下来要考虑的就是上庸太守的人选了。
这个人必须要文武全才,文能治理地方,安定百姓,劝课农桑,奖励耕织,打压豪强,聚拢民心。武能精练兵卒,调略豪强,按部就班的蚕食汉中。
如今刘封麾下可谓是人才济济,很快刘封就选出了一个人。
此人就是杜袭。
原时空中,杜袭在西鄂县的惊艳表现从而发迹,先后得到了河南派的两位顶尖大佬钟繇、荀的青眼,先是被当时担任司隶校尉的钟繇表他任议郎参军事,后又获尚书令荀推荐,被任为丞相军祭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