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父刘玄德 第73节

  潘璋和徐盛若有所思,有些明白了刘封的意思。

  刘封总结性道:“所以你们以后在战场上发现战机,一定要评估自己是否能够把握得了这个战机,如果把握不了,那就是假战机。”

  天亮之后,刘封带着部队开始回师。

  同时,他已经提前派出信使前往襄贲县和郯城报捷。

  鲁肃此时已经暂时离开了岗位,担任关羽那一路的参军北上开阳了。

  因为没有主簿、功曹等官员的缘故,因此县中的事务被委托给了先前表现出色的长吏金睿。

  很快,信使就将刘封大破泰山军,生擒昌,俘获上千的消息带给了金睿。

  同时而来的,还有刘封的一封书信。

  当第三天,刘封带着徐州军回到襄贲县的时候,远远的就看见数百名老人、妇孺站在城门外欢迎他们。

  这些妇孺老幼手里捧着各色篮子,里面放着一些鸡蛋、蒸饼、饵、糍粑等汉代便捷的食物。而几个须发皆白的老者,手里更是捧着醪糟,旁边一群孩童手捧木碗。

  刘封等人很远就看见了城外的百姓,徐州军有些讶异,不知道这些人出城做什么。

  古时并非没有百姓喜迎王师凯旋的事迹,但那绝大多数都发生在长安,洛阳这等都城,迎接的也是远征敌国归来的中央军。

  像丹阳兵这种地方武装,别说是喜迎王师了,平时百姓看见他们不躲着走就已经是谢天谢地了。

  刘封勒停马匹,掉头朝着面前的徐州军大声喊道:“徐州军的将士们!看见那些百姓了吗?他们是来迎接你们的!”

  “你们身上的衣服,你们口中的饭食,你们病痛时的药材,都是来自于百姓的耕种。没有他们的辛勤劳作,就没有你们的饭食粮饷!”

  “同样,也正是你们的浴血奋战,奋勇杀敌,才让他们能够安心耕种,享受安宁。”

  “你们中许多人或许还不明白这里面的道理,但是不要紧,现在,你们有足够的资格去享受百姓的爱戴,享受百姓的拥护,享受百姓的赞誉。”

  “这是你们英勇奋战所赢得的,你们配得上这一切!”

  的确如刘封所说的那样,虽然这一批徐州军,是跟他朝夕相处了一个多月,也在潜移默化里,被他洗脑了一个多月。

  

  但最明显的效果也只是军纪变得严明了起来,士卒更加服从军官的命令了。

  可为什么要这么做,许多士卒还是有些不明白的,他们只是本能的觉得刘封对他们好,他们就要报答刘封。

  既然刘封要他们遵守军纪,那他们就遵守军纪。

  刘封要他们令行禁止,那他们就令行禁止。

  只是今天,看着这些老幼妇孺们,冒着寒冷的天气出城迎接。

  不少人的心里都有些堵的慌,可这种淤塞并不难受,让他们全身上下有些舒爽。

  “现在,都把胸膛给我挺直了!”

  “你们可是刚刚打了大胜仗,痛击了顽敌,保护了徐州百姓。”

  “现在,就让他们看看你们浴血奋战的结果!让他们看看你们击败收降的贼寇!”

  “出发!”

  刘封一声令下,徐州军继续前进。

  只是比起先前来,徐州军像是又完成了一次小小的进化,整个军队的士气、斗志和精气神发生了一种奇妙的蜕变。

  这种蜕变的效果暂时还不明显,但的的确确又与先前产生了不同。

  这种玄妙而不可言的变化,就连刘封本人都没能发现。

  当徐州军靠近后,妇孺老幼们却还是有些不敢靠近,但与以前害怕的躲避逃走相比,无疑也是巨大的进步了。

  只有其中几个老人,捧着手中的醪糟奉献到刘封的马前。

  刘封翻身下马,伸手把几位老人搀扶起来。

  “老丈,快快请起。”

  “你们如此这般,岂不是要折煞了我。”

  几个老丈顺势而起,拍马的话不要钱的送上。

  “小公子少年威武,文武双全,竟已能统兵保境安民,真乃是我等黔首之福啊。”

  “对啊对啊,小公子武运长久,将来必定封侯拜相,直入神京。”

  “先前屯田,也得小公子照料,若非公子父子,我等俱是道旁饿殍也。”

  这些老人的赞誉虽然像是彩虹屁,但里面的情感却是发自肺腑的。

  毕竟的的确确是刘备父子俩在徐州搞屯田,不但给了他们一个活命的机会,更给了他们一个未来的希望。

  现在刘封又亲自带兵击退想要入寇襄贲、兰陵、承县,洗劫钱粮,掳掠百姓为奴的泰山贼寇,这又何异于恩同再造?

  没错,刘封早在动手之前,就已经让金睿先散播谣言,渲染泰山贼寇要来抢劫了。

  现在的战事,更说明了先前的消息是可靠的,真实的。

  那这些百姓又如何能不感激涕零。

  刘封手握其中最年长者粗粝的手掌,回身指着徐州士卒道:“长者此言差矣,真正拯救尔等的,非我父子,实是徐州士卒也!”

  刘封此言一出,不但妇孺老幼都愣住了,就是徐州军士卒也懵逼了。

  这话咋听不懂捏?

  刘封继续说到:“若不是这些勇士从军,随我浴血奋战,视箭矢如雨而不退,面刀枪如林而奋进。若是只靠我父子俩,纵是三头六臂,又如何能击破泰山贼寇?如何能保境安民,如何能护得大家周全?”

  “是以,此战最大的功臣,乃是我徐州军士卒也!”

  “父老乡亲们,缘何不谢真正的功臣,而只谢我一人焉?”

  刘封的话说完,声音还在旷野中回荡,久久不能平息。

  妇孺老幼们面面相觑,这些话是他们第一次听见,居然还有将军推功给士卒的。

  可刘封说的好有道理啊。

  终于,在场的妇孺老幼们一个接着一个,都弯曲下腰杆,朝着徐州军士卒慢慢鞠躬参拜!

  看着面前的百姓们对着自己大礼参拜,徐州军阵营中出现了一阵慌乱。

  别说是徐州军了,就是队伍里的泰山军们也是看的目瞪口呆。

  一种酸酸涩涩,却又带着微微的酥麻感觉,在这些士卒们的心里翻涌。

  而泰山军的士卒们,更多出了一种羡慕的感情。

  面对着徐州百姓们的感谢,泰山军们只有面红耳赤,满心羞愧,对于身旁趾高气昂的徐州军羡慕不已,恨不能以身代之。

  就是徐盛、潘璋,也有了不小的触动。

  他们一个是豪强大家,一个是乡间游侠,平时哪里会把普通百姓放在眼里。

  对于他们来说,百姓不过牛羊也,用来耕地产出粮食的。

  即便平时被百姓害怕畏惧,甚至背后咒骂,他们即便知道了,也只会是得意的大笑。

  因为百姓的害怕咒骂,不就恰恰证明了他们的强大吗?

  可现在,这种想法有了一些变化,原来被百姓爱戴的感觉这么舒服,原来为民而战,是如此的畅快酣畅。

  徐盛看过一些书,感觉更深一些,联想起武王伐纣,光武复汉,都打起吊民伐罪的旗号,是否是为了眼前这一幕呢。

  “乡亲们都请起吧!”

  刘封也看见了徐州士卒们的复杂情绪,趁机大声下达命令:“全体都有!行军礼,拜谢百姓!”

  徐州军如今虽然还达不到如臂指使的地步,但令行禁止已经完成的很好了。

  在听见了刘封的命令后,自徐盛、潘璋起,所有士卒以右手锤击左胸口。

  这年月,地方军哪有什么军礼可言,这个动作是刘封特地为徐州军设计的。

  简单干净又好学,相当方便,于是很快就被刘封所部普及。

  接着,有胆大的百姓上前进奉食物,刘封也没有拒绝,而是表达了感激,然后派遣专人收下,统一发放。

  “刘使君福寿延绵!小公子公侯万代!”

  突然,一个村妇喊了起来。

  谢谢各位读者老爷们,感受到你们的支持和激励了,没说的,继续码字,继续日万,我会坚持下去的!

第104章 牵招到来

  片刻的安静之后,百姓们纷纷跟风喊了起来。

  到了后来,就连徐州军士卒也一起喊了起来。

  只有泰山军俘虏们面面相觑,不知所措。

  他们倒是能猜到那小公子就是刘封,可一想到那血淋淋的枪阵,这些泰山军们就很难把公侯万代和那血淋淋的场面联系在一起。

  能发明这种可怕军阵的,分明是个恶魔好不好。

  刘封只觉得这个妇女有些眼熟,仔细一想,还真是熟人。

  这妇女正是先前他去的溪山村古姜家的媳妇古陈氏。

  刘封冲着对方笑着点了点头,就看见古陈氏受宠若惊的表情,顿时哈哈大笑了起来。

  直到徐州军的队伍完全进城后,襄贲县的百姓们都还在原地没有散去,颇有些依依不舍的样子。

  这一幕对于徐州军的影响固然是巨大的,但对于百姓们自己似乎也并不轻。

  徐州军的士卒们自然是不会知道,这些百姓并不是自发前来的,而是被金睿所组织起来的,甚至还有不少吏员混在其中,生怕出现意外。

  之前报捷信使带回来的信中交代,让金睿在尽量不耽误农活的基础上,召集一些百姓欢迎凯旋回来的徐州军。

  要尽量让百姓明白,正是因为徐州军的浴血奋战,才能让他们享受和平的生活。

  是徐州军血的代价,才让他们免遭敌人的屠戮。

  要让他们理解徐州军,感谢徐州军,亲近徐州军。

  刘封的目的当然不仅仅是想慢慢的经营起军民之间的融洽氛围,更重要的是想给这个时代的徐州军一点精神奖励。

  让他们意识到,当他们是保家卫州的情况下,州郡的百姓会如何的爱戴拥护他们。

  这种精神上的情绪价值,虽然现在的徐州军不能理解,但一定会有正向的情绪收获。

  金睿做的非常不错,成功组织起了百姓们前来迎接。

  在一天的时间里,金睿不厌其烦的告诉这些屯田民户,正是因为徐州军的奋战,才让他们的屯田得以保存。

  如果不是刘封带着的徐州军打赢了昌,现在他们早就被泰山贼寇给洗劫一空了,赖以活命的农田都可能会被一把火给烧了。

  尤其是刘封,金睿知道襄贲县的民众对这位小公子的感激之情最深。

  先前正是刘封的微服私访,才让那些贪腐的吏员全部被处罚,而且还是斩首示众。

  同时,少发的粮食也很快重新发放了下来,让他们这些年来第一次吃上了一顿饱饭。

  襄贲县里几乎家家户户,都把小公子和刘使君给供奉了起来,希望上天能保佑刘家父子公侯万代,福运延绵。

首节上一节73/515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