饶是以刘晔的城府,都有些受宠若惊了。
刘备、刘晔和糜竺三人回到正堂。
刘备却是突然唉声叹气起来。
刘晔好奇问道:“使君缘何叹气?”
刘备抬起头,看看刘晔,面露犹豫之色。
刘晔心中有所恍然,询问道:“使君可是有事要问询?使君可随意问询,晔必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刘备却是摇了摇头,开口道:“非是备有事相问,而是适才遇见了一件疑难之事,正与别驾在此商议,只是探讨良久,我二人束手无策。”
“素知子扬机敏多智,有心求教,却无颜面。须知子扬你乃是长途远来,还未作歇息,备就……”
“明公何出此言。”
刘晔起身拜道:“明公若不以晔愚钝,可否试问之?”
“子扬何出此言。”
刘备立刻顺驴下坡,将徐的问题托盘而出。
刘晔听了之后,心中窃喜,没想到刘备竟然真的如此重视自己,就连州郡之争都不避讳,这次过来当真是来对了。
静下心后,刘晔沉思起来。
片刻之后,竟已有了主意。
刘晔故作犹豫道:“明公,晔不才,思得一计,不过此计有些诈术,不知是否可用。”
听闻刘晔已然有了对策,刘备和糜竺眼中都露出了惊讶和震惊之色。
这才多久功夫,一炷香都不到吧。
这计策无须上乘,但凡可堪一用,这刘子扬便是可用之才了。
刘备欣喜之下,恳请刘晔详细叙述。
刘晔自然无有不从,将计策托盘而出:“明公,晔对孟玉公闻名已久,此人乃是淮泗名士,久历州郡,忠于朝廷,对违法乱纪的袁术很是痛恨。其在汝南太守任上,屡次拒绝袁术,限制其门生故吏,使得袁术不能把持汝南。”
“陶公与袁术分道扬镳之时,孟玉公更是直接起兵,将袁术派来的官吏直接逐出了汝南郡。而孟玉公最后为朝廷所罢免,离开汝南,也是拜袁术勾结李、郭汜所赐。”
“可见,孟玉公对袁术可谓是深恶痛绝。”
“既如此,为何不以袁术为敌,说动孟玉公呢?”
刘备和糜竺有些明白过来,刘晔的意思是,使臧霸里通袁术。
刘备有些犹豫,这计策确实不错,只是有些不足之处。
“子扬,此计虽好,可却无实证,若是孟玉公质问起来,该如何回答?”
刘晔解释道:“明公无须担心,只以袁术身边有明公耳目即可,更可告知孟玉公,袁公路欲以琅琊太守表臧霸,以东海相国表昌,泰山贼人人郡守,以换取臧霸等人助他入徐州。”
“袁公路欲明年入徐,先取广陵。若是明公出兵抵御,臧霸则在明公背后突袭,里外夹击,倾我明公,覆我徐州!”
刘备面色虽然不变,可心中却是骇然。
刘子扬与先前刘封所说一模一样,都看到了臧霸的泰山贼对刘备的巨大威胁。
刘封也正是利用这一点,说动刘备先对臧霸动手的。
现在听刘子扬这么一分析,刘备愈发觉得臧霸的危险。
虽然现在是刘子扬想出来应付徐的计策,可焉知袁术那边没有能人献上这毒计呢?
刘备只觉得后背发凉,后怕不已。
刘晔却是朝着刘备礼拜道:“明公能整顿军力,筹措粮秣,先击臧霸,想必也是出自这番考量吧?在晔看来,此真乃是明智之举。”
糜竺在一旁听的入神,也频频点头,觉得这计策非常不错,最后还出口进谏道:“子扬此计甚妙,明公可速从之。”
刘备缓了过来,点头赞同:“善,就用子扬此计了。”
随即冲着刘晔感激道:“幸得子扬,否则难对徐公问罪啊。”
刘晔见自己的计策被刘备采纳了,心里也十分高兴,谦逊道:“晔此计不过是自己乃是淮扬人,对孟玉公了解的多了一些,且有构陷之嫌,诚不足也。”
刘备笑道:“子扬过谦也。”
“对了,子扬一路劳累,可需要休息?”
刘备先是关心了一句,随后又表态道:“若是子扬不累,当可与我一同拜会徐公。”
刘晔现在看刘备已经完全不一样了,只觉得刘备的确唯才是举,礼重贤士。既关心了自己的身体,又考虑到对自己的信重,可谓是体贴入微。
“晔愿随明公一见孟玉公。”
“善。”
果然,当天中午,徐的车架就回到了郯城。
而徐回来之后就直奔州府,求见刘备。
刘备不敢怠慢,立刻带着糜竺和刘晔亲自出府相迎。
徐毕竟还是尊重刘备的,并未见面发难,而是遵循礼节先行拜谢刘备,然后被迎入了正堂。
徐先是汇报了这次行县的成果,在东海以东的五个县的成果,共废黩二十七名大小官吏,其中二十二人下狱问罪。
刘备放松了下来,表明态度,夸赞徐处置得当,有理有据。
这时,徐正襟危坐,话锋一转道:“行县国内,心中实挂念方伯。”
刘备闻言,展露微笑,想要表达感激之情。
却听徐继续说道:“听闻方伯有屯田之志,欣喜若狂,正因方伯此志乃万民所仰,救民于水火。只是有一事不明,还请方伯为我解惑。”
果然来了。
刘备心中暗道,脸上也是正色以待:“徐国相请说。”
徐道:“自从兴平年以来,徐州屡遭兵灾,尤以前岁、去岁两年为最,彭城化为白地,东海一片焦土。既如此,以为当务之急,乃是休养生息。”
“可听说方伯突然用兵琅琊,还在此春荒之际,不知是何缘故?”
刘备看了一眼徐,只见他神情刚毅,目光如炬,丝毫没有退缩之意,想来是一定要刘备给个解释了。
刘备心中直叫侥幸,幸好刘子扬碰巧赶上了,否则今天这场面,必将不欢而散。
现在就希望刘子扬的办法管用了。
刘备认真的解释起来:“孟玉公有所不知,我此次发兵北上,正是为了孟玉公之家乡。”
徐闻言,顿时有些疑惑:“我之家乡?此事与海西又有何瓜葛?”
刘备解释道:“备下面所说,乃是州中机密,孟玉公切不可泄露半分。”
徐听闻此言,不但没有倚老卖老,而是脸色一正,恭敬行礼道:“请明公放心,必谨守机密。”
第113章 臧霸归心
刘备满意的点点头,继续说道:“备在袁术身边有一旧友,素来看不惯袁公路残杀名士,搜刮地方,屠戮百姓,洗劫富户的行径,苦劝而不得下,有意出走。”
“近日,他从袁术处得知,我州臧霸竟与其勾结,约定来年兴兵犯我州境,里应外合,颠覆我州,好让袁公路入主徐州。”
听到这里,徐勃然色变,他也是历任两千石的人,怎么会不知道袁术想要入徐,首当其冲的就是他的家乡广陵郡了。
再加上臧霸若是真的勾结上袁术了,那方伯的处境确实非常危险。
如不现在动手,先把内忧给解决了,等到明年袁术起兵北上广陵,背后有臧霸的方伯不论是否南下迎敌,都将陷入万劫不复的境地。
去,则腹背受敌,老巢被掏。
不去,则袁术可轻而易举占领广陵,继续北上下邳、东海,最终联合臧霸将方伯困死在郯城。
若此事当真,那方伯此举就远非穷兵黩武,而实是无可奈何之举了。
“此事当真?”
徐其实此时已经相信了大半了,毕竟他有这个眼光,能看的出来袁术对徐州的野心,更能看的出袁术早有北上入徐的能力。
要不是去年曹操二次征伐徐州,被曹操打出心理阴影的袁术早就先一步进攻广陵了。
事实上袁术连表奏吴景为广陵太守的奏折都准备好了,可等到曹操发兵东海后,袁公路就把奏折烧了,当作无事发生了。
他是真的被曹操打怕了。
和曹操这个大魔王一比,江东那些小弟弟们真是太可爱了。
“定然是真!乃是此人不忍徐州再遭兵火之灾,又念旧情而担心备之安危,特遣心腹千里迢迢,传信示警于备。备深信之,断不可疑。”
刘备回答的斩钉截铁,宝贝儿子早给自己分析过了,他自然是相信儿子的,因此底气也是十足,没有半点心虚。
徐沉默片刻,选择了相信刘备,俯身致歉:“愚钝,不解明公之意,仓促冒犯,还请明公恕罪。”
刘备顿时大喜,赶忙上前亲手将其搀起:“徐公何出此言,备接任州牧,诚惶诚恐,深惧自己才干不足,不能安定一州百姓。正需要像您这样德高望重之长者从旁拾遗补缺。”
徐表态道:“定当尽心竭力。”
看见徐服软了,糜竺心里也暗暗松了口气。
这位在徐州可是名气大的很,尤其还是广陵的名士,刘备眼看着就要灭了臧霸了,下一步定然是收复广陵,徐就是一张非常管用的牌了。
刘晔则在一旁看的也挺满意,刚一来,就献上一计,还被采纳了,这让他心中很是惬意。
如此一来,原本还有些紧张的气氛一下子松弛了开来。
“只是……”
徐的一句只是,刘备和糜竺的心又悬了起来,刘晔倒是丝毫不慌,断定大势已定。
“不知前线战局如何?”
徐竟主动关心起战局来:“以之见,开阳易守难攻,泰山军又素来勇悍,以逸待劳,据守坚城,城内粮食充足,恐怕三五个月都未必能有进展。若是袁术突然发兵北上,方伯当有预应之策。”
徐竟主动关心起战局,询问刘备军粮可还够,如果不趁手的话,他愿去广陵为刘备收购一批粮食,以应不时之需。
刘备高兴的连点感谢,并表示暂时够用了。
就在堂上气氛转为融洽的时候,近侍上前禀报,前线有新的战况了。
刘备心中一紧,希望这时候可别来什么不好的消息,要是引发徐的劝谏可就不妙了。
不过刘备仔细一想,觉得好消息的概率要大的多,前线陈登都已经将臧霸给围死在开阳城里了,应该不会有什么大的变数。而如果是好消息的话,那或许倒是能让徐更加坚定的支持自己,接下来广陵的事情就要容易上许多了。
于是刘备信心一振,直接吩咐道:“将传骑招来堂上,我亲自询问。”
当远远看到传骑脸上的兴奋和笑容时,刘备就知道这次一定是好消息了。
果然,传骑来到堂上后,朝着刘备等人跪拜行礼,带着兴奋的嗓音禀告道:“启禀方伯,前日午时,开阳已经开城,臧霸带两子并十数亲信出城投降。”
“哦!?”
刘备顿时大喜,刚才已经预感到了会是好消息,却没想到这消息竟然好到这种程度。
“恭喜方伯!方伯洪福齐天,有此大胜,我州可安定也。”
“此义者胜也,臧霸勾连袁术,方伯以义伐之,当有此果!”
“方伯可速遣人命令陈元龙安抚地方,开阳诸城人口繁密,不宜屯驻大军,以免骚扰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