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百岁修仙者,朱元璋亲爹 第213节

  索性他就等这些人吃完了之后,再细说红薯之事。

  大殿上群臣皆分了粥,粥里冒着白气,在这数九隆冬的天气下,能喝到一碗浓粥,不可谓不是一件幸福的事儿。

  东西才进口,一股香甜的感觉,瞬间就刺激了群臣的味蕾。

  后世的人,可能都习惯了番薯的滋味,何况在那个食品百花齐放的时代,所以并不觉得番薯可口。

  可对于第一次品尝的大明百官而言,这味道….众人竟微微一楞。

  这滋味….居然大出乎他们的意料之外。

  带着丝丝的甜,竟然出奇的美味。

  所有人都面面相觑,一时间竟是不知该说什么。

  这里是御前,所以众人还是不能太过失礼的。

  当然,口感和滋味,还不是主要的。

  一碗粥下肚,虽然里面的米粒很少,可因为那金黄色一坨的缘故,竟是如此饱腹。

  而且那金黄色一坨….竟是出奇的好吃。

  一时间,百官都有些不明所以了起来。

  “好吃吗?”傅友文问道。

  “还行。”几个同僚回道。

  傅友文再次问道:“吃饱了吗?”

  这次就连御史和给事中,都实话实说道:“饱了。”

  傅友文深吸一口气,道:“那接下来,就该说事儿了!”

  傅友文咧嘴看着众人,眸光突然有些火热。

  今日这朝会,本就是老爷子一手策划的。

  这些个老东西,还想罢黜本官?

  咱替老爷子说话,说出老爷子心中所想,这能罢他的官?

  真是痴人做梦!

  不过老爷子将这么大的事交给自己,而没有交给詹徽等人,这足以说明老爷子对咱的信任,可不能办砸了。

  出海,是一定要出海的!

  “既然诸位都吃饱了,那么本官再说说刚才的议题罢。”

  霎时间,众人立刻分开,刚才还和气一团,现在立刻泾渭分明。

  “莫要以为施展点小恩小惠,便能改变吾等想法!”

  “却也如此!况且了,这粥食亦非你之恩德,此乃陛下圣恩!吾等沐浴的也是皇恩,和你傅友文没关系!”

  傅友文笑笑,并没有争辩。

  “既然刚才都说着食物果腹和香甜,那就成了。”

  “这一碗粥水内的米粒,我想诸位肉眼可以见到,极少!”

  “那么果腹的重点,便不在栗米而在这红薯之上。”

  朝堂上好一些人都狐疑的看着傅友文,哼道:“傅大人有话直说,莫故弄玄虚的卖关子。”

  傅友文深吸一口气:“好!此作物….源自海上,在大洋彼岸!”

  兵科给事中陈泽中,呵呵捋须笑了起来:“那又如何?我大明内陆,难倒就没有此农作物?你这个媚外的狗东西,启奏陛下,傅友文有不臣之心,臣请陛下.…”

  朱元璋摆手打断他,恶狠狠瞪了他一眼:“你是给事中,风言奏闻的言官,你可不可以等旁人话说完,再表达自己的意见呢?”

  陈泽中被朱元璋这话说的面皮羞红,急忙抱拳弯腰:“微臣知罪。”

  朱元璋对傅友文道:“继续说下去!”

  傅友文忙不迭道:“是,陛下。”

  “微臣想说的,并不是这作物就比咱大明的好,而是他容易种植,国朝的栗米和麦谷,对土地要求很高,浙江沿海城市,几乎难以种出来。”

  “但红薯不同,它是不分咸碱之地,几乎可以在任何土地上生存。”

  “其一年两熟,分为夏秋,甚至有些地方,春日也可种植成熟。”

  “非但如此,其对蝗虫等抗性较强,很少会受到虫灾侵扰。”

  傅友文一点点的,将红薯的特性介绍出来。

  殿内许多人也渐渐安静下来,每个人都有些若有所思。

  他们先前是和傅友文吵的不可开交,但这不是因为泄私愤,而是在为国朝的发展争辩,无关乎自己的利益。

  他们认为国朝若将财力放在东南沿海上,对羸弱的大明财政的冲击太大,会得不尝试。

  趁着傅友文停顿期间,兵科给事中陈泽中道:“唔!既然此作物这么好,那也完全可以以国朝天威召诸国,将此作物引进大明,何须非要劳民伤财出海巡航?”

  傅友文笑道:“诸如此亩产千斤的作物,在海外还有许多未被发现,故此,我国朝建船出海,一来可寻找更多作物,二来可看西方诸国的国情,三来,可威慑沿海国家,四来….”

  “且慢!”

  兵科给事中陈泽中打断傅友文,不得不打断了。

  这简直在侮辱智商,将所有人的智商按在地上在摩擦!

  亩产千斤?

  这什么鬼描述?

  这怎么可能啊!

  你将这朝廷众人当什么了,当傻子吗?

  大家都是两榜进士出生,你把我们当傻子看吗吗?

  亩产千斤?

  夸张点可以接受,但你这个….也太夸张了,明显就是在欺负人了!

  就算要糊弄,你好歹也讲究一点,说个两百斤三百斤,也说得过去,你这样没零没整的,糊弄人都不会吗?

  陈泽中脸色有些拉下来,旁边许多御史言官脸色都黑了下来,更多的官吏和他们表情如出一辙。

  陈泽中哼道:“老夫今年五十又二,自八岁开始,便随家父开始种地,对农耕甚为熟稔,寻常稻谷麦子,能有亩产三十已是丰年,傅大人,下官知道你书香门第,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但你能否说点实际的,扯谎之前,能否做好功课?”

  “你现在,就没有一点点羞耻心,没有觉得一丝丝羞愧感?啊?”

  “亩产千斤,那可是亩产千斤啊!傅友文傅大人,你怕是不知道这在农物里代表着什么吧?呵呵….老夫真是要被你气笑了!”

  不仅仅是陈泽中这些御史言官。

  就连蓝玉等人,脸色都拉了下来。

  这个智障,这不是扯淡么?

  雄英殿下让咱帮着说开海之事,现在怎么说?

  亩产千斤….

  这是什么概念?蓝玉等人都清楚,那完全不是如今农物能做到的!

  谁能想到,会遇到这么坑的队友啊?

  吹嘘可以,但吹过头了,这不是自食其果么?

  傅友文笑而不语,静静的听着众人将话说话。

  然后,他才淡然的道:“我户部刚好将红薯的实验田种植完毕,现在一亩地的红薯,都在田里,既然诸大人不信,那就亲自去数一数,称一称便是。”

  陈泽中冷笑,一脸正气的道:“启奏陛下,臣愿意去撕开傅侍郎这虚伪的面纱,还陛下一个真相!”

  “我王朗,也义不容辞!”都察院左佥都御史王朗高喝。

  “还有老夫,纵老夫五十有九,亦不允许有人欺君罔上!”

  “加我一个!加我一个!”

  “….….”

  一时间,奉天殿好一些人纷纷举手,义不容辞,一腔正气!

  朱元璋有些狡黠的笑笑,压了压手道:“诸卿所争辩的重点,无外乎就是开海之后的利弊情况。”

  “咱知道你们都为大明着想,这个事,需要你们一起去衡量,如果诸位都认为开海是利大于弊,那此事方可行。”

  “既如此,你们就随着傅侍郎去看看,验证验证,毕竟耳听为虚,眼见为实,看完了,想明白了,明个朝会继续议政,都退了!”

  朱元璋有了离开之意。

  “微臣,恭送陛下圣驾!”

  众人起身抱拳高喝,目送朱元璋离开奉天殿。

  等朱元璋走后,蓝玉若有所思的盯着傅友文。

  颍国公冯胜等人脾气爆,作势就要上去找傅友文讲道理。

  昨晚朱雄英和他们说过,要他们支持开海,眼看着就差临门一脚,却被傅友文给糟蹋了,众人都憋着气。

  蓝玉拉住他们:“等等看,咱总感觉这事儿,它有猫腻。”

  冯胜不可置信的看着蓝玉:“老蓝,你不会信了傅友文的邪吧?”

  蓝玉不置可否的道:“看看再说,别和这群老东西一样冲动,我总觉得这些老东西可能要被傅友文玩儿死。”

  此一时。

  大殿内以陈泽中为首的御史言官们,纷纷不怀好意的盯着傅友文。

  “傅侍郎,请吧!别扭捏了,我们等着大开眼见呢。”

  “就是啊,这欺君罔上可不是个小罪,老夫就看看,你究竟按了什么心。”

  傅友文道:“许多红薯果子,还没采摘。”

  陈泽中喝道:“莫废话!咱们这么多人,多少也给采摘完了,走!”

  傅友文笑着道:“那成吧,走吧。”

  试验田,是在城外兵部屯田卫的一处田内。

  奇怪的是,屯田内却搭建了一处房屋。

  大冬天能长出红薯果子,这本就稀奇,不过等这些官吏进到屋棚内,他们发现了异样。

  棚顶和四面八方都是用白布裹着的,只要掀开木板,这里面便可以照耀到阳光。

  屋内的温度很高,甫从外面进来,便是一股子暖流。

  等众人都踏步进入之后。

  这一刻….

  那些不怀好意的言官官吏们….一下子窒息了。

首节上一节213/623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