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本王的封地大了亿点怎么了 第262节

  岑文本也没有多问,在他看来,李元吉这样做,必然有这样做的道理,他只需要做好自己该做的就可以了。

  李元吉思考片刻,随即肃然看向岑文本。

  “有几件事,你记好,记得下去安排好。

  各地衙役,全部让军中受伤的人去,待遇问题,与在岭南之时同样,不可更改。

  若是不足,从岭南前来的百姓之中挑选青壮,补入各级衙役之中。

  至于你说的,从岭南调集官吏,以及从学院之中安排学员入仕,同时开始执行。

  冲远,此事你协助好景仁完成。”

  岑文本在一旁记录着,孔颖达当即起身。

  “是,大王,臣必定配合岑相,尽快将此事落定。”

  李元吉点头,再次看向岑文本。

  “还有一件事,提前做好准备,在本王登基之后,届时本王会发一道诏书,届时本王会举行一次盛大的科举,邀请天下学子,无论士族寒门,只要不是被限制之人,只要不是五姓七望,都可以参加。

  这次科举,只为选拔出合适的人才,届时本王会亲自督考,所有成绩,公平、公正、公开,能否成功,全凭个人本事!”

  五姓七望确实很厉害,掌控太多资源,但是并不代表,五姓七望就能代表天下了。

  这个天下,仍旧是有小世家,以及寒门学子的,如今他的信号很明确了,五姓七望不复当初,不会有人真的愿意跟着他们去死的。

  现在五姓七望以及其他一些大家族的离场,正是他们入场的绝佳时机,少了那么多人和他们竞争,这不是机会是什么?

  如今他要做的,就是将天下尽快稳定下来,只要天下稳定,大才自然会有,李元吉一点也不急,因为也急不来。

  这次科举,李元吉要当做一次标杆,因为以后在大唐入仕,这个科举,将会是最为重要的一条路,也将会成为天下所有人的希望,无论世家、寒门、庶民,都有机会。

  岑文本等人闻言,却是心神震动,科举制度,前隋之时已经有了的,但杨广的科举并没有完善,可以说都还没有来得及大规模实行,如今李元吉这样规模的举办科举,所有人都很清楚,今后这个科举,必然将会成为入仕的重要途径。

  至于反对,一众人都没有想过,他们这些人,即便有出自大世家之人,但都已经脱离家族,可以说一人撑起一房。

  而其他人,家族都很小,甚至还是寒门,加上如今李元吉实行的政策,他们还有什么好反对的。

  不仅不会反对,几人反而都很高兴,因为这次科举过后,必然能够挑选出不少人进入仕途,补充朝堂以及地方上官吏的不足。

  “大王,臣赞同。”

  几人纷纷同意,没有丝毫迟疑。

  这件事定下来,孔颖达随即站出。

  “大王,臣有一事,臣请大王,将学院在大唐各地开设,尽快完成大唐各地划府,设立府学、州学。

  如此一来,待数年后,大王实行的科举制度,必然达到鼎盛,天下学子,不仅满足朝廷以及地方所需,更是能为大王培养更多人才,还望大王允可。”

  孔颖达这番话,既有大义,也有私心。

  这点,李元吉看得很透彻,学院的推行,他是必须要做的,既然要实行科举,就不能只有形,必须要彻底形成。

  而要彻底形成,学院制度将必不可少,大唐各地,是必须要设立的。

  孔颖达这么积极,无非就是学院主流的依旧是以儒家学识与思想为主,学院的推行,也是将儒家再次推向鼎盛,作为孔氏后人,孔颖达一旦完成,声名也将会来到顶点。

  但李元吉不反对这种私心,人都是有私心的,他能够理解,只要在他的大方向基础去做,去完成,夹杂点私心他都可以接受。

  “冲远说得极好,学院必须要在大唐天下推行开来,此事,景仁你与冲远一同去制定,然后把折子给本王。

  划府的事情,也尽快去完成,优先建立府学,州学先暂行放缓,各府学院的建立,教育部要尽快拟出一个方案出来。

  另外,景仁你要格外注意,不仅是学院,还要在各府、各州设立工厂,原本在岭南的工厂,保留一部分外,在大唐各地都要开展。

  尤其是火器局、铁器局、航船局等这些部门,要尽快扩充起来,以尽快满足需求。

  同时,汽车、火车的推行,也要开始提上日程,道路与铁路的修建,都要逐渐抓起来。

  这些事,你们都辛苦一下,尽快做出一个方案出来,先从长安开始,将这些尽快铺设下去。”

  随着李元吉将这些事务全部安排下去,岑文本等人的落实,各地官吏开始有序进行填充,尽管依旧还有大量人员不足,但至少土地的重新分配,地方的安置与治理,原本停下来的区域纷纷开始重新启动。

  长安城内,所有人都在开始准备李元吉称帝的事宜。

  一个月时间,很快过去。

  公元635年,李元吉在长安正式登基称帝,改元开平,故公元635年,为开平元年,称帝之日,为开平元年正月初一。

  登基之日,李元吉册封杨清婉为大唐皇后,韦为贵妃,武媚、武顺为妃子。

  长子李承业则是被册封太子。

  谢叔方、苏定方、刘仁轨、席君买、韦云起、冯盎、岑文本、王玄策、宁纯、韦挺,以及刘三、段士林、郑阳评、柳明升等人封公。

  虞明和、薛万彻、冯立、松赞干布、谈殿、李响、林全、杨建河、宇文宝、韦挺、冯智、王、魏征、孔颖达、韦思言、杨铖等人封侯。

  其中火器局、铁器局、航船局另有十八人封侯。

  大典完成,李元吉在太极宫召见群臣。

  “参见陛下。”

  “众卿平身。”

  李元吉坐在龙椅之上,看着下方激动与兴奋的众人,缓缓开口。

  “今日朕在宫外举行阅兵,众卿随朕同往。”

  一行人浩浩荡荡向着宫门前而去,这一行人之中,包括周边众多小国的人,只是这些小国全成了大唐其中一府,这些人,都是大唐的官吏,而非使臣,也更没有朝贡一说。

  宫门外,大军井然有序,却又杀意凛然,按照队列逐一从宫门之外而过,所有人看着眼前的军威,心中更是无比的自豪。

  而在一旁,还有专人拿着新研制出来的喇叭介绍着,如今检验的大军,全部都是装备了火器的大军,以及各自都有着不同的灭国战绩。

  当阅兵完成,皇宫之外围观的百姓,纷纷向着李元吉跪地行礼,高祝李元吉以及大唐永昌,同时又拿出早已雕刻完成的李元吉雕像,在大量青壮的拉动下,缓缓矗立在宫门之外。

  这些百姓,几乎都是从岭南迁移过来的百姓,这些百姓迁移过来后,李元吉也是给予了极为优厚的待遇,几乎都安置在长安内外,至于原本长安的百姓,则是向外迁移。

  作为愿意跟随他的百姓,李元吉都给予了极大的仁慈。

  这些百姓,在长安城内的地位,下面的官吏是一个人都吃罪不起,但凡有官吏敢像之前那样做事,这些人就能教他们做人,几乎人人都在监督长安官吏做事一般。

  自从这些人进入长安,长安的治安可是好得不行,没有任何人敢在这些人面前闹事,因为无论是谁闹事,被揪住了就是一顿打。

  李元吉看着这一幕,心头无比动容,这些,还真不是他安排的,他知道应该是岑文本等人有引导,但能做到这样,是这些百姓,真的支持他啊。

  最终,长安城内,同样出现一座李元吉的雕像,如同在海康一般,矗立在宫外。

  称帝之后的李元吉,将重心放在了大唐的治理上,同时大唐第一次真正的科举,也正式展开。

  当科举的诏书在报刊局的报道下,天下各地尽皆沸腾,各地学子,开始在朝廷定下的地方,进行初试。

  初试由教育部全程制定,御史台监督,锦衣卫传递试卷,试卷批阅时,依旧有锦衣卫在旁监督完成,完全确立了初试的公正。

  在初试完成后,通过者纷纷开始动身前往长安,准备真正的会考。

  在科举开始的同时,春耕同步开始,为确保春耕,李元吉直接派出十五万军,在各地协助百姓春耕,同时开展军屯,全面推广杂交水稻、玉米等农物,北地开始逐渐种植棉花等。

  而在长安,铁路与道路的建设,也开始提上日程,首先就是通往周边的铁路,开始动工。

  为了保障铁路的建设,李元吉还特意兑换铁路建设基要,只是基要,因为贵的,他的贡献点不够了。

  同时大唐与原本李元吉的封地各府,商业开始正常往来,海上的船只,不断运送着各地需要的物资,尤其是吕州府、宋州府,以及南州府,作为李元吉的粮食储备地,来往的船只是最多的。

  天下各地,都在井然有序的恢复着,然而看着这一幕的五姓七望,以及那些世家大族,尤其是擅自辞官离去的人,纷纷开始慌了。

  这些人都不甘心就这样退出,主动开始联系李元吉,请求再次入场。

第358章 开平八年的强盛大唐!

  太极宫,李元吉看着岑文本的奏折,脸上满是冷笑。

  “这些人,看见各地的运作没有受到什么影响,现在开始慌了啊。

  当初这些人可是强硬得很,又是发动叛乱,又是罢官,如今开始求饶,当真是讽刺啊。

  他们一直觉得自己高人一等,如今这些人,怎么不继续保持他们高傲的样子了?”

  对于这些人的不要脸,李元吉心中并没有惊讶,存活越久,就越是不要脸,这些世家,完全没了当初的道貌岸然与傲气。

  李元吉还以为这些人能够再坚持一段时间呢,或者直接全面造反,来推翻他,李元吉没有想到,这些人这么快就顶不住了,而且还表现得格外温顺。

  下方的岑文本同样满脸笑意,当初这些事情爆发,他可是担忧得不行,如今这些人这个样子,他是真的想笑。

  “陛下,臣认为,这些人即便靠拢,也必须要按照陛下制定的国策执行。

  另外,原本那些罢官之人,依旧保持陛下曾言,五代人内,不许入仕,不许经商,并且三代以内,不许出户籍所在地。

  同时,对这些人,一旦发现曾有贪污、欺压百姓等等罪证后,还将追究责任,包括那些世家,同样如此。

  在这一套运作之下,还应加强对这些世家的监管,以防有人再如之前一般,蛊惑庶民造反。”

  李元吉诧异的看向岑文本,他是真没有想到,岑文本这人挺狠辣的啊。

  但岑文本说的这些,很符合李元吉想的,这些人现在想要求饶,有的人晚了,有的人还来得及,但是嘛,那些人得接受他的条件,尤其是五姓七望。

  在他的大唐境内,他决不允许有这些牛逼的世家存在,有一个,他就打一个。

  “好,就按你说的做,这些你下去安排,想要来见朕的,你先去跟他们聊聊,要是他们还抱有幻想,那就算了。”

  岑文本应下后,李元吉随即说起了科举的大事。

  “现在各地的初试已经出结果了,共有八万三千九百二十七人要来长安赶考,你通知各地,对于这些来赶考的学子,尽量给与帮助。

  还有建立的考场,以及接待,要尽快完成,别这么多人来长安了,连个落脚的地方都没有,考试的地方也没有,这会对朝廷的威望,造成极大的危害。

  这样的事情,绝不能发生,明白了吗?”

  “陛下放心,臣考生的安置与考场的建设,这个月内就会完工,以供天下学子使用。

  并且设计的考场与安置规模,都是按照十万人的规模进行设置的,方便以后再次进行科举。

  同时,臣还让工部的人设立第二套设施,今后随着学院的建立,十年甚至更久的时间后,学子的数量必然暴增,届时科举,学子必然更多,增设的第二套,可以有效满足届时科举的进行。”

  李元吉点头认可,对于这次科举,李元吉是非常看重的,可以说这一次是开创之举,只要这次办好了,以后的科举,都会在这一次的科举上寻找经验,进行更加完善的科举制度。

  说白了,这次就打头的,不仅是因为天下初定需要这次的科举来稳定人心,更是为以后的科举做出表率。

  接下来的时间,接连商议了不少事情,然而纵然制定了不少计划,如今他都得一步一步的来开始进行。

  在岑文本下去后,孔颖达仿佛在盯梢一般,紧随其后来到李元吉这里,开始与李元吉商议着科举制度的详细制定。

  一切谈定后,孔颖达又拿出教育部制定出来的试题,总共三轮测试的试题,李元吉全部看后,减少了一部分经义的试题,主要放在实事政务上,以及地方治理上,增加这些方面的试题。

  孔颖达想要反对,但最终反对无效,只能按照李元吉所说的开始执行。

  在敲定这些事情后,李元吉又开始扩大工科学院的规模,开始加大对工科学院的宣传。

  如今的工科学院,可不是什么人都能进的,原本岭南五府的人的子嗣可以直接进,但若是其他地方的,全部都要接受背景审查,这是李元吉担忧有人学成之后,会拿出去背叛他。

  工科学院的地位,俨然被李元吉拔高许多,里面集中的,大多都是寒门,亦或者庶民子弟,世家子弟反而是最为稀少的,因为背景审查这一块,很多人都卡在了这关。

  时间过去数月,各地学子相继到达长安,距离科举开始,只有一个月时间。

  而在这时,科研院再次传来好消息,李元吉当即来到科研院。

  “别行礼了,快说说,你们又有了什么突破?”

  李元吉一脸高兴,他现在只想知道是什么技术突破了,前面他给出的几个技术,只有电报机最先弄出来,因为这是李元吉重点要求的,使得科研院将所有精力都放在电报机上,才赶制出来。

首节上一节262/288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