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是按照最短期限半年还款,利息只需要二百两。
而这个贷款的审查,也是非常严格的,若是被查出有恶意借贷的行为,原本的家产,哪怕藏匿起来的,也将会按照贷款额度的三倍进行充公,并且还会被削除一部分待遇,尤其是户籍,也会被标出不良借贷行为的标签,今后无论做什么,都将会无比艰难。
至于入仕,这条路则是直接断绝,而且三代以内的子嗣,也只能为基层小吏,若是为官,同样需要进行审查,一个没有对大唐做过任何贡献,甚至还有不良借贷行为的标签,为官这条路是不用想了。
这个政策,是李元吉用来给真正需要的人而准备的,因为利息很低,李元吉是为了防止有人借着这个机会,借贷来满足自己生意的扩张。
这是李元吉推进工业化的一个方法,就是为了让更多的人建厂,李元吉很清楚,随着知识的逐渐普及,民间之中恐怕也会隐藏着许多不平凡的人,随着民用的推动,更能加快各种工业化的布局。
李二一直将这篇报道看完,心中一时震撼,他是真没有想到,还能像李元吉这样玩,他是真的没有想过。
其实他哪怕想到了,也没有什么作用,这需要国库之中强大的财力来支撑,当国库连各种发展开销都做不到,或者很是艰难,这个事根本没法实施。
这是货真价实的将钱拿出去,给到百姓手中,而且即便是十年过去,十万两也不过才五千两的收入,中间若是借贷人无力偿还,甚至十万两都得打水漂,没有点财力,是真的支撑不起来。
在这些文字之中,李二也看得出来,李元吉是真正做到了一心为民,给百姓以贷款的名义发钱,起码李二是没有见过的,历朝历代以来,从未出现过,如今就这样出现在他眼前。
至于贷款需要的那些资格,李二看来更是没有问题,给这些人这样的待遇,只会让天下百姓更加倾向为大唐做出贡献,同时对于户籍的看重,而已经有资格的,会对朝廷更加感激涕零。
李二甚至都能想到,贷款下去的肯定不会多,因为这还涉及到一个还不上的协议,一个决定,就会家毁人亡。
而且现在也没有什么资产外移的说法,周边都是大唐的疆域,资产能转移到哪里去?无论去了哪里,都是在大唐的。
哪怕真就有人出了大唐,李二都不知道谁敢收这笔钱,真要有人拿出去了,外面的那些小国得知后,恐怕会连人带钱一起给大唐毕恭毕敬的送来,规规矩矩的认错。
现在大唐灭掉的小国,没有一百个也有大几十个了,尤其是庞大的疆域,强横的实力,外面的那些小国只会希望大唐不要注意到他们,不然指不定哪天就被灭了,哪里会敢收大唐流出来的这种钱。
这个政策,在李二眼中,就是收获到的,比起付出的,得到的回报无疑是惊人的,让天下百姓更加忠于大唐,忠于李元吉,实惠得到了,名声也得到了。
李二继续往下看,下面的就是地方上的一些报道,比如哪里的河道疏通了,什么时间开工的,什么时候完工的,动用了多少人力物力以及财力,最终修建成了什么样子,用料如何等等,可以说直接让一些有问题的工程无处遁形。
至于为什么无处遁形,是因为这个报纸,李元吉每天都会看,包括朝中的大臣,以及地方官吏,都会看。
现在的大唐,贪污虽然依旧有,但概率已经非常低了,因为每个官吏的待遇都非常好,而且只要是正常退休的,依旧还有退休补贴,可以说与历朝历代,以及之前的大唐都不一样。
李二看着这些,顿时忍不住了。
“好!这个报纸,好啊!”
李元吉听着李二的声音,缓缓放下手中的报纸,一脸疑惑的看着李二。
李二见状,当即笑道:“陛下你看,这个报纸写的这些,都非常的好,这刊登的地方的情况,我认为很合适。
以往这些事情,都是从县上报到州,再从州上报到府,若是情况严峻,就会传达到朝廷,朝廷要么通过这样的方式获得知晓,要么从御史台那里获得消息。
一些小的事情,地方根本不会选择上报到朝廷,尤其是各项工程,偷工减料,以及官吏贪污等等事情,更是层出不穷。
现在好了,有了这个报纸,到时只需要看一遍报纸,根本不用朝廷逐步往下查就能知晓,而且有了这个报纸,下面的那些官吏,做事也得踏踏实实的,不然哪里出了问题,陛下这里直接就可以知晓了。
这个报纸,为朝廷节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啊,尤其是官吏付出的时间与精力,都能节省下来了。”
李元吉看着满是激动的李二,他真没有想到李二竟然会因为这些而激动。
这个报纸,在如今可以说算是主流了,现在不仅是官吏,包括民间,随着百姓的生活逐渐富裕,越来越多的人都会选择购买一份报纸来了解天下事情。
至于地方上的报刊,如今李元吉也还在犹豫,到底要不要允许地方可以登记报局。
在李元吉心中,起码暂时是不想地方上拥有报刊的,他就怕有的人利用报纸,蛊惑人心,煽动对立。
如今的这个大唐报,发文都是要经过审核的,而且他自己也会看,要是有问题,第一时间就能发觉。
若是地方建立报刊,大唐这么多府,他怎么可能实时关注每一个地方的报刊,虽然能够让他知道地方事务更快,但隐藏的危险性同样非常高。
李元吉看着李二,缓缓道:“这个报纸,是当初在岭南就有了,你应该也知道,如今只是在天下推行开来,就是为了让天下人实时知道这些,同时了解朝廷有什么国策下发。
以往这些需要逐步传达各府,远一些的地方,恐怕还得一两年才能知道这些,如今有了报纸,能够让各地的信息都能同步。
上面的报道,每一篇文章下面都有日期的,这样看的人也能一目了然,是什么时候发生的事情。
对百姓而言,不仅是知道朝廷的决策,以及其他地方发生的事,这是与他们息息相关的,并不是一个单纯的饭后谈资。
而且通过报纸,也能让更多的人认识更多的字,当见多之后,即便没有去学习,怎么也能认识一些了,这也算是额外的一个效果吧。”
其实李元吉最后说的这些,原本他也是没有想到的,但现实是,真的有人通过报纸认识了不少字,这事当初也是登上了大唐报,被报道了出来。
李元吉当初听闻时,都觉得惊奇,每次发行新报,都会购买,自己不会看,就让学书的人给他念,就这样看多了,听多了,自己就会了。
这事怎么说呢,也正是因为这件事,让李元吉发现了报纸的额外功能,虽然他当初也没有想到会有这个效果,但丝毫不妨碍他接受岑文本等人的夸赞,以及现在和李二自夸当初自己的抉择。
反正只要李元吉不说,谁能知道?这个事,就是他的目的之一!
李元吉看着李二听得一阵点头,目光恍然,心头一乐,但随即继续开口。
“二哥,有件事问问你,这个报纸,你觉得地方各府,有没有必要自己建立一个地方报刊局呢?”
这事李元吉已经想了许久,心中是已经逐渐有了答案的,如今他想看看李二会怎么做,毕竟也是当过皇帝的人,正好看看李二的想法。
李二闻言,直接开始沉思起来,李元吉问这个的目的他不知道,更不知道李元吉有没有了答案,这些他都不想去考虑,他现在只想着李元吉提出的这个问题,如果换成他,他会怎么做?
这才是李二真正思考的重点,他若是为大唐的皇帝,这个问题该怎么办?
李二想了半响,最终坚定的看向李元吉。
“若是我,我会让各府建立报刊局,但是刊登的文字,全部需要交由朝廷审核,审核过后才能进行刊登。
这样一来,地方所做的事情,通过这个报纸,就能了解不少,这个报纸,也有相当于监督地方官吏的作用。
对朝廷而言,可以省下太多精力与时间,对朝廷与地方,都有益。”
李元吉静静的听着,李二说了很多,但说的这些,基本都是他已经考虑过的,而且有些地方还不如他自己想的全面。
了解李二的想法之后,李元吉心中一叹,他虽然不知道这些是不是李二认真想过之后这样认为的,但就拿李二说的这些而言,他就感觉到了他与李二之间不小的差距。
因为李二没有想到其中的危害,只是想到了好处。
或许是因为李二对这些没有他了解吧,才只能说出这些,即便是好处,有些好处等到时日一长,也未必是好处了。
李元吉最终也没有说什么,只是表示知道了,但在李元吉心中,对这个方式,他已经否决掉了。
舆论的权力,他决不能交给地方,现在这个时代与他前世所处的时代不同,将舆论权交给地方,一旦地方上出现别有用心的人,是真的难以防范的。
这个权力给出去容易,后面要是想要收回,可就难了,各地恐怕都会反对,而且还是有理有据的反对。
李二见李元吉知晓,也不知道李元吉究竟会怎么做,但他也没有再去想,而是继续看起了报纸。
随后又在报纸上见到了一些诗词,随后又看见了南方一座小城,一座小村庄里百姓养猪的报道。
看到这里,李二忍不住乐了,看来这个报纸,是真的各方面都会涉及,如今就连百姓,都会刊登在这个报纸上了。
要是换成以前,即便有报纸,李二相信,恐怕百姓想要登上报纸,是几乎不可能的。
因为这个报纸总共就这么大,能够展示的篇幅有限,天下有太多的人想要登上这个报纸了。
至于大唐之前用的邸报,与这个报纸还是有很大区别的。
当初李元吉还在岭南的时候,这个区别李元吉就想得很清楚,这才是重新拟定报刊局,而不是继续沿用邸报的原因。
李二随后继续往后看,当看见关于大军的消息也在报纸上时,李二再一次惊了,大军竟然在这个报纸上都会进行刊登。
这个时候李二总算知道,为什么李元吉会说很多民间的百姓都会购买这个报纸来看了,实在是这个内容,太丰富了,方方面面的消息都有,而且还都是绝对真实的。
第367章 他李元吉,可从来不是什么好人
李二看着眼前的报纸,逐渐开始有些沉迷,实在是报纸上的这些消息,内容过于丰富,李二看得都有些挪不开眼。
当看到后面,见到杨氏开始转型造车、造船等等,韦氏开始造大卡车、修建路桥等大型设备,武氏开始建厂生产衣服、化妆品等等,李二就是一阵好奇。
这些世家大族,竟然都开始在商业上展开动作了?这些人不在朝堂上争了?不抢土地了?
李二现在都有些吃味了,要是这些家族在当政时期,都去开展商业,别在朝堂和他作对那得有多好?
李二现在看见的这些,其实都是一部份,如今大唐的轻重工业,都在鼓励民间参与,就是建厂,提升竞争力。
仅仅依靠大唐的那些国有以及李元吉的那些企业,根本无法维持整个大唐的所需,李元吉也没有想过将所有商业全部纳入大唐国有企业,一点都不分出去,下面指定要闹意见。
李元吉想得也很简单,在每个行业,只要有领头的大唐国有企业就可以了,大唐想要改变,必须要让全民参与进来,全民加入。
如今土地已经被纳入到国有,要是有人敢在这方面动手,李元吉是真的会杀人的,之前的人头滚滚,李元吉可是一点都没有手软,天下人都是看见了的。
至于仕途入仕,也要通过科举,如今的科举无比严厉,李元吉的重心就是在保持着科举的公正性,也没有人敢在这上面插手,不仅插手不进去,反而还会连累整个家族。
对于这一块的惩罚,李元吉更狠,流放这些都是轻的了,动辄杀人砍头,甚至是诛族,而且一旦犯事,五代人以内都不要想在大唐成就任何事了,相当于家族的未来都没了。
李元吉同样在看着这些消息,杨氏造车他是知道的,其实不仅是杨氏,不少人都有在造车,如今这些都快成了不少人固定的开销,但现在的车体积不小,因为发动机有些大了。
韦氏为了这事,在民间特意收拢这样的人才,哪怕是工科学院出来的人,都在重金挖人,李元吉也是看乐了,但最后,还真让韦氏弄出一些苗头,但最后困难无法攻坚,只得找科研院来解决。
最后在科研院的帮助下才实现,导致杨氏虽然有贡献,但却是被科研院分走一半,这可是让杨氏的人一阵拍大腿。
只是这个技术也没有对外公布,形成了类似专利的形态,现在杨氏正在大力制造小型汽车,以及小一些的轮船,因为大船的竞争太过于强烈,杨氏重新找了一条赛道。
李元吉到现在都还不知道杨氏的小型汽车到底有没有造出来,至于小型轮船,就一直停留在项目研究上面。
除了现在报道出来的这些,随着之前李元吉兑换的基建技术,以及大楼的修建图纸,有人都已经开始进军房地产了,只是如今钢的质量达不到修建高层建筑,如今大唐之内已经出现了高七八层的建筑物了。
李元吉也不再去想,看完报纸后,放在一旁,随即和李二继续的聊着。
火车足足坐了一个多月,李元吉总算是到了长安。
这一路,几乎每到一站,李元吉就会休息一晚,不为别的,是因为坐太久了,人根本无法承受,太颠簸了,而且响声特别的大,燥耳朵。
这回去又不急,李元吉更是没有必要去赶,才会每天晚上都会在沿途的其中一个站点进行休息,第二天才继续出发。
而李二乘坐了这一趟火车,整个人都变得有些虚弱,刚开始他还兴奋,坐久了之后才知道,这个火车是真有些折磨人的。
但他也确实看见了有火车以后的极大优势,要是没有夜间在站点休息,而是继续前行,他们所用的时间起码还能节省一半不止。
若是没有火车,从长安发兵过去,哪怕是急行军,起码也得走两三个月,如果是去到他之前在的地方,至少半年打底,这还是打底,实际行军所需要的时间恐怕会更多。
然而现在呢,有火车代替,下了火车还有大卡车,李二估算过,若是上下火车,以及大卡车准备得充分,可能就个把月的时间,就能到达了。
李二不知道自己估算得准不准,但一个多月的时间,不能再多了。
这么快的大军动员速度,在以往,李二想都不敢想,这完全可以做到,在敌人没有反应之际,完成大军的集结与调动。
李元吉没有去在意李二的这些想法,而是带着李二,就这么返回长安,随后在太极宫,又宣布了恢复李二秦王之位,这一下,所有人都炸锅了。
一部分人疑惑不解,一部分人愤怒,但就是没有看戏的人,因为牵涉到李二,所有人都不敢大意,要是一旦出错,这得死多少人?
随后李元吉带着李二祭拜李渊与李建成,李渊在五年前就没了,李元吉没有给李渊用增寿丹,他又不是圣人,好歹需要一百贡献点才能兑换的,他可不会什么人都给。
祭拜李渊的时候,李二的神情也只是有些忧伤,并没有其他的复杂的情绪,然而祭拜李建成时,李二整个人都很是恍然,迟迟不愿离去,最终李元吉无奈,留下李二一个人继续在这里,自己则是回去了。
李元吉看着李二悲伤的样子,一阵摇头,随即离开。
回去的路上,还没有到,杨建河就匆匆来到李元吉身前。
“陛下,前方百官拦路,恐怕是因为李二的事情。”
杨建河没有称呼李二为秦王,而是直呼其名,李元吉也没有说什么,这时候他很是皱眉,随即看向杨建河。
“换一条路回去,去将岑文本、王玄策、宁纯、魏征、谢叔方、席君买、苏定方、刘仁轨、冯盎、韦挺、冯立、薛万彻他们叫来,另外让这些人散了,各回各家去,别在宫里堵着。”
李元吉料到李二回来会有反应,但他还真没有想到,这些人反应会这么大。
李元吉心头一阵冷笑,这次可是有好戏看了啊,真以为他是真的因为惜才李二,才这样格外优待李二的?
到了如今他这个位置,一味的感性,是不可取的。
李元吉来到太极宫,岑文本等人就已经在里面等着了。
“参见陛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