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就是社会责任感。
当然了,谁不想赚巧钱呀,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但皇帝把这个漏洞补上了。
强制企业拥有社会责任感。
你没有,好呀,我教你,你教不会,那不好意思,你下地狱吧。
逼着资本家做实业,逼着他们捐款做慈善。
为了谨防他们转移资产。
早就征收了富人税。
所有人的家底儿,每年都查一遍,按照资产收税,若埋在地下了,好呀,你永远别见光,一旦见光,就能罚死你。
收税官不是吃人的,也无权杀人,但他能给你开罚金单。
对富人,不要让他们死,要让他们看到钱没了,那才是最残酷的。
为了计算全国所有富商资产,财部拥有20万个计相,就是会计,宫中也养着十几万个会计。
天天算,天天查。
交了富人税,好处也有,每次慈善晚宴,都会邀请你,毕竟你是富人嘛。
想离境,没门。
为了查税,财部严防皮包公司,冒名法人等等。
甚至,为了顺利收税,中枢的股市计划一直没有推出。
股市,其实在景泰十二年的时候就诞生了,中枢是不支持的,因为这种民间募资情况,很容易诞生骗子。
皇帝一直将股市作为下一个蓄水池用。
但现在房地产稳步发展,皇帝也没打算做大股市,而是维持现状,中枢是不支持也不反对。
所以呀,资本被严控在大明境内。
那么他们只能支持民间生育。
毕竟人多,市场才大,他们才能持续赚钱。
想赚钱就跑,把一个行业祸祸没了的人,得问问自己脖子硬不硬,九族同不同意。
反正在景泰年间,没人敢跟皇帝对着干。
万寿节之后,皇帝下恩旨,实行五胎政策,鼓励支持年轻男女生五个以上的孩子,对于第六胎,予以政策性奖励。
并将地方富人税,拿出来一部分,用作婴幼儿基金,为婴幼儿提供社会便捷服务,就是婴幼儿免票、免税、赠送小食品等好处。
这可让富商叫苦连天。
皇帝肯定又要割他们的肉,补贴穷人了。
整个大明,没有绝对穷人,景泰四十四年,中枢定下穷人线是家庭年收入低于500元。
以后这些年,从五百元起,每年向上调整。
做不到500元的家庭,地方官员了解情况后,进行非福利性帮扶,就是说帮他们找工作,不能给钱。
若因为慵懒等自身原因,造成的赤贫,一律徙边。
若因为疾病、天灾、不可抗力等外在因素,造成的赤贫,当地官员必须予以一对一帮扶。
这叫精准扶贫。
所以,在大明找不到一个流浪汉,找不到一个赤贫家庭。
皇帝每年都会派人下去走访。
在大明,只要不懒,一个家庭每年赚500块是很轻松的事情,哪怕去工厂打工十天,都能赚到。
别小瞧残疾人,残疾人照样自力更生,修表的、修皮鞋的残疾人很多,人家照样日子过得很好。
大明对于残疾人,是予以政策照顾的。
每个月补贴一些米粮钱,钱不多,但肯定饿不死。
到景泰五十六年,赤贫线已经到了830元。
而现在,人均月收入达到1000元,一个人,一年是要赚1.2万元的,一个家庭,年收入在3万以上的。
这还没算房产升值呢。
算家底的话,农民有地,土地是自己的,城里的有房子,房子也是自己的。
都是升值型资产。
农民日子过得也不错,随着商业发展,大明对农补年年增加,景泰五十六年,每亩土地农补达到了200块,一家有二十亩地,就是4000块。
农民种粮,加上农补,收入比不上城里工人,但也没差多少。
景泰五十六年,农民人均月收入在760元左右。
工人平均月收入在1200元。
但农民没有住房压力,也没有交通费。
住在城里,住房压力和交通压力,是一笔很大的支出。
如果平均的话,农民和工人收入是差不多的。
但工人有上升空间。
基础工1200块,工程师月收入6000块。
但农民,你种地水平再好,也是打这些粮食,也是赚这些钱,没有上升空间。
好处是守家在地,不用出去闯荡。
进城打工的农民工很多,但他们不受待见,政策也不待见他们。
这是进城和城里人抢饭碗,造成城里失业率增加。
没错,农民也大批生儿子,儿子一堆,但没有土地,他们在农村也没地种,只能进城和城里人抢饭碗。
但他们可以移民啊,去新地,就有土地分啊。
大明本土没有,外藩全是土地,就是缺人。
其实本土也有,北方大面积冻土,种植粮食也能生活。
对于这种农民工,政策是一概不支持,甚至还会驱赶他们返乡。
城里工人更不待见他们了。
城里压力大,工会嚷嚷着涨工资,工人都想涨工资。
但农民工便宜呀。
资本家就用农民工跟工人压价,而农民工技术含量不行,想学技术得有师父带,城里人压根就不带农民工当学徒。
这就造成了,农民工成为资本家压价的手段,农民工和工人矛盾激化。
农民工当然便宜了,他们一没技术,二家里有地,没有后顾之忧,出来打工是赚钱娶城里媳妇。
在娶媳妇方面,又把城里人给气坏了。
多少漂亮媳妇嫁去了农村。
因为农村人给得起彩礼呀,有的农村人有五个闺女,三个儿子,他们把闺女的彩礼扣下,全都给儿子结婚用,城里人要多少彩礼,农村翻倍给,我们农民有钱。
城里以前也这样做。
但城里女孩受过良好教育,有独立思想,她们不停反抗,导致这股风狠狠地吹去了农村。
农村女孩也读书,但声音还小,无法反抗大家长,即便朝廷有政策,家长里短的事,也没法让官员评断。
城里人娶不到媳妇,农村人能娶上媳妇,矛盾又来了。
但是,随着农民一代代开枝散叶,家里的土地,根本养活不了太多人口的,更别提娶媳妇了。
为了逼迫无地的农民移民,中枢对没有土地的农村人,进行黑户处理,在户籍上填写成黑户。
要求没有土地的农村人,要么移民去新地,要么在工厂里掌握一项技术,成为熟练工,经过考核后,才能更改户籍。
这直接造成,农村劳动力大面积外流,移去外藩。
不移不行啊。
工厂里的技术,是老师傅口耳相传的,只传自己徒弟。
城里人和农村人的矛盾,由来已久,这一代人是经吃过被农民工挤兑的苦的,所以他们敝扫自珍,绝对不把技术交给农村人。
这就造成了,近几年,大批无地的农村人,被迫移民去外藩的移民潮。
在家真的吃不饱饭了。
比方说,一家二十亩地,景泰九年时候分的,当时计划是三十年不变。
但现在已经是景泰五十六年了,四十七年过去了,刚分的时候,每家喜气洋洋。
这几年中枢又疯狂鼓励生育。
那么就造成了,二十亩地,三代人,男女加在一起上百口,吃不上饭。
一家家愁眉苦脸,数着米粒儿过日子。
要么移民,要么去学技术。
女人好说,怎么都嫁得出去,可家里几十个男丁怎么办啊?他们还得娶媳妇呢!
尤其外藩藩王说,到新地分媳妇,顿时吸引了几千万人外流。
也多亏了皇帝这几年在民间大肆征兵,并不断补贴农民,不然民间早就造反了。
从景泰四十年开始,朝廷在民间征兵数字超过了2个亿。
这才缓解了农村人地矛盾。
再加上农补,和精准扶贫。
民间再苦再难也能吃一口饭,家庭再苦也得供孩子读书。
截止到景泰五十六年,民间识字率达到了95%。
而完成三年教育的人口,达到了13亿。
完成六年教育的,人口在7亿上下。
九年教育,在2亿左右。
十二年教育的,只有4千万人。
也因为教育,百姓多少懂点文化,知道前面有明路,去了新地,就不用忍受人地矛盾了,有大片的土地,也有媳妇了,什么都有了,唯独没有老家了。
可这年代,老家还那么重要吗?
只要农民有活路,他们就不会造反,这也是皇帝对基层掌控牢固的原因,换做以前士绅掌控基层的时候,造反早就不断了。
从景泰五十年到景泰五十六年,这六年间,大明没有一个造反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