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景泰:朕就是千古仁君 第1483节

  输液技术,皇帝从秘密研究,到开诚布公的研究,到了今天,已经非常非常完善了。

  针头、针管、药瓶的生产、消毒、运输,到应用,全行业已经完全很完备了。

  就连皇帝,这几年都在注射营养药。

  输液,最缺的不是药,而是血。

  大明其实一点都不缺血。

  景泰四十五年,中枢公布,禁止买卖.血液,鼓励百姓无偿献血。

  就是说,献血不给钱了。

  输血刚发展起来的时候,医院缺血,只能向社会买,年轻人为了买奢侈品,都会偷偷去卖血。

  这就造成了,卖.血.黑.产业链的形成。

  狗屁倒灶的事就别说了,为了血什么事没有啊。

  所以,中枢下政策,直接斩断黑产业链,不允许卖血。

  但大明其实真不缺血。

  大明现在官方注册的奴隶数量,在3亿左右,这个数字绝对只多不少。

  一人抽一管子,也够用了。

  现在没有冷藏技术,不然能拿出去卖。

  民间哪个医院,不养着血牛啊,医院出资买的奴隶,充当移动血站。

  输液技术,不止在人身上,在植物身上也有用,给树木打药,救治病重的树木。

  这项技术应用在各行各业,普及率极高。

  大明人口死亡率降低,和医疗的发达有直接关系。

  全体明人,是强制交医疗保险的。

  有病就能去医院治疗,所以小病能好,大病才死,人均寿命自然就提升了。

  可民间医院,都是私立的。

  对于拥有保险患者态度是很差的,因为不赚钱,或者说赚的少。

  医患纠纷,在这个时代也很多。

  一切走法院,按照法律来判,中枢是裁判,根本就不下场经营。

  但开医院的,都是达官显贵,看似和中枢没关系,其实千丝万缕,背后都是靠山。

  老百姓终究力量小,最后都是不了了之,自认倒霉罢了。

  一度传到皇帝耳朵里。

  皇帝想整顿全医疗行业,却被中枢劝阻,想发展就得给民间自由,医疗行业确实有很多问题,但发展速度快也是肉眼可见的。

  大不了修改一下法律,给患者多一些补偿罢了。

  此事算不了了之。

  皇帝当得越久,朱祁钰越觉得无奈。

  尤其岁数越大,他精力下降,很多事情都没法管了,他只能寄希望于太孙朱佑。

  等他继位的时候,拿这些王八蛋开刀。

  医疗行业快速发展,带动相关产业链的发展。

  最直观的是,仵作行业的快速发展,现在仵作叫法医,不再只负责查案,也用于人体研究。

  人体学,早在景泰二十五年的时候,民间一个仵作提出来的。

  从此之后,人体学的发展,就进入了快车道。

  但这东西在民间很忌讳,从业人员被瞧不起,但在景泰二十五年,皇帝一连串政策,提高了法医的社会地位。

  并鼓励支持,民间学子从事法医行业,人体学是一门很值得研究的大学问。

  并将华佗和宋慈,奉为人体学、解剖学、外科祖师爷。

  有了皇帝撑腰,法医日子好过一些。

  为了让民间了解法医行业,在大学有一门必修课,就是人体学,但只有一个学分,一个学期上两节课,主要是让人了解人体学,不要再歧视这个职业。

  民间法医人才缺口很大。

  皇帝还追封了华佗和宋慈为王,大搞祭祀,民间依旧反响寥寥。

  谁家正常孩子学这东西呀。

  其实,人体研究,现在是最好的机会,因为大明奴隶多,对于犯重罪的奴隶,可以用于法医研究用。

  但必须是重罪,要经过批准才行的。

  大明用奴近五十年。

  民间出现了释放奴隶的声音,认为奴隶无罪,人人平等。

  这种圣母是哪里都有。

  中枢刚开始不屑一顾,但声音越来越大,甚至甚嚣尘上。

  皇帝下旨,令说释奴的人去看看中华江,没有奴隶的奉献,你们来修吗?

  所有相关发言的人,禁考科举。

  民间声音戛然而止。

  但,很快中枢就下旨,适当提升奴隶地位。

  大明奴隶高达3亿,其中官奴占大半,因为各地建设,用奴隶是划算的。

  这些年,中枢一直在释奴。

  一些对大明有贡献的奴隶,不但被释放,还发放明籍,发放田产、工具,甚至铺面等福利,有的还担任吏员。

  预估总释奴人数在3000万上下。

  发布圣旨后,提升奴隶待遇,尽可能保证奴隶生命安全,奴隶生存环境得到改善。

  至于释奴,中枢也讨论过。

  但皇帝不同意,认为这些都是外夷,被大明奴役过,一口气释放上亿奴隶,会造成严重的社会矛盾。

  这种矛盾,会埋下分裂的种子,未来社会不安定因素。

  朝中重臣却不担心。

  看看这些年释放的奴隶,他们对大明的归属感,远超他们的母国,再说了,要相信大明的同化能力。

  同化异族,大明最擅长了。

  别管什么肤色,只要在大明三代,就会彻底变成明人,永远不会变的那种。

  太子和太孙也支持释奴,因为未来二十年,大明都没有大工程了,根本用不了这么多奴隶。

  而把奴隶变成人口,这些奴隶都是熟练工,会大大提升工厂的运转,同时,大明要为藩国修铁路,这些人能做劳工,好处多多。

  重点是,中枢要负担官奴的吃喝用度,是一笔大开销。

  景泰五十六年,中枢下旨,放宽奴隶对大明贡献体系,允许给奴隶发放明籍。

  第一批释放的是,为大明工作十年以上的奴隶,转为明籍。

  人数高达3700万。

  朝廷负责妥善安置,并给他们发放功劳牌,朝廷承认他们为大明做的贡献,而非奴隶。

  算是为他们正名。

  此举是为了收买奴隶人心。

  中枢计划,未来十年内,持续释奴,官奴数目控制在5000万左右,保证基建用途即可。

  未来中枢也不再向外购买奴隶,至于民间奴隶,中枢也觉得适当减少。

  景泰朝,最重视教育、水利、道路、汉化。

  截止到景泰五十六年,全国27亿百姓,已经全说汉话了,包括区、蒙区,也通行汉字。

  即便方言有区别,但一笔写出来的是一样的文字。

  这是教育的功劳。

  但民间教师缺口量巨大,如今活跃在民间的教师队伍,有300万左右,远远达不到社会需求量。

  而这些教师,多是小学、初中教师,高中、大学、太学的教师稀缺到了极致,掌握经义的老先生,门槛儿巨高,不肯入官学任教,他们都开设学宫,办自己的学校。

  就相当于贵族学校。

  当初为了鼓励教育普及,皇帝是鼓励民间主动办学,集合中枢和民间的全力,普及教育。

  这就造成了,民办学校,远多于官办学校。

  民办学校师资能力强,因为办学的都是地方德高望重的老顽固,他们本就学富五车,能力高绝,因为各种原因不肯为中枢效力而已。

  官办学校,多是后来培养的师资力量,被动学习的人,和主动学习的人,知识掌握情况完全不能比。

  知识可不是死的。

  是要活学活用的,学知识是要用的,而不是应试考试的。

  大明只有两场应试考试,一场是高考,一场是科举,高考是义务教育的必经之路。

  科举,则是当官的考试。

  对科举士子而言,高考是手拿把攥的,基本都是高考尖子生,才能研读经义,进而参加科举,入仕为官。

  皇帝重视教育,朝廷自然就非常重视人才培养。

  大明各行各业人才井喷,和重视教育有直接关系。

  从三年义务教育,到今天已经是十二年义务教育了,走完义务教育,就要考虑人生道路了,而这个选择权,是交给学子自己的。

  想走仕途,就进入太学研读经义。

  如果想走技术人才的路,可以深造,也可以立刻去找工作;如果去企业行政岗位,也可深造,也可直接就业。

  大学,可不是混混就行的,上了大学就放飞自我了,那是不行的,大学学的是生活技能,如果你不学,毕业就失业。

  除此之外,还有一条路,考取基层公务员,但现在没人愿意做这行,基层公务员是没有上升途径的,连以前的吏都不如。

  而且,不是铁饭碗,是半聘用制的。

  基层公务员多是军官转业、举人实习的职位,想入仕,必须参加科举。

  明人全都早熟,基本四岁就要上一年级,十六岁高考。

  大学四年制,二十岁参加工作。

  若想从政,就要考研,研究生考试是严进严出,模拟的是科举考试,被民间称为小科举。

  太学不止是研读经义,也有化学、物理、人体、历史、哲学等等学科。

首节上一节1483/1797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