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你当江湖大佬,你成了军阀? 第157节

  在荒漠,根本没有什么燃火材料,众人的水省着点喝,第二天晚上也就喝了个精光。

  毕竟为了方便,大伙携带的口粮都是干牛肉,干米饼之类。

  本就干巴巴的,再加上冬天人体本就急缺水分,这水消耗的自然就快。

  现在大伙只想烧火煮雪,然后将干牛肉放进去一起煮,美美的喝上一口牛肉汤。

  用海东青甄别了一下附近,确定附近几里地外都不存在外蒙人聚集地后,赵铭开始朝着附近的一片枯林子走去。

  这儿的荒芜情况比内蒙还要夸张,外蒙对于树木的砍伐更加严重。

  这主要是内蒙那儿草原比较多的缘故,能饲养的牛羊群也自然更多,有更多地牲畜粪便作为燃烧材料。

  但这里真的是以树木为主要燃烧材料,放眼看去到处都是光秃秃的。

  选了一片还算有几根枯树的地方,众人开始清除附近的积雪,负责背锅的几名弟兄连忙将身后的铁锅给拿了出来架好。

  虽然以干粮为主,但不带几口铁锅煮雪,这一路怕不是要渴死。

  这儿的风比内蒙更大,荒漠化严重导致这里时时刻刻都充斥着大风,猛烈的大风能轻易带走身上的水分。

  就好比一头牛在旷野上解剖,只须放上一天一夜,兴许就能变成风干冻牛肉。

  柴火有限,众人干脆将一些多余携带的备用衣裳丢进去加大火势煮雪。

  谁也没想到开拔没多久,遇到的第一个问题不是吃,而是喝。

  几口大锅的积雪刚解冻,众人就开始分别拿着铁勺子开始喝。

  只须将勺子盛满一勺水放在外面静等待约莫一分钟,这滚烫的热水就能变成温水。

  七口大锅,三十把勺子,不断煮雪,轮流喝水,饶是如此依旧喝了足足一个小时,众人这才开始吭哧吭哧吃着干牛肉和干米饼。

  趁着篝火还有点余热,感觉还有点口渴的弟兄又喝了一轮,稍作休整这才朝着远处继续赶路。

  到了这里,就是俘虏们发挥作用的时候。

  虽然带出来的这些俘虏外貌上更多与汉人类似,并且还会说一些汉语,据说本身就是外蒙汉人。

  通过交谈也感觉这些人还是挺倾向他们的,但就算这样,赵铭还是单独将他们分开进行问话。

  确定多数人指点出的道路一致,这才继续开拔。

  大部队再度疾驰着,这次比在荒漠上速度更快了不少,这里的大风相对小很多,大伙可没时间浪费,只能加快步伐。

  “赵爷!按他们这么说,那这外蒙还有挺多咱们汉人文化,这不就是咱们一家人嘛?现在还闹分家,啧啧,搞得这算什么事儿?”

  猴子咂吧着嘴,感觉很是无法理解。

  此时他们已经是出了沙漠的第二天,期间远远路过了几处外蒙人的大型聚集地。

  但很惊奇的发现,这儿的一些标志性建筑,竟然都是国风,那种飞檐斗拱雕梁画栋的感觉。

  应该算是京派亦或者晋派建筑的结合,但怎么看都是国内的建筑风格,可不是那种一眼看去都是蒙古包那种。

  这儿是有很多蒙古包,但涉及标志性建筑绝对是以国风建筑为主。

  “哎,那不是道观吗?”

  忽的猴子指了指远处一处明显是外蒙城镇的区域,一处山头上的建筑,这玩意看着就和关中地带一些山上的小道观一模一样。

  红墙,金字,金瓦,跟他们陕省的终南山楼观台有些类似。

  从这里看依稀能看到些许道观格局,类似于五行八卦方位。

第223章 失而不可复得

  听着猴子这么说,在场除了王二和张锴有些迷茫之外,宝山,张鹤,老孙头这些此前一直生活在内蒙的半个蒙古人却是一阵沉默。

  半晌宝山沉默着叹道,“这很正常,咱们察哈尔也有道观,不过大多在察南,一些主要城镇内。

  外蒙之前也是咱们的一部分,以前好像是叫乌里雅苏台将军辖区。

  后来才改成外蒙,那时候其实还是咱们的地盘,我记得小时候还跟着额吉一起去过外蒙做买卖。

  当时去过大库伦,当时我记得那儿有一座很大的道观,叫孚佑帝君道观。

  里面有许多汉人道长还有蒙古族道长。

  他们穿的穿着统一法衣。

  其实现在距离徐将军上次收复外蒙也没过去多少年,听说好像徐将军过去外蒙的王公贵族都热情迎接。

  估摸着许多风俗还没变,只是不知道再过几十年会怎么样....”

  宝山这番话让队伍的气氛有些凝滞。

  其实不仅仅是一些标志性建筑,哪怕这会距离远处的城镇聚集地相隔数百米,赵铭也能看到城镇里一些屋舍都保留着不少前朝风格。

  前朝说是说满族主导,但实则早就被无形中同化,建筑风格就是长此以来的汉文化。

  这也是早些年外蒙与内蒙的一些特色情况,零散的游牧牧民,居住的是蒙古包,但一些城镇,就是汉文化建筑了。

  可赵铭却是最震惊的。

  因为前世他在网上看过外蒙城镇的一些照片,当时的照片看上去几乎与汉文化完全没有联系性。

  放眼看去全都是俄国风俗,但谁又能知道,一两百年前,这儿还是这样子。

  外蒙的主要城镇现如今不仅有蒙古族还有大量汉人满族人。

  而俄国人对外蒙人多以威逼和拉拢为主,对汉人和满族人多以打压为主。

  今年这次叛乱就是多以汉人满族人为主的,当然这么多年过去,三方血统之间早就融为一体。

  叛乱中不乏许多外蒙人,同样在外蒙当权之中,不乏许多表面臣服俄国人,实际上依旧别有用心的外蒙权贵。

  想到这里,赵铭就不禁一阵感慨。

  其实当时国内但凡足够统一一些,足够有魄力一些,甚至只要一个北方大军阀有一股子狠劲,这一大块偌大地盘也不会丢失。

  今年真的是最有希望的一年,可.....

  可希望与失望并存,上半年才经历第二次北伐,而那位盘踞东北的张大帅又遭遇暗杀。

  初上任的张少帅又急需稳固地盘,收拢自家老爷子的旧部。

  各路军阀忙于休养生息,东北忙于稳固,要问就是全都没空,没精力。

  当然赵铭对张少帅并不抱那份心,哪怕他真的有空有精力,对于他能否收复外蒙依旧要打一个问号。

  除此之外,其他人貌似也大差不差。

  最近的一些报纸赵铭看了,校长对外蒙南下的态度可谓是言辞激烈,但明眼人都知道,属于是雷声大雨点小。

  无非就是给阎老西制造点麻烦,在舆论上占据高地罢了。

  依旧是为了内斗占据优势。

  似乎现在全都统一态度,就是奉行攘外必先安内的道理。

  除此之外都放在旁边。

  “可惜了....”赵铭低声呢喃。

  闻言一旁的王二似乎误会错意思了,点点头,“是挺可惜的,如果咱们能收回这块地盘就好了。”

  “想也别想!”

  似乎敏感过头的张锴立刻就高声反驳。

  “你们可别忘了咱们此行的目的,绝对不要节外生枝,我们根本耗不起!”

  他是真怕赵铭脑袋一热,一拍脑袋就决定要彻底把外蒙掀个天翻地覆。

  这样做纯粹就是老寿星上吊活腻歪了。

  “呵呵,张老哥,你放心,我肯定不会胡来的,放心放心!”赵铭笑呵呵宽慰着。

  “希望你说到做到!”

  张锴瞥了眼赵铭,旋即默默埋头赶路的同时松了口气。

  只要赵铭不松口,这事儿就成不了。

  早点去那处矿场看看情况,如若事不可为,趁早打道回府。

  至于粮草不足,大不了在外蒙劫掠一番再走。

  如果不是来一次外蒙,需要绕行一大圈,耗费的人力时间成本太大,这买卖甚至可以经常做。

  可惜,最近的路,被外蒙大军给截断了。

  队伍继续疾驰着,沿途几乎并未遇到多少阻碍,因为大多数时候都能通过海东青以及优秀的码踪术判别出来。

  以此规避冲突,加之外蒙并不像是中原,存在一些必经之路的关卡,出入更加自由。

  而这也给众人带来了一些麻烦,数日的奔袭,原本还算精神抖擞的众人,这会都被折磨得人不人鬼不鬼了。

  策马疾驰在之下,猛烈地狂风让所有人都破了相。

  虽然之前大伙脸上就经常红彤彤的,但现在不仅仅红彤彤,还泛着紫色,脸上不少出现干裂,严重的已经开始出血了。

  一些皮肤嫩一些的小伙子,嘴唇脸蛋全都在出血。

  哪怕用面巾围住仅露出口鼻眼睛,也就难挡飓风卷入。

  赵铭反倒是这里情况最好的,也不知道是不是摸了大量牧民和外蒙人尸的缘故。

  脸皮倒是挺厚的,除了有些泛红,没什么异常。

  此时已经是开拔后的第六天,沿途跋涉约莫已经有三百公里,绝对是以每天百里的速度在疾驰。

  “这里是哪里了?”

  赵铭环顾一圈,朝远处一人沉声询问道。

  那人个子稍微有些矮,有部分外蒙人血统和汉人血统,同样是面上红彤彤的,但眼睛却炯炯有神,似乎有着光。

  这人名叫排骨,是此次俘虏开拔之中最为机灵的一个。

  不仅矮,还十分瘦弱,与外蒙人敦实魁梧的体格很不符。

  “赵....赵爷,咱们应该到了赛音诺颜部北部山丘附近,具体不太清楚,不过估摸着抵达大库伦附近的那处矿场已经不远了。

  这条路我走过,有点影响,起码没走错道。”

  排骨用比较生涩的汉语极力解释着。

  对此赵铭已经十分满意了,虽然交代的含糊,但外蒙这地儿,还十分偏向于原始。

  野外没个地标性建筑,只能按照模糊的印象去走,熟悉的人基本不会走岔。

  而就在此时,忽的上方传来一声鸣叫,紧接着一只熟悉的大鸟宛如子弹飞射而下。

  在距离百米开始,这是进入减速阶段,犹如一架张开起落架的飞机,最终稳稳停靠在赵铭肩头。

第224章 僧侣

  “赵爷,您这鸟到底说了啥?”

首节上一节157/513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