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你当江湖大佬,你成了军阀? 第430节

  所以随着东洋人的情报送达,赵铭几乎确信奉系就是要对自己下手的。

  东洋人的情报更加详细,虽然同样没有奉系高层会议记录。

  但却有更加详细的兵力调动资讯。

  赵铭倒是想过让东洋人配合施压,迫使奉系退军。

  毕竟现在赵铭看似不惧和奉系碰一碰,可人家要动真格的,赵铭不虚那是假的。

  一整个航空大队,将近一百架各式战机轮番空袭。

  这不是一般的难顶。

  赵铭想练兵,但不是一上来就如此高难度。

  在空军,装甲部队都还没影的情况下,这样练兵练的无非就是怎么挨打。

  只可惜,东洋人那边也没法子。

  目前主要和赵铭合作的也就是东洋陆军那群马鹿。

  至于海军,人家鸟都不带鸟这群陆军马鹿的。

  而偏偏这年头奉系还真不怕东洋人陆军蹦。

  那次事变之所以让奉系忌惮,忌惮的可不仅仅是陆军马鹿。

  东洋海陆空三军真正下定决心要发动战争,外加国府那边有心退缩。

  再加上六哥本身的一些原因在里面。

  眼下这个节点,东洋人都还没准备好,他们内部各方还没统一意见。

  仅仅陆军马鹿动弹一下,奉系可不会被吓到。

  所以赵铭现在能做的,只能是硬扛!

  “尽快安排吧,奉系这次是要动真格的了。

  他们越是兴师动众,我们越是要将他们死死挡住。

  奉系也并非死板一块,况且他们还须提防俄国人和东洋人。

  不可能和咱们一直死磕的。”

  赵铭安抚着张锴。

  眼下这情况他只能拖,尽可能拖到战局出现变数。

  同时猜测奉系不可能和他们打持久战。

  虽然奉系不缺打持久战的底气,但六哥需要估计国府那边的态度。

  没错,赵铭从现在开始要周而复始,每日至少三次致电国府,请求那边帮忙协调解围。

  毕竟老子为国府流过血,老子为国府卖过命!

  老子为国府捅了老阎背后一刀,你这不帮忙解围是不是不地道?

  而且,赵铭决定该低头就低头,电报内容他都想好了,俯首做小,坚决表示和国府站一边。

  怎么拍马屁怎么来,怎么放低姿态怎么来。

  众所周知,六哥是很顾全大局的,国府那边的话,他是最听的。

  当然,赵铭也清楚,单凭现在的国府想要让奉系退兵不可能。

  可是算了算时间,眼下都八月中下旬了,顶多再过两月,老阎和国府就得彻底分出高下了。

  而所料不差的话,到了九月份,国府那边将开启金钱攻势。

  到时候老阎几乎就是兵败如山倒。

  面对这么明显的局势,六哥这么顾全大局,还不得乖乖听取国府命令?

  记得没错的话,六哥应该是在九月十日召开会议,拥立国府。

  现在这个时间节点,因为爆发马延事件,所以国府和奉系关系几乎决裂。

  奉系决定对他动手,兴许也有这里面的因素在其中。

  但赵铭不慌,没记错的话,八月下旬,国府那边就取得奉系原谅。

  六哥总是这么宽宏大量,所以赵铭估摸着情况差点,自己要坚守一个月。

  情况如若按照原定记忆中走,顶多十天,奉系就会罢手。

第623章 屯兵,战壕,备战(上)

  “赵爷,我尽快去办!”

  张锴也是意识到事情严重性,不再迟疑匆匆开始布置起来。

  看着张锴开始有条不紊的开始嘱咐各级军官,赵铭也是默默观看着挂在墙壁上的大地图。

  这次他也带来了两千人,因为现在兵力实在紧缺。

  之前的老兵,一部分抽调去了怀来,负责增援宝山所部,抵抗京津冀一带的晋军攻势。

  一部分则是抽调去了大同,抵抗那边的西北军攻势。

  两边现在各自增员至五千人,光是这里就足足分润了万人,且全都是老兵。

  猴子那边有三千骑兵,目前还需要他坐镇归绥,同时清扫收服绥远的各地。

  这里就足足有一万三千人了。

  其次,王二所部有三千多人,目前竟然都联系不上王二所部。

  赵铭只能归咎于王二所部目前还在途中,毕竟此前就发电商议过。

  未抵达多伦附近之前,不可发电询问。

  也是为了防止敌人侦查。

  所以只可能王二所部的三千人还未抵达前线。

  而张鹤所部就有两千多人,现在已经处于被打残的状态。

  所以,这里就足足布置了,一万八千将近一万九的老兵。

  虽然,加上那些湘兵,老兵总计有两万四千人左右。

  但现在张锴以及他赵铭,两部加在一起,总计也就五千老兵。

  张锴所部六千人,他这边两千人,沽源这边八千多人。

  其中三千都是新兵。

  另外张志强那边一个团的兵力全都是新兵,也就是五千多新兵。

  虽然武城,宣化两地还有五千左右的新兵,但那些新兵目前还在集训之中。

  别说开赴前线,现在都还没学会基础的作战知识,现在过来就是来送的。

  所以赵铭现在还是挺愁的。

  沽源八千多人,其中将近一半都是新兵。

  多伦那边两千多人,全都是新兵。

  能不能扛住奉军的狂轰滥炸还真是未知数。

  赵铭只能极尽可能的加强防御,好在王二所部即将抵达多伦。

  多伦那边局势十分艰难,但也不是不能坚守,五千多人。

  其中三千多老卒,还有王二这位良将镇守,两边互为犄角,算是比较合理的配置。

  只是王二到底能不能如约抵达多伦?

  这是个问题。

  与此同时,随着命令下达,原本以为是过来打仗的士兵,发现竟然要开始当起了劳工。

  但老兵们都习惯性听令行事,有老兵带头,并没有出现什么幺蛾子。

  就是让沽源城内的老百姓吓得心惊胆战,看着这些大头兵开始挨家挨户的敲门,还以为这是要抢粮抢人呢。

  哪曾想对方一开口竟然只是借用农具,让他们迷茫的同时,又格外庆幸。

  农具不够,自然只能寻求这些百姓的帮助。

  听到这些军爷的要求,以及他们只是为了挖战壕,大家都是松了口气。

  甚至还因此有了一些意外之喜。

  一些大户,听到只是借用农具,也不需要他们帮忙去挖战壕。

  这些大户也都是聪明人,投桃报李的典故他们还是知道的。

  于是也不用张锴要求,他们一个个就自发让家丁护卫参与协助挖战壕的工程之中。

  有了大量民众的自发帮忙,工程效率极快。

  仅仅一天,沽源县城外围,就出现一圈,或长或短的战壕。

  这些战壕并非全都连成一片的,而是分段式挖掘。

  且并非全部环绕沽源。

  其实相较于多伦,沽源的地势并不好防守。

  多伦侧翼背靠大山,地势相对比较崎岖,需要防守的地方并不是特别多。

  而沽源四周可谓是一马平川也不为过。

  仅有东南方向,和东部方向有一片不算特别高的山丘。

  但运气不错,在沽源县县城东边有一条河流,也不能算是河流,而是个湖泊。

  在后世,这条湖泊属于贯穿县城,但在这年头就是在城外,有点类似护城河的意思。

  但这玩意又不是环绕全城,仅仅只是在东部城墙有一片。

  所以防线的架构,主要是北部区域。

  防线重心之所以布置在北边,这是因为沽源北部十公里外,有一条从多伦而来的必经之路。

  左右两侧分别有高耸的丘陵耸立,仅有这一条路最是宽敞平坦。

  其他路倒也能通行,但摸过来一些小队还行,想要大部队通行,且携带大量军备物资过来就不太可能。

  所以这根本就不是什么守城战,而是阵地战。

  除了这些,敌军倒是可以从太仆寺旗那边绕行穿插而来。

  但是那边张锴也做了一手布置,安置了一个团的兵力加强太仆寺旗的布置。

  同时安置了一个电报小队,一旦遇袭,及时进行汇报。

  敌军数量数倍于己方,单纯认为对方只会从一个地方猛攻,那就太天真了。

首节上一节430/513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