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是,李奕现在对此却是有些不爽。
你赵科想给自己儿子求官,直接来找我就好了,我也没说不答应。
可你找我母亲是什么意思?
借我母亲来压我?
赵氏见李奕蹙眉,依旧十分温柔的开口说道。
“怎么了奕哥儿?现在朝中没官缺吗?”
听着赵氏的温声询问,李奕最终还是吐出一口浊气,答应了下来。
“母亲这碗米粉还真贵。”
“一碗米粉,便换了一个官缺去。”
“这样吧,我身边的秘书处最近正缺人呢,让赵瑞来秘书处报到。”
李奕虽然不爽,但看在赵科以往的功劳的份上,最终还是应许了他的求官。
并且,给的位置还不低,要知道,李奕的秘书处,可是大名鼎鼎的高官摇篮。
左宗棠,郭嵩焘,彭玉麟等人可都是从李奕的秘书处外放的。
当然,这也和此事是赵氏开口的有关。
对于自己的这位母亲,李奕还是很敬重的。
赵氏闻言,伸手轻拍了一下李奕手臂,然后说道。
“你这孩子,说的这叫什么话。”
“好像是为娘逼你的一样。”
李奕笑笑没说话,然后继续埋首嗦粉,多少有些不爽。
吃罢午饭之后,李奕从赵氏这里离开。
走到半路,李奕对自己身边的张泰说道。
“张泰,你遣人去永信伯府上传孤口谕。”
“就说,舅舅下次求官,直接来找孤就是,不必惊动母亲。”
李奕准备给赵科一个小警告。
他对这次赵科找赵氏求官的事情真的很不爽。
若不是顾忌赵科以往的功劳,以及赵氏的面子,李奕是准备收拾他的。
当然,如果警告你不听,不引以为戒,那接下来等待你的可就是封建统治者的专治铁拳了。
张泰闻言,当即抱拳领命道。
“王上放心,卑职明白!”
语罢,张泰转身离去,脚步匆匆。
他能看得出来,李奕现在的心情是有些不爽的。
他可不会在这个时候上去触霉头。
……
下午,李奕又溜达去了傅善祥那里。
准备陪傅善祥一起喝一个下午茶。
只是,茶才刚泡上,便有人前来禀报。
“报,启禀王上,军情处处长李梁在外求见,说是有要事禀报。”
李奕放下了手中的茶杯,然后说道。
“去将人请进来吧。”
侍从闻言转身告退,奉命去召李梁去了。
而李奕则是转头对一旁的傅善祥苦笑着说道。
“难得一日休息,没想到却还是有事情找上来,真是半分也不得闲。”
“孤还真是天生的劳碌命!”
傅善祥十分端庄的掩嘴笑道。
“王上肩负天下,天下的事都得王上来拿主意,自然是忙些。”
“等日后山河一统,天下安定,王上想必便能轻松不少了。”
李奕笑着说道。
“希望如此吧!”
两人说话期间,李梁手中拿着一封文件走了进来。
李奕抬手示意李梁坐下,然后询问道。
“出什么事了,如此着急的来求见于孤?”
李梁闻言,开口说道。
“回王上的话,一共是两件事。”
“一为河南方向急报,石达开所部自陕西东出,攻打河南。”
“相继攻陷洛阳陕州等地,河南清军一路败退撤往了开封方向。”
李奕闻言,微微颔首,然后询问道。
“第二件事呢?”
李梁深吸一口气,面色凝重的说道。
“南洋方面传来消息,洋人的远征军已过马六甲,抵达了巴达维亚。”
“正在巴达维亚休整。”
“估计很快就会北上广州,前来进犯。”
李奕闻言,脸上的表情瞬间变得凝重,然后说道。
“确实是要事啊!”
深吸一口气,李奕说道。
“去传孤命令,让我大唐参谋部的各司长,以及两广战区的各位将军,立即放下手中事务,前来王府议事。”
李梁闻言,当即应了一声是,然后转身告退。
李奕则是转头对一旁的傅善祥说道。
“孤有要事在身,便先走了。”
“待处理完手头的工作,再来看你。”
傅善祥闻言,起身行礼道。
“臣妾恭送王上!”
李奕摆摆手,示意傅善祥不必多礼,迈着大步离开了她的别院,前往了书房。
……
在李奕抵达书房时,大唐的诸多高层还没有到来。
李奕命人将一张舆图挂了起来,自己则是站在舆图前,目光在上面不断逡巡。
没让李奕等多长时间,参谋部各司长,以及两广战区的司令王安,参谋长冯子材等便前后抵达了李奕的书房。
李奕示意先来的几人坐下等候,等人到齐之后,这才开口说道。
“孤刚刚接到南洋那边传来的最新消息。”
“洋人的远征军如今已经跨过了马六甲,抵达了巴达维亚。”
“算算时间,用不了多长时间,我大唐和洋人之间的第二次交锋便要开始了。”
“大家都说说吧,这一仗我大唐该怎么打?”
书房中间挂着一张巨幅舆图,舆图上详细标注着目前的南洋局势。
嗯,大唐的军情处现在已经将触手伸到南洋去了。
可以从南洋方面获得不少的情报!
额,这其实并不是因为大唐的探子有多么的神通广大。
主要是因为南洋的华人大多都心向中国。
有这些南洋华人的支持和相助,大唐的情报人员在南洋想要展开工作还是很轻松的。
而李奕为此所付出的,不过也就只是几张不值钱的委任状罢了。
虽然大唐暂时无力经略南洋,但这并不妨碍李奕提前往南洋埋钉子,为将来大唐的南洋战略做铺垫。
看着舆图上标注的局势,左宗棠站出来说道。
“启奏王上,微臣有话要讲。”
李奕微微颔首,示意他开口讲来。
左宗棠稍稍整理了一下话语,然后开口说道。
“如今我大唐较之洋人,有三胜!而洋人较之我大唐,则有三败!”
“一者,此战我大唐乃本土作战,以养精蓄锐之师,对洋人跨越大洋劳师远征之疲兵,乃为以逸待劳,此为一胜一败矣。”
“二者,此战我大唐以上下各部号令如一,如臂指使之强兵,对洋人各有从属,号令不一之弱旅,此为二胜二败矣。”
“三者,两广之绅民百姓,豪商巨贾皆心向我大唐,而非洋人,正所谓得民心者得天下,此为三胜三败矣。”
“微臣看来,只要我大唐能抓住这三胜三败,则此战必将取得最后之胜利!”
……
PS:月初了,求一下保底月票!
还有,今天国庆,祝祖国母亲生日快乐!
第259章 八国联军!
第一胜一败不用说,大唐乃是本土作战,不管是后勤补给,还是兵员补充,都要比劳师远征的洋人远征军容易的多。
只要战局陷入僵持,那么坚持到最后的一定会是大唐。
而第二胜二败也很好理解。
李奕作为一个开国之君,创业之主,他可以确保自己对麾下每支军队都能够如臂指使的调动,能让各部相互配合,劲儿能往一处使。
可洋人那边却是另外一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