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清:从金田起义开始 第449节

  “皇后,哀家知道你心中难受。”

  “但我等必须得振作起来。”

  “皇上虽被唐贼所掳,但却并没有被唐贼所杀害。”

  “我等还有机会可以营救皇上!”

  “今日哀家前来你这里,便是为了商议此事。”

  瓜尔佳氏闻言,神色重新振作,开口询问道。

  “太后的意思是?”

  博尔济吉特氏回道。

  “哀家和亲家刚刚商议过了,准备要派人同唐贼议和。”

  “不管是称臣,还是赔款,不惜一切代价也要将皇上给换回来。”

  “但朝中对此颇有异议,我们需要你这个皇后出面,借大义名分来压制群臣。”

  奕被俘的消息传到承德,满清朝中顿时分成两派,吵翻了天。

  一派主张另立新君,撤至关外以图将来,

  一派主张要同大唐和谈,迎回奕。

  而博尔济吉特氏和桂良,便是主张迎回奕的那一派。

  原因也很简单。

  博尔济吉特氏乃是奕的亲娘,谁都有可能放弃奕,唯独他不可能。

  而桂良乃是奕的老丈人,他的权势地位均来自于奕这个皇帝女婿。

  一但新帝登基,桂良大概率保不住自己现在的官位。

  不管是为了自己的女儿,还是为了保住官位,迎回奕都是桂良最好的选择。

  幸运的是,得益于奕此前任命桂良主持开垦关外的事情,是故,桂良现在是关外的话事人,话语权很重。

  朝中不管要做什么决议,桂良的态度都很重要。

  不幸的是,奕杀兄盗嫂的事情暴露了,实在不得人心,那些拥有话语权的八旗王公对奕很不满,想要借着这次奕被俘的机会,干脆换个皇帝。

  所以,两拨人现在僵持了起来。

  然后,博尔济吉特氏这个皇后的态度,就显得尤为关键。

第363章 定都之议

  所以,桂良和博尔济吉特氏这才会一起前来面见瓜尔佳氏。

  想要获得瓜尔佳氏的支持。

  还有就是,其实奕杀兄盗嫂的事情早就传开了。

  只是之前木已成舟,奕的皇位已经坐稳,再加上当时的满清大厦将倾,经不起动荡。

  所以,大家才十分默契的没人提这件事。

  但是,现在却是不同了。

  奕兵败被俘,失去了对朝政的掌控。

  满清内部那些对他不满的人,自然会趁机跳出来,想要另立新君。

  但是,这对桂良,博尔济吉特氏等人来说,却是不能接受的。

  不管是从利益,从立场上,还是从情感上来说,他们都是铁杆的帝党。

  瓜尔佳氏闻言,深吸一口气,态度十分坚定的说道。

  “母后,需要我做些什么?”

  博尔济吉特氏闻言,也就没有绕弯子,直接了当的说道。

  “你我共同出面,在行宫内召开临时朝会。”

  “然后由亲家安排刀斧手埋伏于宫内。”

  “摔杯为号之后,刀斧手一涌而出,以你我太后和皇后的名义,杀几个带头的乱臣贼子,然后迫使剩下的人应许迎回皇帝的事情。”

  “唯有做成此事,我们才有可能救回皇上!”

  瓜尔佳氏闻言,当即点头道。

  “只要能救回皇上,臣妾听凭太后安排。”

  桂良闻言,打千说道。

  “太后娘娘,皇后娘娘放心,有老臣在,定不让那些乱臣贼子张狂。”

  太后闻言,神情郑重的说道。

  “如此,一切便都拜托卿家了。”

  桂良闻言,也是郑重其事的点头。

  现在博尔济吉特氏很庆幸,庆幸奕任命了桂良负责开垦关外,掌握关外大权。

  否则的话,若是没有桂良这个掌控关外的实权派的支持,那么,他和瓜尔佳氏即便是再怎么有大义名分在身,也是不可能压的过朝中的非议的。

  博尔济吉特氏现在也算是看明白了,有兵才能有权。

  没有兵,光有大义名分,那屁用没有。

  ……

  紫禁城,养心殿。

  在从太和殿离开之后,李奕便迈步来到了养心殿,准备暂且先在紫禁城中住下。

  至于说圆明园?

  则是不急于一时。

  现在对李奕来说,最重要的事情还是要先以朝政大局为重。

  在他完成稳定朝政的事情之后,再去圆明园也不迟。

  嗯,圆明园就在那里摆着,又不会长腿跑了,什么时候去不是去?

  何必着急那一时半刻?

  如今天下未定,还是当以政务为重。

  而说起处理政务来,紫禁城距离内阁各部的衙署,肯定比圆明园更有效率。

  养心殿内,李奕召集大唐的众高层议事。

  在所有人都来到养心殿内之后,李奕抬手安排他们各自落座,然后开口说道。

  “当今,我大唐虽已经收复了京城,但这却并不代表我们已经坐稳了天下。”

  “诸位卿家,还当继续尽心竭力,为朕当好这个家。”

  众人闻言,齐声应是。

  李奕继续说道。

  “接下来,摆在我大唐面前的,主要有以下这么几件事情。”

  “首先,就是军事上的动作依旧不能停。”

  “我大唐要尽快派兵拿下宣化府,古北口,山海关等边关重镇,营造关墙防线,借此来拱卫京师,以免关外的清军入关袭扰。”

  李奕话音落下,左宗棠立即站出来说道。

  “微臣明白,这便命人准备制定作战计划。”

  李奕点点头,然后伸出第二根手指道。

  “第二,立即派人去山西,湖北等地进行招降,配合军事行动施压,尽快将关内各省全部拿下。”

  张之洞点头表示明白,并说自己回头便拍电报给广州的外交司衙门。

  李奕继续说道。

  “第三,石达开那边也要派人前去招降,并做好石达开拒不投降之后发兵讨伐的准备。”

  “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

  “若不能一统关内,那朕这个皇帝做的岂不是平白惹人耻笑?”

  众人闻言,再度齐声应是。

  他们都知道,李奕不是两宋的那些生怕武将功高盖主而不敢开疆拓土,只敢偏安一隅的君主。

  李奕不怕任何人功高盖主。

  因为,自从大唐起兵以来,李奕几乎亲自主导了每一场大战。

  大唐的每一场大规模战役,都是在李奕亲自指挥下打赢的。

  甚至,就连南北二京,都是在李奕手上收复的。

  他就像是一个翻版的李世民。

  甚至比李世民登基称帝时更年轻,更自信。

  所以,他是不担心任何人功高震主的,因为,没有人的功劳能盖过他去。

  所有人都明白,跟在这样的一位君主后面,建功立业,那是必然的事情。

  天下一统,自然也是大势所趋!

  李奕微微颔首,然后继续说道。

  “然后就是第四件事。”

  “迁都!”

  “既然京城已经打下来了,那么也就该迁都了,各部门都要做好迁移的准备,尽快完成迁都事宜。”

  “等迁都事宜完成之后,朕的登基大典再行举办也不迟!”

  关于大唐该定都在哪里,李奕其实是有过考虑的。

  中国境内现在比较适合当首都的地方其实并没有几个。

  从政治地位上来说,也就是南北二京,外加西安,洛阳,开封这几个地方。

  其他的地方,包括广州,武汉在内,其实都有些不够格。

  但在李奕看来,真正适合定都的地方,也就只有两个备选,也就是南北二京。

  至于是西安,洛阳,开封,则都是要差一些。

  西安是因为现在的关中平原已经被开发的不成样子,在自然气候的影响下,水土流失严重。

  已经不是秦汉隋唐时期的关中,已经不足以支撑起一个大帝国的运转。

首节上一节449/754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