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从宋仁宗的儿子开始 第257节

  不过其实空心方阵,主要还是拿来防炮击的吧。

  当然!对于应付骑兵冲击,其实作用也不小就是。

  而且由于方阵可以直接防御四个方向,这还减少了被侧击的风险。

  等他们都有了目标,有了理想……

  接下来,赵昕便可以考虑,给他们大批量地装备燧发枪以及上刺刀了。

  这一年……

  赵昕再次从河北内地,以及东京开封府抽调了多达三万名士兵。

  对旧有的大宋禁军,一步步地进行重新改造,回炉重炼。

  而说到回炉重炼,最近……

  科学院这边,在炼铁方面的研究,也是颇深。

  主要还是集中在,如何大规模地生产品质优良的钢这方面。

  赵昕一早就给了他们答案了。

  钢跟生铁、熟铁之间的区别,其实就是炭的含量的问题。

  而要想去除炭,或者说,把炭控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最好的办法就是直接吹入氧。

  当然了!

  目前大宋还不具备直接生产氧气的能力。

  像是传统的百炼钢,以及还有炒钢法,其实就是通过物理的反复加热捶打,使得铁跟氧气接触,然后消耗铁里面的炭,或者是让铁水直接跟氧气有一个充分接触,从而减少炭的含量,所以才生产出来的钢。

  这些年……

  朝着这个方向,工匠们也进行了多番的尝试。

  只是……

  现在可以写论文了,于是,这些多番的尝试,慢慢地,也就变成了文字上的东西。

  这个说他设计了一种方法,可以很好地控制钢的质量。

  那个说他设计了一种火炉的构造,比以前的要好。

  赵昕每每拿起这些研究成果,也是不由得感慨,这才像是搞科学的样子。

  不过有一说一!

  他们的发明实在是太过于花狸狐哨的,有的,你甚至都没有办法判断,对方到底说得对不对。

  当然!

  在知道了就是里面的炭比较多以后,这磁州、邢州原来所产的钢不管是质量还是数量,也确实是有了不少的提升。

  有些东西,工匠可能没有办法通过数据直观地体现出来。

  不过在生产的过程中,还是可以通过一些其他的东西,来进行判断,这一炉铁水炼得怎么样,到什么时候,就可以停了。

  有点全凭手感、感觉的样子。

  甚至……

  现如今他们已经开始准备铁轨的轧制了。

  直接铸出来的铸铁铁轨怎么说呢,就是比较地容易坏。

  现在的铁路,其实问题还是不少。

  但也能用,就是要经常修。

  甚至为了配合不让铁轨那么容易坏,只能是去降低运输的总体重量,以尽可能地提高铁轨的使用寿命。

  当然,赵昕以为,能修总比完全没有要好。

  而轧制,可以使得铁轨变得更加地密实,还能把一些原来铁轨当中的气泡、裂纹和疏松什么的,也给弄没。

  那这对铁轨的质量来说,还是有着不小的提升。

  甚至用这技术,就算是西夏的冷锻甲的复制,想来也不是什么问题。

  今年……

  磁州、邢州便尝试对大宋的铠甲进行质量上的提升。

  赵昕也提出过,除了炭,还有硫、磷,至于你说硫、磷如何去解决这个问题。

  赵昕肯定是不知道。

  不过……

  工匠经过实验,可以试得出来,比如说,用石灰石,还有另外一种赵昕不知道是什么的石头。

  虽说不明白其原理,但使用了以后,这质量确实是可以得到明显的提升。

  那就行!

  只要有用,就算是不懂其原理,也可以拿来用!

  物理、化学,在这些年,都有了不少的发展。

  反倒是数学,感觉有点稍稍落后。

  不过赵昕一早就把什么方程、坐标系,还有微积分给说了。

  那他们确实也没什么好再去研究的了。

  从今年起,赵昕也加大了炼铁、炼钢的数量。

  随着王安石把粮仓都打造了出来。

  再把江南的漕运往这边粮仓一调,他们便有了充足的粮食,可以拿来发展铁路。

  其实……

  大宋还不算是太过于缺乏粮食。

  只是……

  你得看这些粮食都放在谁的手里,以及,有没有人去把这些粮食,都给运出来。

  如果能够解决资源分配不均的问题,即便是粮食产量,还是原来的那个产量,但是能养活的人,却比你想象中的要多。

  而随着这些年,他的持续经营。

  这从江南到河北的粮食转运,放贷,已经变成了一条十分完整的产业链。

  百姓完全不需要千里去服徭役。

  甚至……

  百姓还可以通过帮赵昕转运粮食,从而获得可以补贴家用的收入。

  可以说一点都不影响百姓的正常生活。

  至于你说对赵昕来说赚不赚钱。

  这种事情就不用去考虑了。

  毕竟……

  相比起赚钱来说,给磁州、邢州的工业发展,以及赵昕的北伐提供充足的粮草,这才是最重要的。

  赵昕甚至都有考虑海运。

  主要是幽州城离山海关还是太远了。

  当然,山海关那边其实也能种地。

  接下来……

  可以弄一些蒸汽机车过去,自己屯田。

  到了这一年的年底,由于资源的合理配置,过去像是民饥寒死,道路甚众的景象,已经一去不复返。

  从前,一旦发生了什么灾害,百姓就只能是留在原地等官府去赈济,或者是一旦官府赈济不及时,那自己也就只能是待在原地等死。

  而现如今,随着这么多年的习惯延续下来,百姓一旦发现自己快活不下去了。

  立马就知道,接下来要去挖煤、挖矿,以及修路,可以补贴家用了。

  而像是磁州、邢州这边,也是来者不拒。

  只要你肯干活,愿意干活,我就给你发米、发盐。

  吃可能算不上有多好,干活也很累,但却绝对能保命。

  今年粮食失收了,先去打工。

  等明年再种。

  这也已经是河北百姓逐渐养成的习惯了。

  而这一年……

  像范仲淹、庞籍、韩琦等人,也上疏,考虑到他们现如今,疆域变大了,要防守的地方也变多了。

  但是,如果增加军队的数量的话,又会进一步地增加军费的开支。

  不如效仿唐时的泽潞留后李抱真,在户籍中挑选壮丁,每三户中选一户,农闲时就分组进行射箭比赛,每年年底进行一次总的考核,以此来进行奖惩。

  三年后,所有人都擅长射箭,然后整个地区,便也跟着可以选拔出两万名精兵了。

  只要到时候再给他们一个将帅去带领,则可以很好地作战、守土了。

  这方法可以尝试在大同府、幽州府等边境地区,进行施行。

  既省钱,又能增加国家的军事实力。

  赵昕听了三人的建议,觉得也还行,那就试试吧。

  作为现如今的军队的后备力量,感觉倒也还行。

  说白了,这其实就是民兵。

  到时候要是需要出征的话,直接征调他们运送粮食,感觉应该也不错。

  在这此前……

  赵昕所打的,基本上都是不怎么耗费粮食的仗。

  因为他往往以极快的速度,就把城池都给拿下来了。

  但是这要是出了燕山山脉,感觉就不是那么说了。

  而且这燕山山脉,也不太好去跨越。

  因此……

  赵昕接下来也有考虑,在山海关方向,一直往北去修城池。

  辽西走廊走到尽头,长度差不多三百多里四百里吧。

  要是能从海上运输粮食,然后提前存放到前线的城池中。

首节上一节257/452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