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从宋仁宗的儿子开始 第262节

  大宋的内部,如今全然是一副太平的景象。

  除了时不时还是会有一些雪灾、旱灾,以及地震。

  不过……

  这些灾害目前来说,影响大极也是有限。

  以至于欧阳修到了这一年都不得不感慨,咱太子殿下,果真有太宗文皇帝的风采。

  因为太宗文皇帝,也是一边打仗,一边并不影响国家的建设。

  当然!

  也不是说太子殿下,就一点缺点都没有了。

  太子殿下这人,最大的缺点就是不让人说话,凡事你都得听他的。

  倒是有点不是很符合太宗文皇帝的样子。

  因为人家太宗文皇帝,都是很虚心纳谏。

  反观太子殿下,他几乎不采纳任何人的意见。

  对这修建幽州城,迁都一事,更是丝毫没有任何可商量的余地。

  此时的东京城。

  一处聚会的庄园之中。

  欧阳修正给所有人讲述着赵昕的事。

  说完了以后,也是道:“所以说,不是我们这些当宰执的,不去劝太子殿下不要迁都。”

  “而是……太子殿下打小就这样!就算我跟他跟了最久,也一样是没得商量。”

  有人便问道:“那欧阳宰相,你对迁都怎么看?”

  欧阳修便道:“我当然是反对的!不过……也得理解太子殿下的难处。”

  “私以为,太子殿下为何要迁都到离辽国那么近的地方,那还不是因为是方便攻打辽国。”

  “准确地说,是方便防御北边的夷狄。”

  “遍观历史,北边的夷狄,一直都是我中原大患,汉朝时的匈奴,隋唐时的突厥,更不要说五胡乱华,以及我们现在。”

  “北边的夷狄,可一直都是我们的大患。”

  但很快便有人道:“可也不用迁得这么近吧,万一要是让辽国给打过来,那岂不是一国的人材,包括国主,都有可能被抓了?”

  说这话的人,是刚刚守孝回来的苏轼。

  欧阳修是欣赏这文章写得还行的年轻人的,但太子殿下给他下了命令,让他好好地控制舆论,尽可能地让大部分人都能理解这一决定。

  那欧阳修也只好是硬着头皮上了。

  解释道:“难道我们曾经的开封府,就离辽国不近吗?辽国军队曾经须臾数日,便可直达开封城下。”

  苏轼便道:“可也正是因为这样,所以我们才要避免再发生这样的事。”

  欧阳修便道:“那你以为,迁都哪里好?”

  有人便道:“为何不能不迁都?”

  欧阳修道:“这不迁都,我看怕是不行。”

  对方便问道:“为何?”

  欧阳修解释道:“这东京城,虽说位居天下中心,水陆便利,可是,它有一个很大的问题。”

  对方问道:“什么很大的问题?”

  欧阳修于是道:“如果开封仍然作为都城,那幽州怎么办?”

  对方一脸不解。

  欧阳修便道:“别忘了,当年安史之乱的安禄山,也是从幽州,从北方起兵的。安禄山,当初就是幽州节度使,又称范阳节度使。”

  “若是仍以开封作为都城,都城原本就需要至少二三十万的守军,如今西北,有守军十多万,河东地区,有守军接近十万,河北有十万,那么幽州,你们以为需要多少?”

  “我们本来就冗兵了,天下税赋,五分之四,都得拿来养兵,而幽州,又是北方防御戎狄的重中之重,再怎么样,都至少需要二三十万。”

  “那你们以为,开封要不要还要再增加二三十万,以使得,我朝中央军可以对边军内外相制?”

  所有人一听这个,也顿时都知道这是一笔天文数字。

  欧阳修便道:“因此……迁都,这恰恰是太子殿下体恤天下之举。”

  有人又道:“可幽州粮食转运也不便啊。能像开封这样,养活一个都城的人?”

  欧阳修便道:“你能想到的,太子殿下难道能想不到?你或许没有到过河北,河北的铁路,如今正以每年至少六十里的速度在修建,而且接下来随着铁矿的开采越来越多,可能还会更快。从开封府到幽州,最多不过一千二百里而已。最慢二十年之内,最快可能十年之内,铁路便可开通。到时候……朝廷便可不费一兵一卒,就能源源不断地把粮食都转运到幽州去。”

  “事实上,我们都只能看到眼前,而太子殿下,早已把他的目光放到了十年,二十年以后。”

  “你我目光的远瞻性,跟太子殿下根本没法比。”

  “我问你,你可知太子殿下手底下有一个科学院?”

  对方连听都没听说过。

  欧阳修便道:“所以说,你连这个都不知道。”

  只见欧阳修对着对方摇了摇头,一脸可惜的样子,也是把对方给弄得顿时脸红、尴尬。

  因为你连这点见识都没有,你还谈什么。

  此时二程之一的程颢,也是站了出来道:“那科学院,据说都是一些工匠,善长奇技淫巧之人,甚至还有炼丹的道士,擅长观星术的官员。”

  欧阳修便道:“就是这些人,已经做出了能日收千亩小麦的工具,而所花费的,不过二百余人而已。”

  “若是放到以往,至少怎么也得千人才行。”

  “若是谏官,在看到太子殿下跟这些不入流的人来往,便凭着自己的想法,去劝谏,那可想见,太子殿下还能研究出这样的工具?”

  “所以……这有时候,也不怪太子殿下完全不听我们的劝谏,因为在他看来,我们的劝谏,可能愚蠢至极。”

  接下来,便更为详细地把在河东的收割机的事情,给说了出来。

  虽说并没有实物拿出来给众人看。

  不过,在欧阳修的描述之下,众人还是听得一愣一愣的。

  ……

  幽州城。

  春天了,赵昕也是时候准备接下来的打仗了。

  但有一说一!

  赵昕对这些被黎元军短短改造了三年,有的三年都不到,可能仅仅只有半年的大宋禁军,真的有点没什么底。

  所以为了确定他们的忠诚,他们的勇气,他们的战力,赵昕必须提前下去视察,而且一个个地观察、询问他们的心理状况。

  只能说大宋禁军的人员来源十分地复杂。

  当然,倒也还好了。

  虽说可能城市的市民有不少,但都是最底层的,至少,可以保证,他们一般都是穷鬼。

  若不是穷鬼的话,谁又会来当禁军混饭吃呢。

  赵昕怕就怕,他们当中会有一些贪生怕死之人,从而影响到整个队伍。

  于是……

  便有了接下来的问答。

  “你叫什么?”

  “杨大牙。”

  “接下来,我打算攻打辽国,你怎么看?”

  对方眼神闪烁躲避了一下。

  因此……

  赵昕也是接着道:“怎么?你害怕?”

  杨大牙便道:“有一点。”

  赵昕便道:“怕,是人之常情。不怕的人,才是不正常的。那应该是天生的杀人犯。可一旦到了战场上,就不应该再去害怕,因为害怕,并不会让你赢得战争,也并不会让你活下来。”

  “一旦我们到了战场之上,便只剩下一条路,那就是向前、向前、再向前!你只要把敌人都击败了,那你自然就能活下来。”

  赵昕让他们每人针对打仗这事,可以问他一个问题。

  或者个人,家庭有什么难处,都可以跟他说。

  有人自然也是问到了,“据说太子殿下您已经三年没有回过家了,您不想家?”

  赵昕便道:“舍小家,为大家,为了天下安宁,我没得选。我与你们一样,其实也想自己的妻儿,也想回去与她们一起团聚,可我回去了,谁来带你们打仗?何况……我三岁的时候,就听到你们一直在打败仗。”

  所有人都笑了起来。

  打了败仗,他们居然还好意思笑。

  不过也是因为这样,赵昕在军中的威望,无与伦比。

  遇到一些不太擅长说话的,支支吾吾说不出个东西来,赵昕也是直接问对方,家里怎么样?

  然后对方便回了,家里还挺苦的。

  赵昕便道:“那正好!此次若是立了功,这家里的条件说不定也就好了。”

  有人也是打岔道:“那若是不幸战死呢?”

  赵昕便道:“放心,跟着我打仗,这待遇能差?只要你们能够拼命杀敌,你们的嫡长子,我给你们养到十八岁。而且,还会找人教他们读书、识字。”

  “接下来……这相关的政策便会颁布,总之……你们只管打仗就行了,这后方的事,我给你们解决,绝对能让你们没有后顾之忧。”

  一个个地问下去。

  讲道理,也是让赵昕有点口干。

  由于人员众多。

  后面也只能是挑一些有代表性的,来回答了。

  其实……

  这禁军里头,也是分了三六九等的。

  最高一等的,能够做到临阵不慌,经验丰富,而且不怕死,死战不退,给他们装备燧发枪。

  次一等的,那就没有燧发枪了,倒也不是说不愿意给他们,而是这枪支火药的花费太大,以赵昕目前的实力,也只能是先训练、先装备这么多。

  再有就是,你这连胆量都没有,怎么给你发燧发枪?到时候怕不是装药的时候,都双手发抖,捣鼓好一阵,都捣鼓不进去。

  所以这次一等的,只能是按照常规的,拿去当弩手。

  最后最次的,只能是当运粮队,以及给赵的精锐骑兵看马,当后勤。

  而赵昕最关心的,那肯定是最高一等,装备了燧发枪的。

首节上一节262/452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