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从宋仁宗的儿子开始 第282节

  而且……

  听官家这意思,好像是要把自己给丢到辽国去。

  唔……

  那还不如杀了他算了!

  很快,苏轼便找到了欧阳修,问问这是怎么回事。

  欧阳修不好说,而且,其实欧阳修有时候,也不太能够理解官家的想法。

  便对苏轼道:“总之……你就如实作答即可。”

  三日后,苏轼便也是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回道:“官家,臣回去思考了三日,没想到什么好的方法。”

  赵昕便问道:“那你歧视夷狄?”

  苏轼是四川人,又是大富大贵之家出来的,对夷狄,倒也谈不上是什么歧视吧。

  只是……

  假若听说了赵昕在前线打了胜仗,击败了夷狄,那他还是会为我们大宋武德充沛,而觉得高兴。

  便道:“歧视,臣以为谈不上,但对他们,确实有一点点的敌视,这也是因为,他们反复无常,经常寇边。”

  赵昕便问道:“那你觉得,他们为何要反复寇边?”

  苏轼便道:“臣以为,这自然是因为他们的天性便是如此。”

  赵昕直接道:“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你没读过这句话?”

  苏轼:“额……臣读过。”

  赵昕便道:“这才是他们反复寇边的缘由。因为吃不饱,所以他们只能杀别人,才能让自己吃饱。否则他们只能活生生地饿死。我们坐拥这世上最好的土地,可以拿来耕种,我们当然可以不用去杀人,可他们不行。如今我已经告诉你,他们之所以是夷狄,是因为他们吃不饱,那你还有没有什么新的想法。有关如何治理好夷狄。”

  苏轼便道:“让他们吃饱?”

  赵昕:“……”

  苏轼见赵昕不说话,紧接着又道:“可他们那草原上,物产本就不富庶,要想吃饱,怕是有点难。”

  赵昕便道:“那辽国为何能摆脱夷狄的兽性,你想过没有?虽说这些年,辽国也有不少冒犯大宋的地方,但至少,辽国是少有的,可以跟中原保持长时间和平的夷狄。他们甚至穿汉服,像汉人一样,尊崇儒家。”

  苏轼便一脸小心翼翼道:“是因为他们有燕云十六州,可以吃饱?”

  赵昕又道:“但让他们吃饱,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而且即便是汉人自己,都不一定可以吃饱。更遑论要去照顾他们了。你可知,我为何要与你说这些?”

  苏轼便道:“臣不知。”

  赵昕便道:“古往今来,无数边疆受夷狄爱戴之汉人官员,无不做的,都是有益于夷狄,让夷狄日子过得更好之事。只有这样,这边疆才有可能被治理好。当边疆的夷狄百姓都能吃饱的时候,谁还愿意跟着他们的贵族去攻打汉人。你只有有了这样的认识,才有可能去把边疆给治理好。我打算派你到辽国去,去做相关的事。你知道,我为何偏偏选择你?”

  苏轼便轻轻地摇了摇头,道:“臣不知。”

  赵昕便道:“因为你在文坛颇为名气。而且……你似乎还喜欢佛教。”

  苏轼回道:“臣与佛教,颇有一些渊源吧,臣长于眉山,眉山的佛教氛围,是有一些浓郁。”

  赵昕便道:“那就好,我希望你能在辽国多多地宣传佛教。你若是有认识什么德高望重的高僧,也可以一并带过去。”

  苏轼:“……”

  赵昕解释道:“信佛能让人放弃杀戮,从而使得天下太平。接下来,你就任契丹宣传部,以及扶贫部尚书吧。”

  苏轼很是无奈。

  就不能再商量商量了吗?

  臣不想去啊!

  赵昕觉得,也只有被贬去了岭南,都能日啖荔枝三百颗的苏轼,能够在草原上,也过得好了。

  甚至说不定还能给草原地区再拉上一点旅游的流量。

  赵昕最后又问了句,“你对做好吃的,有什么看法?”

  苏轼不明白什么意思。

  赵昕便让对方回去,收拾收拾行李,跟亲友好好地道别。

  随时准备北上,越快越好。

  随后……

  赵昕又不得不召见了报纸这边的负责人。

  让其以后印的报纸,要多印一些,方便可以拿来给辽国地区使用。

  另外……

  大宋的其他地方,也不能没有。

  很快……

  苏轼便收拾好了行囊。

  而赵昕这边,也是首先联系自己的商团,把求购羊毛等信息,都刊登到报纸上。

  再由苏轼把报纸一起带去辽国的上京临潢府。

  又由三司,给了苏轼一点启动资金,到时候,方便苏轼在当地直接招人帮忙打点上下。

  总之……

  要创造出一个良好的获得外界信息的环境,并且,把当地百姓看报纸的阅读习惯,都逐步地培养起来。

  当然!

  当地百姓连汉话都说不利索,更别提读报,可这种事,也不打紧。

  毕竟现在不懂,不代表以后都不懂。

  而且,他不懂,你可以招人去给他们读,把报纸上的内容都直接告诉对方。

  你要是跟牧民说,什么地方有人收羊毛,价钱还算是公道,那他有钱难道不会赚?

  只要你有利益给他,他自然就会赶着羊来找你了。

  赵昕也拟在辽国上京建一个羊毛加工厂。

  到时候也可以直接在当地招人处理羊毛。

  剩下的,就只有售卖出货了。

  由于赵昕早早就建好了商团,由自己的岳父来牵头打理。

  因此这散货的事,对他来说,也并非是很伤脑筋。

  而随着这样的交易变多,这发行纸钞的事,也是不得不再次被提上了日程。

  商人担心的是赵昕胡乱了发行纸钞。

  而赵昕担心的,则是说不定有人会造假币。

  不过你不得不承认,相比起铜钱、甚至是铁钱,这纸钞对他们来说,在使用上,绝对可以说是更方便。

  现在的问题就在于,要不要在某个州府先推行。

  不过现如今,感觉只在某个州府推行,都有点不是很够用了。

  最好是能在全国推行。

  商团当中,有人觉得这样太激进了,所以支持跟反对的比例大概是一半对一半。

  赵昕也只能是再等等。

  而且……

  他还得对防伪的技术,再稍稍地提升一下才行。

  像什么变色油墨。

  最好是能通过化学的方式,稳定地创作出一种别人很难仿造的油墨,这样一来,就更加不用担心其他人会伪造了。

第270章 改元

  第二年。

  一上来,国家首先要做的就是改元。

  富弼提议,改元治平。

  然而被赵昕给拒绝了,这治平好听是好听,可是有点自己骗自己。

  还不如直接叫黎元。

  从这一年开始,就叫黎元元年。

  对于赵昕这么执着地选择一个非常不好听的年号,众臣也没有办法。

  而这一年……

  赵昕也可以册封皇后,册封妃子了。

  其实上一年就可以,也没人说赵昕不能那么做。

  不过……

  到底是他爹爹刚刚去世,赵昕觉得,不应该立马册封皇后、妃子,因此,也就只能是拖到了这一年。

  除了册封皇后、妃子,当然还有太子、封王、公主。

  以往的话,太子是不会这么着急的。

  但赵昕也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就会出点什么意外,干脆,也是直接一上来就把太子给封了。

  而虽说是册封了皇后、四妃,还有太子、封王、公主。

  可这些人,却还是不住在宫里。

  而是住在宫外。

  群臣对此,当然意见很大。

  纷纷上疏请求赵昕给好好地安置好皇后、太子众人。

  赵昕只能是表示,这得等幽州城的皇宫给修好了才行。

  随之……

  便又引发了对于迁都的再次议论。

  像司马光这些人,当然是不赞成迁都的,毕竟幽州那地方,实在是离北方的草原太近了。

  再说了,如今大宋的百姓,也未必就过得有多好,迁都就要修宫殿,到时候必然又要劳民伤财。

  赵昕只好很直白地道:“皇宫里不适合养小孩。真宗时,就死剩我爹爹。我爹爹时,又死剩我。这地方,不养人。”

  赵昕就差把这地方有鬼给说出来了。

  一时间……

  众人对赵昕的这种说法,也是众说纷纭。

首节上一节282/452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