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从宋仁宗的儿子开始 第318节

  至少现如今,所招募过来的士兵的士气还是非常地高涨的。

  “你为何要当兵?”

  “为了建功立业!”

  “你为何要当兵?”

  “为了混口吃的。”

  “你为何要当兵?”

  “不想挖煤了。”

  “你怕死吗?”

  “额……”

  “我不怕!”

  “到了军营,就要一切行动听指挥,就算是有一名敌人骑着战马朝着你正面直接撞过来,你也不能躲,你是否觉得,你能做得到?”

  这样严苛的问题,如果是放到往常,说不定能将许多人都给吓退。

  可谁都知道,官家打仗从来都没有输过。

  大宋不可能输。

  所以……

  不少人都觉得,这也就吓唬吓唬他们,想要把那些胆小的人给吓退罢了。

  而赵昕的第三个儿子赵衡这边,也是观察着每一个人的神色。

  只要但凡是有露出过那么一丝丝的害怕的,表情上有些犹豫不定的,就会被他给否决。

  当然!

  也并非是全部。

  有的一开始犹豫,然后又神色坚定下来,还是可以再给机会的。

  甚至不如说……

  这才是正常人应该会有的反应吧。

  如果是换到别的时候,这兵还真的不太好招。

  可现在怎么说呢。

  一来,河北人满为患,二来,这些年又经常出现灾荒。

  你要是能当上兵的话,那不说荣华富贵。

  起码,这每年五十贯的收入,是可以直接装入口袋的。

  当然!

  这些来应聘的,其实不少都是奔着第三个目的。

  那就是说不定能建立起一番功业而来的。

  如果能当上官什么的,即便是军中的一个小官,那也比当个屁民强。

  而之所以会让他们有这样的错觉,则是觉得,大宋这二十年来,几乎每战必克。

  试问,谁不希望去跟着一支常胜之师,然后顺便捞上一点好处呢?

  大宋的对外作战的胜率,就是他们参军信心的最好的保证。

  而除了上面的问题。

  接下来……

  赵衡还会问出一些比如说,你知道当兵的职责是什么,以及你知道为何官家的黎元军每战必克的原因是什么等问题。

  然而……很显然!

  能回答上这些问题的人,少之又少。

  不过其实回答不上来也没关系。

  因为……

  赵衡会直接告诉对方答案。

  比如说,当兵的职责是保家卫国,保护天下的百姓,不被外敌所侵扰,而黎元军之所以每战必克,是因为黎元军没有一个怕死的,即便是死战,也不退。

  当有了这些前提后。

  接下来……

  再去训练他们的时候,就简单轻松得多了。

  因为你们当初加入进来的时候,就已经承诺过了,你们能做到这样,我才把你给招进来的。

  到时候……

  对于不合格的,也有理由可以把对方给清退。

  以防止有一些来混水摸鱼的。

  其中……

  竟然也有一些读书人。

  不过有一说一,一看这读书就不行,如果读书行的话,也不至于来参军了。

  对于那些读过书的人,尤其是要辨别对方是不是来偷奸耍滑的。

  因为对方或许只是拿参军,来作为一个跳板,想要认识一些比较上层一点的人。

  当然!

  其实这个,去士农工商馆也行。

  只不过……

  这士农工商馆,你没点特长可不行。

  而且……

  士农工商馆其实更加青睐于对工匠的招募。

  上一年,当得知有工匠被赏赐了一千贯以后,不少人听了都被惊住了。

  毕竟那可是一千贯啊!

  如果按照一般普通人每个月三贯的收入来算,一千贯等于是一个普通大宋百姓二十七年的收入。

  所以现如今,不少人都在打听。要怎样才能成为那样的工匠。

  可问题是……

  科学院的招募,目前还是倾向于保守的。

  基本上不怎么对民间开放,除非你自己本身就是工匠进来的,否则,你也就只有第二条途径,那就是当兵,立下大功,又或者是直接战死,那你的儿子就会被招募进科学院去,食宿免费,官家会给你养到十八岁,而且让你的儿子可以天天跟名师作伴。

  这是好听一点的说法。

  其实就是打下手、当学徒。

  不过……

  这当学徒所能学到的东西,也绝对不会少。

  其实……

  大宋的士大夫阶级早就注意到了工匠这一个群体。

  可以说是赵昕手底下最让人无法忽视的群体了。

  要不是很多士大夫觉得,当工匠太辛苦,太累,估计,很多人早就想着如何才能进来了。

  另外……

  赵昕手底下的商人,也十分地引人注目。

  可以说,这些商人在背后所出的力也不少。

  比如说对这纸钞的推广。

  如果没有他们拿着他们的商品来给纸钞背书。

  一般人那里会信任你一张破纸,能比得上一枚铜钱。

  当然!

  赵昕自己就是最大的粮商跟绢帛商,所以,其实不需要他们,赵昕也可以推广纸钞。

  只是……

  如果单单只有赵昕一个人,那肯定是不够。

  还是要有更多的人都加入到其中,才能让这市场变得更加地繁荣。

  至如今,纸钞的使用已经是非常地普遍。

  虽说赵昕没有拿黄金去锚定纸钞。

  可赵昕每年都有数百万匹的绢被生产出来,还缺你那点黄金?

  赵昕的粮仓跟绢帛行,其实就是最好的锚定物。

  前者可以满足百姓的日常消费,后者则可以拿来给商人,分销各地。

  衣食这两样东西,任何时候,都是百姓所需要的。

  只会嫌少,不会嫌多。

  不过这也一度让欧阳修等人觉得,赵昕太过于与民争利。

  赵昕只能是表示,衣食,国之根本。

  我不好好地严加看管着,那还不是被其他商人给赚了去。

  至少……

  在他让王安石在河北建立粮仓放贷的这些年,河北的粮食的价格,一直都很平稳。

  不但少了很多商人囤积居奇的事情发生。

  甚至……

  现在他都要开始专门招募百姓来给他炼铁,挖煤,而不是像以前那样,白嫖人家的劳动力,只需给对方一顿饭就算了。

  当然!

  其实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也好。

  毕竟……

  如果凡事都是临时招募的,对于经验不够的人,你还得去对其进行培训,这反倒是效率没有那么高了。

  再加之,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这出意外的概率也要低上许多。

首节上一节318/452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