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于枪枝弹药生产速度慢的问题,我这里倒是有个好办法,这个办法不仅能用于枪枝制造,但凡是涉及到工业生产的,都能用到此法!
此法,名为流水线生产方式。”
一看到李晗有好办法,朱元璋顿时欣喜过望,咱就知道,老李从未让自己失望过!
只是流水线这个说法,似乎听著有些耳熟啊,就是想不起来在哪听过似的。
“什么叫流水线生产方式呢,举个简单的例子你便明白了。”
老李的例子教学来了,咱老朱最爱看这个了!
“老朱你出身农村,应该知道农村里办红白喜事时吃的流水席吧。
流水席一般是一群厨师在后厨里忙活,有的负责摘菜,有的负责切墩儿,有的负责煎炸蒸炒,一旦菜式准备完毕,便端上流水席。
而吃席的人,什么菜上来便吃什么,菜是一道一道上,客人是一道一道吃,这个吃完走了,那个来了坐下,反正席上不缺菜,也不缺吃菜的客人。
其最大的特点便是陆续上菜,如行云流水,所以称做‘流水席’。”
看到这里,朱元璋忍不住一拍脑门哈哈大笑起来,咱就说‘流水线’三个字咋看起来那么眼熟呢,一说到流水席他便想起来了。
流水席他再熟悉不过,据传流水席是从隋唐时流传下来的,原本是寺庙中的僧尼为了款待有地位的施主而精心研究出来的素食斋饭。
由于进香的人太多,为了方便和卫生,僧人们采用了“流水”的方式来供应斋饭。
他们将斋饭先放在木制的条盘内,然后漂在水渠上,条盘顺著水势缓缓漂流,最后送到在广阔场地上等候的香客手中。
由于这种独特的上菜方式,人们称之为“流水席”。
而在农村办红白喜事时,亲戚们住得分散僻远,往往要走很久才能到达吃席的地方。
由于客人们出发有先后,行程有远近,不能同时到达,于是便学了那寺庙,设流水席,即吃即走,既方便了客人,又减少了主人多次备宴的麻烦。
他小时候也吃过几次流水席,那可是为数不多能吃得饱的日子,所以印象极其深刻。
突然间,朱元璋明白了为何自己会如此喜欢和李晗通信了,不光是因为他学识渊博、无所不知,更是因为老李说的话,太接地气了!
看起来就觉得爽利,令人忍俊不禁又想捧腹大笑,此天地之间,恐怕也只有他老李才有这个水平吧。
只不过,这流水线,和流水席又有什么关系呢?
上架感言的,咱也不知道写啥,干脆就不写了,还是希望各位书友多多支持大蒜,咱才有更大的动力继续努力下去嘛。
第113章 老朱好为人师
“而流水线,则和流水席的架势差不多。
想像一下,以流水席的流程,来进行枪枝弹药的生产,这样你是不是就有画面感了?
将枪枝的生产粗略分为两个部分,一个是零部件的生产,一个是枪身的组装。
就像是流水席上,后厨和席面的区别。
后厨,便是各种零部件的加工生产车间,比如炒菜的是生产枪托的,切墩儿的是负责产枪管的,摘菜的,是生产扳机的,以此类推。
不同的零部件按照顺序生产完毕后,便被带到组装车间,这便是酒菜端上席了,而客人们吃席,就是组装枪枝,这样你能理解吗?”
朱元璋思索了片刻,顿时一拍大腿,这一招妙不可言!
也就是说,将枪枝各零部件的生产和组装再进行细化,由专人来干专事,零件生产和枪枝组装同时进行。
如今的生产方式,工人们先得自己把零件造出来,然后再一件一件去组装,两相一对比,便能看出差距了。
别的不说,最起码在培训工匠这一块,就能省下不少工夫。
按照现在的方法,培训一名工匠,得将零件的制造到枪枝的组装的各种技艺都熟练于心,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工匠。
但按照流水线呢,造零件的只需要熟悉零件,组装的只需要熟悉如何组装枪枝便行了,这样将节省大量的时间!
也不知道老李那脑子是怎么长的,如此奇妙的方法也能想得出来。
“不过要进行流水线生产,有一个重要前提,叫做标准化,即是所有的零部件都要按照统一标准进行生产,这就避免了枪枝零件大小不一,导致组装不了的情况。
具体的话,我给你专门附上了流水线生产流程的详细说明,以及新的视频教学教程,老朱不是设立了匠造书院么,新的电脑和投影仪便可用于书院的教学使用。
我这里建议,可以先抽出一部分工人出来,组建流水线进行试验,以和原来的生产方式进行对比,待熟练掌握后,再全面进行推广。
毕竟磨刀不误砍柴工,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做好所有的准备工作,都是为了今后更好的发展。”
还是老李考虑周到,不增加人手,只是在原有的基础上,换一个解决问题的思路,便迎刃而解了。
事不宜迟,得赶紧将流水线生产方法传达下去。
看完信后,朱元璋正要宣李敏前来觐见,没想到李敏已经找上门来了。
为了枪枝的生产,李敏是连轴转个不停,上午还在工业司,下午就跑工厂,为了协调工人的事情,他头发都比以前白了好多。
人家尚书侍郎的,每天都在府衙里,喝喝茶,批批文,只有他李敏每天都不见人影,以至于现在朝堂上,都管他叫跑腿尚书了。
对于此,李敏也是一笑了之,为了大明的工业,他多跑跑腿算得了什么。
比起升官发财来说,他更希望见到电脑中的那个中华盛世,可以如愿在大明实现。
这一次进宫,自然也是为了枪枝的生产,他还得向陛下要人!
不过这一次,他要的人,都在匠造书院。
李敏唯一能想到还抽出熟练工人的地方,就只有匠造书院了,里边教学的老师,都是从军器局出来的老人。
只不过还未等他说话,朱元璋却先开口了。
“李爱卿,你来得正好,咱正有要事要找你。”
李敏一愣,陛下这段时间都是对自己避之不及的,咋还会主动找自己呢?
“陛下,您找微臣所为何事?”李敏试探性的开口问道。
“李爱卿,咱找你,自然是为了枪械生产一事。”朱元璋负手而立,表情有些高深莫测。
这话落到李敏耳中,如天籁之音一般,莫非陛下为自己找来更多的工匠了?
“陛下,这次您能给我多少匠人?”
“一个都没有!”
“陛下,您可别和微臣开玩笑了,如今匠人都已经使出浑身解数在造枪了,没有更多的匠人,想要提高枪枝弹药的产量,请恕微臣实在做不到!”
见李敏一通的抱怨,朱元璋心中直乐呵,这段时间李敏忙得连家都顾不上回,他的辛苦自然是看在眼里的。
“李爱卿啊,有时候,解决问题不一定靠人多,你得换个思路,便会发现眼界豁然开朗!”
“换个思路?陛下,此话何解?”
见李敏一脸的茫然,朱元璋也是起了显摆的心思。
“咱有个新法子,在保持现有匠人不变的前提下,能大大提高枪械的产量!”
李敏闻言,顿时来了兴趣,恭敬道:“还请陛下明示!”
“李爱卿,你可知道什么是流水席?”朱元璋摆出一副高深莫测的样子。
“流水席?”
李敏更糊涂了,流水席他自然知道,当初进士及第时,家里可是整整摆了三天三夜的流水席呢,那场面,自己终身难忘。
只是这枪弹的生产,和流水席又有什么关系?
“咱的新法子啊,就和这流水席有关!”
朱元璋故作神秘般,以流水席为例子,给李敏详细讲解了一番什么是流水线生产。
当然,话里话外,都是李晗那一套,只是在他看来,李晗教授给他的知识,不就等于是他自己的一样么。
看著李敏的眼神,从茫然到明亮,再是震惊,最后恍然大悟,一副醍醐灌顶的样子,朱元璋心中别提有多得意了。
给人当老师的感觉,别说,还真挺痛快的!
刚一听到以流水席来解释流水线时,李敏的内心其实是有些崩溃的。
这都哪跟哪啊,可是随著朱元璋的讲解逐渐深入,他也在脑海里思索开了。
将零部件的生产和组装分开,并且同时进行,确实能省下大把的时间,而且还节省了培养工匠的时间。
现有的工匠,几乎都熟悉了枪械弹药的制造,自己要做的,只是将他们分工细化管理便可,无须重新培养。
而且专门的工匠只做自己份内的事情,这无疑在提高生产速度的同时,还能大幅提高良品率。
当然,所有的这些,都离不开一个关键的词汇标准化!
这真是个天才般的法子,李敏看著神色有些得意的朱元璋,想必,这都是陛下从奇人那学来的吧?
不过看破不说破,他好歹纵横官场已有十余载,这点道理还是明白的。
他是好官没错,但好官想要在朝堂之上立足,没点子智慧那可不行。
在商议一番后,朱元璋当即决定,先抽掉出二百工匠,进行流水线试生产,一旦证明行之有效,再迅速在整个工业司铺开来。
今天还有!
第114章 流水线的试行
李晗新送来的七套电脑投影仪设备,朱元璋留下了一套,剩下的都被李敏带到了匠造书院。
这下子又引起了一场不小的风波,最初进入匠造书院的那一批学生,可是期待已久了。
终于要见到了梦寐以求的长腿女先生了啊!
不光学生,就连老师们也是兴奋不已,只不过他们不是为了看大白长腿,而是投影仪用来教学,真的妙用无穷。
随著吴道行入学的儒生们却有些不以为然,他们在书院里自然听说过关于会动的画片的各种传闻,不过都一笑了之。
会动的画片儿,不就是皮影戏么,好像谁也没看过似的,这有啥好大惊小怪的。
吴道行也认为如此,直到他和儒生们一起,看到从投影仪射出的第一束光后,眼睛便再也没有从画面上挪开过!
这是什么神仙般的手段,竟然能将如仙境一般的场景印在画布之上。
里边的人物,房子,看著就跟真的似的,不,那就是真的。
不少儒生学子都情不自禁的用手去触碰幕布,仿佛这样便能让自己到达那仙境一般。
所有人看得是如醉如痴,大气都不敢出,生怕惊扰了画中的仙人。
直到视频播放完毕后,所有人才如梦初醒一般,然后一窝蜂似的跑向了茅厕。
陆有才看著这一幕,也是忍俊不禁,就连吴道行吴大儒都不能免俗,自己第一次看到视频时,不也是这个样子么?
作为过来人,他此时很是理解吴道行和学子们的心情。
震撼,惊为天人,就像是做梦一般。
吴道行现在才彻底明白,为何陛下坚持要办这匠造书院了。
如果说热气球只是让他见识了匠人的伟力,那么今天所看到的,便是彻底颠覆了他的想像!
匠人的技艺,当然,现在应该叫科学技术了,远比自己认为的要伟大得多!
科学技术这个新鲜词儿,便是他首次观看视频的唯一收获。
在他看来,科学,便是研习世界,穷尽天理的“道”,而技术,则是改变世界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