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第115节

  此事很快就传到了百官耳朵里。

  一开始他们也觉得很荒谬,让黄河回归故道?

  你们以为黄河是听话的狗,让往哪走,就往哪走啊?

  知不知道让它改一次道,要付出多大的代价?

  但随着越来越多的数据摆在眼前,他们也变得迟疑起来。

  如果真的能让黄河回去,还真是三全其美的事情。

  可……他们无不摇头叹息。

  还是那句话,黄河岂会听话的回去?

  风险太大了,没人能承担得起这个后果。

  陈景恪也一直在关注朱元璋的动作。

  老朱先是命翰林院的人,去查关于先秦的记载。

  史书、诗词歌赋、随笔、地方志、族谱……

  只要和先秦有关的,都要查。

  主要查的是关于大象和犀牛的踪迹,以及气候变化情况。

  很显然,这是为了搜集更多,关于温寒变的信息。

  关于黄河的事情,陈景恪一开始还有些疑惑,老朱为何将此事拿到朝堂上来说。

  难道他已经决定,要让黄河改道了?

  这才两天时间啊。

  还是说,他是想看看还有没有别的解决办法?

  陈景恪比较倾向于后者。

  但随着外界舆论的变化,他又疑惑了。

  这舆论肯定是有人在引导,能在应天府做这事儿的,就只有老朱一个人。

  可老朱这么做是为什么?

  莫不是想为黄河改道造势?

  他有些不敢相信,恰好朱雄英也来问他:

  “皇爷爷这是想做什么?”

  陈景恪马上就有了主意:

  “我也疑惑,你可以直接去问陛下,他肯定不会瞒你的。”

  朱雄英立即去见了老朱,没多久就一脸兴奋的回来了。

  并带回一个消息,改道。

  陈景恪震惊了。

  老朱这也太果决了吧,黄河改道这么大的事情,竟然说干就干?

  然后就是深深的佩服,这才是老朱啊。

  接下来他也开始想办法,为治黄做一份贡献。

  让黄河改道,他也无能为力。

  这事儿必须要经过,专业人才实地考察,然后规划出路线才行。

  穿越者的见识和经验,起不到太大的作用。

  瞎出主意是要死很多人的。

  所以他主要思考的,是如何在黄土高原、河套平原上种草种树。

  前世我国专门组建了多个部门,有的顶着风沙植树造林。

  有的数十年如一日的,用飞机撒播草种。

  还有很多公益组织,商业机构,慈善个体等群体的加入。

  等经济好转,就开始封山育林。

  再加上小冰河期过去,气候转暖降雨增多……

  综合作用下,黄土高原、河套平原、鄂尔多斯高原,以及其他地方的荒漠,纷纷被攻克。

  从卫星遥感地图可以清晰看到,中国一步步变绿了。

  这是中国人对环境做出的巨大贡献,惠及全世界。

  有那么一小撮人,不知道出于什么原因,非要唱反调。

  什么全是气候原因,和人的关系不大。

  就笑嘻了,和人关系不大,为什么不见别的国家变绿啊?

  中国人拥有丰富的植树造林的经验,陈景恪也参与过几次植树造林活动。

  还在某宝上种了几十颗梭梭树。

  所以他对这事儿还是有一丢丢经验的。

  先是将前世常用的植物写下来,然后再根据实际情况,将不适合当前的剔除。

  然后就是封山育林,在这个年代其实也很好搞。

  大明满打满算才六千多万人,大多都生活在中原地区和南方。

  黄土高原和河套地区,可谓是人烟稀少。

  大明有的是土地安置这些人。

  将这些人迁出,安置在肥沃地区,还能生产出更多的粮食。

  何乐而不为呢。

  当然,河套地区是边塞要地,也不能全迁。

  可以选出一部分地区作为聚居区,既能为边军提供资源,又便于朝廷管理。

  除此之外,他还想出了许多不错的主意。

  比如当地的军户,闲着没事儿可以去种种树吗。

  还有些主意则被他否了,实在是时代受限,没办法。

  正在湖广巡查的朱标,得知应天府发生的事情,很是惊讶。

  连忙写信给老朱,您老人家这是想干啥啊?

  莫不是我不在家,您精力不济管不过来了?

  要不我回去?

  朱元璋接到信气的吹胡子瞪眼,你小子学会说风凉话了是吧?

  更可气的是,你小子光动嘴,不动手啊。

  然后就写了一封信,将朱标痛骂了一顿。

  不过也将温寒变、黄河改道的前因后果,详细的讲了一遍。

  这封信足足有三四万字。

  以八百里加急送到了朱标的手上。

  朱标看完信之后沉默了许久,然后就做出一个决定,去河南。

  本来按照计划,下一步他应该去陕西,然后去山西太原见一见自己的三弟。

  最后再去河南山东。

  发生了这么大的事情,自然不能再按照原定路线了。

  直接去河南和山东,实地考察黄河改道的可行性。

130.第130章 皇商要不得

  130.

  2023-12-11

  皇太子到来,山东官员自然不敢怠慢,就要启程前去见驾。

  朱标早就料到这一点,提前一步知会各地方衙门。

  没有召见就不要来了,管好地方,配合金钞局工作就好。

  即便如此,他刚到的时候,山东布政使也带领上百位官吏、士绅前来参拜。

  朱标看着这位布政使,心里暗叹不已。

  倒不是针对这位布政使,而是因为别的事情。

  按照规定,布政司的最高领导应该有三个。

  分别是主管行政的左右布政使,以及主管司法的按察使。

  但因为胡惟庸案和赵瑁案,职务出现大量空缺,导致山东布政司就只剩下一个布政使。

  这种情况很容易造成布政使权力过大,不利于政局稳定。

  可这种重要位置,一时间还真不好填补。

  低级官吏可以通过选拔民间人才来担任,高级官吏必须要经过系统培养才行。

  主要是缺口实在太大,人不够用了。

  这也是他不愿意大开杀戒的原因。

  但现在说这个已经没有什么意义了,只能加强监管,尽快将空缺补上。

  很快朱标就安顿好,开始了工作。

  他当然不会说自己的真正目的,表面上就是来推行宝钞新政的。

  根本就没有人会怀疑。

  暗地里则派人去打探,民间关于黄河的舆论。

  百姓的反应嘛,其实没多大反应。

  黄河夺淮入海已经过去二百二十余年,期间连年战乱,百姓流动也很大。

  到了当前,百姓关于黄河的印象,就只有那一条故道了。

  也就住在黄河故道附近的人,还在流传一些不知道真假的传说。

首节上一节115/629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