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第172节

  马皇后点点头,说道:“等土地清查结束,金钞局那边也应该摸清了各地的经济情况。”

  “就可以着手对税务进行改革了,宝钞稽查司摇身一变,正式成为税务稽查司。”

  “这才是百年国策啊。”

  朱元璋连连点头,夸赞道:“妹子懂的比咱还要多,这个经济咱到现在都还迷糊着呢。”

  马秀英笑道:“我要是男儿身,哪轮得到你当皇帝。”

  “是是是,妹子你厉害。”朱元璋往她身边靠了靠,突然有感而发的道:

  “以前不是咱不想笑了,是实在笑不出来了啊。”

  “每天都是批不完的奏疏,处理一大堆事情。”

  “还要挖空心思为大明设计制度……”

  “咱又看不到未来,不知道设计的制度是好是坏。”

  “任何制度施行的时候,百官都会阻挠,会提各种意见。”

  “咱也不知道他们有没有私心,只能按照自己的想法来。”

  “不是咱想刚愎自用,是真的没有人可以给咱出主意啊。”

  马秀英靠在他身上,安慰道:“我知道,你心里比任何人都苦。”

  “你也想找个人给你分担,就选中了胡惟庸,对他委以重任。”

  “但他就是个养不熟的白眼狼,利用你的信任结党营私,还试图谋逆。”

  “也是他,让你再也不敢相信任何人。”

  朱元璋欣慰的道:“还是妹子你懂咱,听你这么说,咱心里暖和啊。”

  “现在好了,政务上有标儿帮我,还有你这个贤内助为我出谋划策。”

  “制度设计上,也有了陈景恪。”

  “他不是目光长远,想法独特吗?”

  “那咱就将大明的制度,交给他来设计。”

  “咱也轻松了,他也觉得自己受到了重用,一身才华有了施展空间。”

  “用他自己的话来说,这就叫双赢。”

  “现在咱只需要盯着他们就好,有大把的时间,心也不用那么累了。”

  “心情好了,自然也就能开玩笑了。”

  马皇后也高兴的道:“是啊,一切都会越来越好的。”

  朱元璋振奋的道:“本来咱还想着,再过上十年就将皇位传给标儿。”

  “现在看来,等新都建成,咱就可以直接退位了。”

  “到那时,咱就带着你游历天下,好好看一看大明的大好河山。”

  马皇后很是向往的道:“好,真希望这一天早日到来。”

  -----------------

  关于军制改革的事情,越传越广,诸将心中都开始不安。

  谁都不知道朝廷会如何改,会不会损害到自己的利益。

  关键是,这次改制的时机实在太巧了。

  早不改晚不改,偏偏等到云南平定之后才改。

  拿下这里,代表着大明正式肃清了后方的敌人,就只剩下北方的北元了。

  说一声战事基本结束,也不为过。

  至于北元,实力很强大,非一朝一夕所能覆灭,最好的办法就是一点一点蚕食。

  那么,就没必要维持一支,如此庞大的军队了。

  在这种情况下,皇帝会不会裁军呢?

  然后学习宋太祖,来一出杯酒退功臣?

  虽然有点遗憾,但能功成身退也是个不错的选择。

  最怕的是皇帝学习汉高祖,来一个鸟尽弓藏。

  所以不论是舍不得权力也好,还是怕死也罢,军中将领们都有些惶恐。

  而普通军卒,他们关心的就比较简单的,军户取消后,如何安置他们。

  大明的军户有两种,一种是活不下去的百姓,一种是被强行划为军户的。

  后者强烈的想要获得自由。

  前者虽然虽然没有那么迫切,但也希望能拥有属于自己的土地,不用再被军官们奴役。

  不论是将领还是军卒,都想知道更具体的情报。

  然而朝廷关于这方面的口风很严,连李善长都不知道内情。

  这更让大家坐立不安。

  就在这个时候,一封诏书被送往北平,宣魏国公徐达回京。

  朱棣不解的问道:“爹这时候叫您回京做什么?”

  徐达斜睨了他一眼,小子跟我装傻是吧?

  你要是连这都看不出来,就不配当我徐达的女婿和徒弟。

  被看穿的朱棣尴尬的笑了笑,说道:

  “看来军改之事是真的了,爹这是希望您回去坐镇。”

  徐达这才满意的点头道:“军户制有大问题,只是以前没人能劝的动陛下,这次看来是有人说动他了。”

  “现在也正是军改最合适的时候,云南被平定,大明后方稳固。”

  “北元自洪武十四年被打残,就彻底失去了主动进攻能力。”

  “至少在三年内,大明不会再有大的战争。”

  “陛下选了个好时候……就是不知道新军制是什么样子的。”

  朱棣有些遗憾,这也意味着三年内,他没办法主动出击攻打北元。

  不过比起此事,他更关心另外一件事情:

  “您刚才说,有人说服了我爹,不知道是谁,竟有如此大的能耐?”

第161章 功勋九转

  徐达慢里斯条的将诏书收起,问道:

  “你一个月和高炽通一封信,就什么消息都没打听到?”

  朱棣苦笑不已,自己这点小伎俩完全瞒不过老丈人啊。

  索性也就不再套话,直言道:“高炽虽然聪慧,但毕竟年龄还小,能打探到的消息不多。”

  “不过,我从他的话里听出,爹娘和大哥很重视陈景恪。”

  “我也有想过会不会是他,可他才多大,依靠什么获得我爹信任的?”

  徐达没有解释,而是说道:“这个世界总有许多,你无法理解的人和事。”

  “我以为我已经很高看陈景恪了,没想到他比我想的还要厉害。”

  朱棣追问道:“他到底做了什么,您不能告诉我吗?”

  “不能。”徐达果断拒绝:

  “也不要试图招惹陈景恪,你惹不起他。”

  朱棣有些吃惊,更多的是不服:

  “您莫要危言耸听,我堂堂亲王会怕他?”

  “爹还能为了他,将我杀了不成?”

  徐达说道:“那倒不至于,但能让你变成一个普通的亲王。”

  朱棣更加震惊,如果说这话的不是自己的老丈人,他肯定会以为对方在开玩笑。

  可正是因为说这话的是老丈人,他才更加震惊。

  凭什么?

  我爹是皇帝,我娘是皇后,我大哥是太子。

  我是塞王,亲卫卫队过万,有权力调动北平的兵马。

  这样的我,竟然不是一个小小伴读的对手?

  招惹了他,有可能会被贬成普通亲王?

  他到底有什么本事,能将我爹给迷惑成这个样子?

  连亲儿子都不顾了?

  说起来他和陈景恪还是有些渊源的。

  王妃徐妙云产下孩子之后,一直在使用陈景恪制定的疗养之法调理身体。

  朱高炽在皇宫里,和他的关系也很好。

  当然了,朱棣是不敢和陈景恪结交的。

  你一个藩王私下结交太孙伴读,是何居心?

  但他对陈景恪关注一点都不少。

  别的不说,这一手出神入化的医术,就足以让他关注了。

  正因为熟悉,他也知道陈景恪比较受重视。

  可怎么都没想到,竟然能重视到这种程度。

  看着不敢置信的女婿,徐达感同身受。

  他也是前几天没事儿干,拿着军用地图瞎捉摸,才意外发现了朝廷的布局。

  迁都,黄河改道,宝钞新政,军制改革,军户修新都,在地方掺沙子……

  这些政策,拆开单独看,也都是利国利民之策。

  真正让他心惊的是,这些大动作竟然都能联系在一起,形成了一个环环相扣的大局。

  这些环节相互促进,减少其它环节的难度。

首节上一节172/951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