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第222节

  宋元明清四朝,江南百姓的日子,最好过的其实是元朝时期。

  南宋偏安江南一隅,赋税之重堪称历朝历代之冠。

  元朝时期,清查了江南人口,给隐户上了户口,分了土地。

  虽然他们这么做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收税。

  可确确实实改善了江南百姓的生活情况。

  而且元朝税收比较轻,亩税只有三升。

  到了明朝,因为北方贫瘠,只能向富庶的南方多收税。

  南方的亩税高达八升,还不算各种苛捐杂税。

  清朝更是在明朝的基础上,再次加码。

  康熙微服私访去江南,看到的已经是一副破败景象。

  也因此,前世在网上甚至有人戏称,江南百姓无不怀念我大元啊。

  虽然只是一句玩笑话,但也能看出其中的心酸之意。

  既然都穿越了,陈景恪自然想要改变这种局面。

  只是,想改变南方的局面,就必须要恢复北方的元气。

  所以,让黄河改道,既是为了造福北方,其实也是变相的减轻南方压力。

  除此之外,之前他还时不时的,给朱元璋讲赋税不公的问题。

  说将来北方恢复了,一定要给南方人松松绑。

  并且开玩笑一样的说:“要不然,南方百姓就该怀念元朝了。”

  当时朱元璋总是吹胡子瞪眼:“敢不知好歹,咱就收他们四倍的税。”

  但很显然,这番话他是听进去了。

  现在这一番努力终于有了成果。

  朱元璋首次松口,公开表示可以为南方减压。

  虽然有一定的条件,可对于江南百姓来说,这已经是最好的消息了。

  事实上确实如此,当减税的消息传出,江南沸腾了。

  百姓们比过年还要高兴。

  至于安置军户之事,再也没有任何人反对,甚至主动配合朝廷工作。

  往北方迁徙之事进行的也比较顺利。

  都不需要强迫,很多百姓主动申请回北方。

  这些人大多都是元末从北方逃难来的百姓,后来就在这里定居了。

  中国人的乡土思想是最重的。

  即便已经在南方居住了多年,有机会还乡,还是有很多人愿意回去的。

  他们腾出来的空隙,正好用来安置军户。

  当然,愿意走的毕竟只是少数,土地依然不足以安置那么多军户。

  这时候朝廷就将目光对准了地方大宗族,必须分拆出一部分迁徙到北方。

  这些地方宗族也知道,自己没有反抗的余地。

  朝廷本来就强势,现在又用减税获得了民心。

  谁敢阻挠此事,谁就是江南百姓的敌人。

  所以,即便明知道朝廷是为了打击宗族,他们还是不得不进行拆分。

  宗族势力最强,掺沙子工作最难以展开的江南地区。

  就这样被朝廷,以一道减税政策给摆平了。

  连江南都尚且如此,其他地方就更是顺利。

  当然了,这么顺利还有一个原因,军中将领们积极推动。

  想要立功就要打仗,而想要打仗就必须先完成军改。

  上下一心,军改在快速推进中,有望在今年彻底完成。

  时间很快来到三月份,政改工作提前完成,为此朱元璋特意赐宴表彰了群臣。

  宴会结束之后,朱元璋单独召见了李善长。

  没有人知道他们说了什么,只知道没多久,李善长检举自己的亲弟弟李存义,参与了胡惟庸案。

  朱元璋大怒,但看在李善长的面子上,并未将其处死,只是罢官流放福建。

  此时的福建,已经不是当年的苦寒之地,到这里来居住已经算不上艰难。

  所谓发配,不过是走个形式。

  至于李善长自己,也请求致仕。

  朱元璋几经挽留最终只能同意,但并未准其还乡,而是让他在京城荣养。

  前一刻还风光无限的李家,突然就致仕的致仕,流放的流放了。

  这一番变化实在太快太突然,群臣都有些瞠目结舌。

  不少人都在担心,皇帝会不会借机重启胡惟庸案。

  一直等了许久都不见别的动作,大家才慢慢放下心来。

  就在这时,又发生了一件事情,让陈景恪成为了焦点。

  蓝玉的两房姬妾先后生产,且两个都是儿子。

191.第190章 海贸啊

  191.

  新的一年朝廷大动作不断,不过和陈景恪都没什么关系了。

  他确实有很多大计划想实施,但眼下大明正在进行的大工程已经足够多了,不适宜再有大动作。

  不过他也没有闲着,开始翻阅水战、航运、船只制造一类的书籍。

  朱雄英很是好奇,问道:“你看这些做什么,莫非想转行当水师将领?”

  陈景恪说道:“根据《太平寰宇记》的记载,当时泉州每年的出口额,相当于北宋全国财政收入的三倍。”

  “北宋出口的是茶叶、丝绸、瓷器等产品,换回的是一船船的金银珠宝、香料等物品。”

  “到了南宋时期,朝廷岁入大半都是靠海贸支撑起来的。”

  “其中的利润有多大,简直无法想象。”

  “这一块大肥肉,大明不能置之不理,早晚都要扒拉进咱们的饭碗里才行。”

  “所以我想提前研究一下。”

  听到这么多钱,朱雄英眼珠子都开始放光了:

  “好好好,这肥肉咱们必须要吃……我和你一起研究。”

  陈景恪心道,要的就是你这句话:“不过可惜,我能接触到的资料不多。”

  朱雄英立即说道:“宫里最不缺的就是各种书籍,大善殿里什么书都有。”

  “我这就去找皇爷爷,让他准许我们去大善殿看书。”

  大善殿是朱元璋的私人藏书馆,里面收藏着各种各样的书籍,珍籍孤本不知凡几。

  只是里面藏着很多秘密,一般人没资格进去。

  朱雄英倒是能进,但陈景恪想进,还是要先告诉朱元璋一声才行。

  于是两人就找到老朱,将目的告诉了他。

  朱元璋很爽快的就同意了,但也提出了一个问题:

  “咱对经济之道一直稀里糊涂,只听们说海贸好,但咱始终想不明白好在哪里。”

  “海贸虽然能获得很多金银珠宝,但换不来粮食。”

  “粮食才是一切的根本,粮食不够吃要再多金银珠宝又有何用?”

  “况且新宝钞已经解决了钱荒问题,大明对金银的需求没有那么高了。”

  “开启海贸,从事经商的人多,种地的人就少了,会影响粮食产量……”

  “你好好给咱解释解释,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儿。”

  朱雄英很自觉的找个板凳坐好,又要开课了。

  陈景恪想了想,说道:“陛下陷入了一个误区,大明的粮食足够养活数亿人。”

  “之所以还有人挨饿,是分配端出了问题。”

  “有人占有的粮食多,家里的米粮堆积如山。”

  “有些人一无所有,只能饿死。”

  “所谓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就是这个道理。”

  朱元璋深以为然的道:“这个咱知道,你以前就说过。”

  “朝廷收税就是一次财富再分配的过程……”

  “可是开通海贸和财富再分配,有什么关系吗?”

  陈景恪说道:“如果将财富再分配,全部系于税收,就太危险了。”

  “一旦税收出问题,朝廷的财政就会破产……”

  朱元璋点头说道:“这个你也说过,所以咱才要搞税改,才要组建税务稽查司。”

  陈景恪很想说,您老人家怎么这么爱插话,是您说还是我说?

  但想到自己干不过老朱,只能认了,继续说道:

  “陛下英明,就是如此。”

  “但不论我们怎么改,都无法保证税务不会出问题。”

  “这时候,就需要引入更多的因素。”

  “一个因素出问题,还有另外一个因素可以支撑。”

  “海贸的利润,足以成为那个因素。”

  “方才我们说过,大明的粮食产量是足够养活所有人的,只是分配端出了问题。”

首节上一节222/629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