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第318节

  晋王好啊,文武双全,肯定能稳定吕宋,能在南洋维护大明的威严。

  吕宋新王,非晋王莫属啊。

  不只是文臣,很多武将一样支持。

  至于原因,那自然是塞王权力太大,威胁的不只是文官,而是整个朝廷。

  赶紧弄出去对谁都好。

  朱元璋这会儿也反应过来了。

  咱就说你们咋一反常态,不讲什么仁义道德,反而支持吞并吕宋。

  原来是在这里等着咱呢。

  好好好,你们真是好样的。

  但事实上他并没有生气。

  将诸王分封在国外,是早就决定好的事情。

  人就是这样,容易陷入自己的情绪和认知里,无法自拔。

  以前他就是如此,无视封藩的风险一意孤行。

  谁劝他就生气,为此还杀了不少人。

  现在找到更好的解决办法,他反而开始反思。

  自己以前确实太任性了,给子孙留下那么大的祸患。

  而且他也能看得出,这些人确实是出于一片公心,是为大明好。

  自然不会生气。

  不过朱和朱棣是他最重要的左膀右臂,前者正在经略中南半岛,后者坐镇北平。

  按照他的长远计划,日后朱往西域打,朱棣往北打。

  朱标坐镇中央,朱朱棣开疆拓土,三兄弟一起为大明打下一片足够大的疆土。

  给所有的子孙都弄一个藩国。

  当然,朱和朱棣的封国也肯定会有的,而且还要是最好的那种。

  不过他们的事情先不急,大明更需要他们。

  等朱济和朱高炽长大了,再考虑封国的事情也不迟。

  到时候让这俩臭小子去管理封国。

  这计划,朱元璋早就想好了。

  所以,尽管不生群臣的气,但也不会在这个时候将朱封出去。

  “北元在外虎视眈眈,西域亦有强敌在侧,大明还需要晋王稳定边防,暂不可分封。”

  群臣一听,还以为他不想将朱封出去,就有些急了,想要站出来争辩。

  龚却早有所料一般,先一步出声道:“陛下英明,臣也以为塞王不可轻动。”

  “非但晋王不能封,燕王也不能封。”

  朱元璋对龚更加满意,果然不愧是曾经的四辅官,就是懂咱的心意啊。

  “龚祭酒所言甚是,大明离不开两位塞王……”

  龚立即接话道:“故,臣以为楚王是最适合的人选。”

  “其一,年长有理政的经验。”

  “其二,军事能力出众,多次率军平定蛮夷作乱,对蛮夷作战经验丰富。”

  还真不是尬吹,朱桢洪武十四年十八岁时就上战场,洪武十五年二次征战。

  洪武十八年,一年内征战贵州和湖南,平定当地番蛮作乱。

  现在正在云南围剿北元残存力量。

  别的不说,对蛮夷作战的经验那是相当丰富。

  其他人也反应过来了,晋王确实不能轻动啊。

  换成是他们当皇帝,也肯定不会在这个时候将晋王封出去。

  现在已经就藩的藩王总共也没几个。

  秦王朱被废,齐王朱死于大火。

  周王朱沉迷医学研究,没有任何威胁。

  潭王朱梓……不对,现在是朝鲜王了,已经封王建制不算。

  剩下的也就晋王朱、燕王朱棣、楚王朱桢。

  前两个塞王不能动,周王没必要动,那就只剩下楚王了。

  先将他弄出去也是个成绩。

  于是群臣纷纷表示支持,楚王好啊,那块地天生就是给楚王准备的。

  陛下赶紧顺应天意民心,将楚王给封过去吧。

  朱元璋嘴角不停抽抽,这群人还真是煞费苦心啊。

  不过朱桢也确实是他心目中的人选,就顺水推舟的道:

  “既然诸卿都以为楚王合适,那就将他封在吕宋吧。”

  将一个藩王给弄了出去,群臣成就感满满。

  喊“陛下圣明”的时候,声音都比平日里洪亮许多。

  这时礼部尚书言中虚再次站出来,说道:

  “陛下,吕宋乃蛮夷国号理当废除,新国当为何名,请陛下示下。”

  这话正如了朱元璋的意,想了想说道:

  “就以楚王封号命名吧,此地为楚国。日后再有封藩者,皆以此为例。”

  群臣自然没有意见,和朝鲜那边不同。

  朝鲜是故国名字,恢复国号是符合礼法的。

  吕宋算什么玩意儿啊,一听就是蛮夷,肯定要改。

  至于改成啥并不重要,叫啥名字不是叫呢。

  叫楚国也好,还省了许多麻烦。

  于是,朱桢还在云南打仗的情况下,他的封国就这样建立了,连名字都取好了。

  接下来群臣就商议了一下如何建立楚国。

  对于大明君臣来说,这还是第一次。

  朝鲜王国不同,它本身就深受华夏文化影响,百姓都是现成的。

  朝廷打下来,建立新秩序就行了。

  吕宋……楚国这边,除了一块地,全都是蛮夷。

  有些流落南洋的大明百姓,数量也非常少。

  而且有一说一,能流落到南洋的,没有几个是安分守己的。

  靠这群人来建设一个国家,那是真的有点想多了。

  所以,楚国等于是从零开始。

  官吏的任命和培训、迁徙百姓、建立安置点……

  农具、种子、耕牛等等,全都要从大明运送过去。

  这将是一项非常庞大的工程。

  不过这些可以稍后慢慢想办法,当务之急有两个。

  其一,派人过去接管楚国土地,不能一直让使节团代管啊。

  其二,火速召楚王回朝。

  毕竟这是他的封国,不能完全不考虑他的意见。

  退朝之后,陈景恪跟在朱雄英身后,俩人慢悠悠的往乾清宫走。

  朱雄英乐呵呵的道:“啧,百官当廷吵架,可真是太热闹了啊。”

  陈景恪也笑道:“是啊,也就是现在陛下脾气有所收敛,换以前……不敢想。”

  朱雄英说道:“换以前他们也不敢这么干啊。”

  “不过我也算看出来了,百官是会得寸进尺的。”

  “以前皇爷爷性情严厉,他们就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大气儿都不敢喘。”

  “现在只是稍微有所转变,他们就敢当廷吵架。”

  “这还只是礼仪上的小事情,涉及到别的事情,恐怕会跟严重。”

  “难怪历朝历代,但凡是‘仁君’当政,财富兼并就会加剧。”

  陈景恪惊讶的道:“这么点小变化,竟然就能让你有这么大的感悟?”

  “知道什么叫天才吗。”朱雄英拍了拍自己的胸膛,得意的道:

  “这就是。”

  陈景恪:“……”

  行,知道你脸皮厚了。

  两人一路说说笑笑,都有意避开了分封楚王的事情。

  这个事儿朱雄英还真不好说什么。

  支持?

  有可能被曲解成容不下藩王。

  咋,将藩王封到海外,你就这么开心?

  别人误会都好说,朱元璋误会就难受了。

  反对?

  别开玩笑了,他怎么可能反对。

  有一说一,将藩王弄出去,他是举双手双脚赞成的。

  所以,最好的办法就是什么都不说。

  反正海外分封诸王已成定局,他没必要落那个口舌。

首节上一节318/951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