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第333节

  至于能不能在事业上给予他帮助,这事儿谁都说不准。

  陈景恪也只能尽力去培养她。

  朱元璋(马皇后)的加入,效果还是很明显的,大大加快了新宗藩体系的成型。

  不过因为太过于投入,以至于忽略了别的事情。

  群臣很快就发现,皇帝、太子、太孙最近都不正常。

  整天都见不着人,有时候上朝都能跑神。

  神神秘秘的,也不知道再搞什么鬼。

  徐达等人仗着和朱元璋关系亲密去打探,结果都碰了个软钉子。

  越是如此,他们就越好奇,皇帝他们肯定有大谋划。

  他们都是知道分寸的,朱元璋既然不告诉他们,肯定是不希望他们知道。

  尽管很好奇,却也没有胡乱打听。

  至于政务方面的事情,其实早就安排好了,群臣按部就班的去做就可以了。

  重点就是楚国的事情。

  五军都督府派遣了一支水师驻扎楚国。

  吏部也选拔了第一批前往楚国的文官。

  大明灭亡吕宋建立楚国,本应该在读书人群体引起轩然大波。

  但这次文官集团站在了朝廷这边,主动将此事给平了。

  至于他们这么做的原因,前面已经说过就不再赘述。

  藩属国也是大明体系内的势力,当吏部放出需要官吏的消息,很多郁郁不得志的人主动报名。

  吏部很轻松就选拔出第一批登岛官员。

  只有官还不行,必须要有民。

  户部抽调了一千户百姓,一同赶往楚国建造定居点。

  后续还会有更多百姓迁徙过去。

  朱元璋对自己儿子自然是没话说,准备三年内迁徙十万户百姓过去。

  有这些百姓,足够楚国立足了。

  相比起这些大事,新的度量衡制度的颁布,并没有引起多大的关注。

  最近几年大明的变革实在太多,有些变革堪称天翻地覆。

  与之比起来,颁布新的度量衡就显得微不足道了。

  况且度量衡的标准其实一直在变,每个朝代都不一样。

  就以长度单位为例,宋朝的一尺就要比唐朝的一尺长一公分左右。

  到了元朝又出现了变化。

  新朝新气象,大明建立新朝,采用全新的标准是符合礼法的。

  唯一有一点点小争议的,就是将一斤十六两改成十两。

  很多人都说失去了寓意。

  但朝廷给的解释也很有意思,一斤十两寓意十全十美,且还方便计算。

  于是,就没人再说什么了。

  主要是,大家都知道朱元璋这个皇帝很强势,实在犯不上为了这点事儿和他杠起来。

  宫里。

  随着对宗藩体系讨论的加深,难免会聊到一些别的事情。

  其中关于富民还是富国,双方还是产生了一定分歧的。

  朱元璋和朱标认为,应该严格约束百姓,不能让他们拥有太多钱财。

  这其实也是历朝历代一直在做的。

  陈景恪则不同意,并问出了一个问题:

  “大家经常说盛世,历朝历代也都在追求盛世。”

  “那么,大家所谓的盛,到底盛在哪里?”

第255章 我毕生的追求

  话题的起因,还是和帝国体系有关。

  陈景恪主张保护雇工权益,设立最低薪酬标准,让百姓手中能有所盈余。

  “商业想要发展,就必须要让百姓手中有钱。”

  “百姓有了钱,才能消费才能去买东西,制造商品的人才能赚到钱。”

  “制造商品的人手里有了钱,就可以扩大生产,雇佣更多人干活。”

  “一般会接受雇佣的,都是失地的百姓。”

  “他们有了一份儿稳定的工作能养家糊口,就不会铤而走险,有利于社会稳定。”

  “还有我一直强调的生产力,主动去研究需要投入大量的财力物力。”

  “普通人是没有能力去研究的,只有大商人才有能力。”

  “他们手中有钱,为了赚更多的钱,就必须去研究更先进的生产技术,生产更多的商品。”

  朱元璋不解的道:“那这和你设立雇工最低薪酬、确保他们权益有什么关系?”

  朱雄英接话道:“谁才是消费的主力?百姓啊。”

  “富人整天穿金戴银,对经济的拉动效果也微乎其微。”

  “柴米油盐酱醋茶,这些大宗商品才是经济的大头。”

  “但是百姓手里有钱才能消费,钱从哪里来?”

  “有地的人钱从地里出,没地的就给人做工。”

  “雇工拿到薪酬去消费,才能进一步刺激工商业发展。”

  “工商业发展了,才能生产出更多的商品,才能给雇工发的起工资。”

  朱元璋更加疑惑:“对啊,这不是挺好的吗?为何还要多此一举。”

  朱雄英耐心的解释道:“但是商人是要赚钱的,想要赚钱就要降低成本?”

  “降低成本有两个途径,一是提高生产技术,降低商品的制作成本;二是压缩雇工的薪酬。”

  “生产技术的提高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还不一定就能有收获。”

  “而压缩雇工薪酬,是最简单最直接最容易达成的。”

  “如果朝廷不用法律确保雇工权益,恐怕大多数商人都会直接选择这个办法。”

  “到时候雇工干一天活,连肚子都填不饱,拿什么去消费?”

  “而且做工也会有受伤甚至死亡的可能,谁来赔偿?”

  “如果雇主不需要负责,他们就会变本加厉的压榨残害雇工……”

  “百姓手里没钱没办法消费,就会百业凋敝,我们的商业联盟直接就崩溃了。”

  朱标缓缓颔首,说的很简洁很直白,他也能听明白其中的道理。

  陈景恪很是欣慰,这小子学的不错。

  不过资本并不会一直处在正向循环,也会有衰退期。

  但这都是以后的事情了,眼下说太多反而会增加他们的忧虑感。

  如果帝国体系能够构建完成,大明有的是办法度过衰退期。

  所以暂时没必要说太多。

  朱元璋则有些头大,他感觉自己明白了,可这和他以往学到的知识相悖啊。

  难道前人都错了?

  “你说的咱有些懂了,可朝廷的利益在哪里?”

  “百姓手里的钱再多,也不会进入国库啊。”

  “而且百姓也保不住自己的钱财,最终所有钱都会流入商人手里。”

  “这对朝廷来说,并不是一件好事。”

  朱标也不禁点头,是这个道理啊。

  藏富于民往往会养出一群尾大不掉的豪门豪商,反过来掣肘朝廷。

  陈景恪自然也明白这个道理,富民和强国,在现代人看来是相辅相成的。

  但在古人看来两者就是相对的,至少在大多数时候是相对立的。

  有人将之归结于思想的差别。

  陈景恪却以为,更大的原因在于,古代朝廷缺少足够的手段调用百姓手中的财富。

  这才是根本问题所在。

  现代科技发达,国家在需要的时候,有无数种办法调用百姓手中的财富。

  最简单最常用的办法,国债。

  所以民富则国强的概念才能实现。

  可在古代,朝廷缺少这样的手段。

  国库没钱就是没钱,百姓手中有再多钱,朝廷调用不了也没用。

  而加税,往往会被官僚地主利用,成为他们进一步压榨百姓的手段。

  让真正贫穷的人更加活不下去,最终只能造反。

  而且朱元璋说的事情也确实存在,财富是向少数人汇聚的。

  财富兼并没有办法阻止。

  直到陈景恪穿越前,这问题依然没有解决。

  各国唯一能做的,就是想尽一切办法延缓这个过程。

  然后利用税收,对财富进行二次分配,让最底层的人有一口饭吃。

  仅此而已了。

首节上一节333/629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