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第342节

  而这套宗藩规则的出台,意味着大明和藩属国的联系更加紧密。

  对于这套全新的宗藩法,群臣都给予了支持。

  虽然他们不知道帝国计划,却也知道这套新规则的好处。

  到了这会儿就算再傻的人都知道,大明要对外扩张,要将皇子封到本土之外的土地上当王。

  那么之前旧有的宗藩制度自然就不适用了,出台新法案是很正常的。

  而且这套新法案怎么看都对大明有利,实在没有不同意的道理。

  唯一受伤害的,可能就是之前的那些异族藩属国了。

  但可惜的是,面对大明的强势他们连反对意见都不敢提,就这样全盘接受。

  更让所有人都没想到的是,朱元璋在鸿胪寺设置了一个外遣官的职务。

  该官吏常年驻扎在藩属国,监督各藩属国执行新规的情况。

  让各藩属国叫苦不迭,却又不敢拒绝,别提多难受了。

  所谓外遣官,其实就是现代各国普遍存在的驻外大使。

  陈景恪给朱元璋讲这玩意儿的时候,被狠狠的嘲讽了一番。

  什么驻外大使,懂不懂什么叫宗主国?

  咱派使节过去,那都是宣布圣旨,监督指导工作,不是为了什么方便沟通交流。

  不过,老朱虽然嘴上傲娇,行动上还是很老实的,就在鸿胪寺设置了这么个职务。

  

  时间不知不觉就进入了十月,北伐大军正式班师回朝。

  朱标率文武百官出城迎接,随后就是献俘仪式。

  朱元璋亲自去祭祀苍天,以表功绩。

  之后就是盛大的庆功宴……

  冯胜可以说是意气风发,灭了高丽他的功绩直追徐达,一时间是真的风光无比。

  其次就是蓝玉了。

  这次北伐看似劳师动众,实际上没打几个硬仗。

  最大的一场硬仗,反而是他率军突袭庆州一战。

  所以他自然而然就成了庆功宴上的二号功臣,不知道多少人围在他身边说着恭维的话。

  其他立功的将士也都笑的合不拢嘴。

  与之相反的,是被邀请来观礼的诸多藩属国使节。

  心情无比的沉重。

  然而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他们所能做的就只有顺从。

  祈求大明君臣看在他们恭顺的份上,能容许他们继续存在。

  这些都略过不表,对于陈景恪来说,他更关心的是自家好兄弟徐允恭。

  “黑了、胖了……看来在军中的日子过的还不错。”

  徐允恭的变化很大,皮肤变得黢黑粗糙,身材却更加的魁梧,还多了一股剽悍之气。

  “看来还是军中更锻炼人啊。”

  见到好兄弟,徐允恭也非常高兴,滔滔不绝的介绍起辽东的情况:

  “那里真是好地方啊,野外到处都是猎物。”

  “随便一个水洼,里面都有成群的鱼。”

  “野兔子都不怕人的,你看着它,它也看着你。”

  “尤其是一种叫傻狍子的……”

  “土地也非常肥沃,那黑土用手一捏都能滴出油来。”

  “只可惜,冬季太冷又太漫长,不适合居住。”

  陈景恪心下也向往不已,棒打狍子瓢舀鱼,野鸡飞到饭锅里。

  前世经过大开发之后,这种情况基本消失,他也只能在书本上看一看这样的描写。

  但要说多喜欢这种环境,那就是自欺欺人了。

  真要让他选择,他会毫不犹豫的选择开发后的环境。

  谁要是说喜欢这种原生态,就先去深山老林里待几天,出来后看还能有几个坚持不改的。

  “辽东始终未能得到开发,不是因为气候寒冷,而是因为动乱。”

  “等彻底平定草原,辽东也能安定下来了,到时朝廷会着手进行开发。”

  徐允恭点点头,没有多关注此事。

  他心思全在用兵打仗上面,不想插手内政方面的事情。

  给陈景恪说这些,也不过是觉得那里环境独特而已,并不是要讨论如何治理这块地方。

  接着他就将话题转到了军事方面。

  “纳哈出虽然投降,但他手下很多人并不想投降,只是被裹挟身不由己。”

  “很多降将降卒中途逃走,甚至有一支想要劫掠运粮队,差点酿成大祸……”

  “虽然后来我们加强了防范,但局势还是非常混乱。”

  “朝鲜的情况要好的多……没有册封朝鲜王的时候,也是叛乱不止。”

  “后来恢复朝鲜国号册封朝鲜王,局势反而平定了。”

  陈景恪说道:“都是为了利益罢了。”

  “最开始他们以为大明要在那里建立郡县制,那简直就是在要他们的命,自然会跳出来反抗。”

  “后来发现大明恢复了朝鲜国号,依然重用原本的权贵。”

  “他们的利益得到保障,自然就不愿意反叛了。”

  徐允恭点点头,说道:“使节团的作用也很大,冒着危险去游说高丽的读书人和文官,不少人为此牺牲。”

  “后面又帮助新建的朝鲜国梳理政务……”

  “我们能顺利撤军,他们居功至伟。”

  陈景恪心情沉重了几分,说道:“朝廷不会忘记他们的功劳的,封赏会如数交到他们的家人手上。”

  又聊了几句,陈景恪忽然问道:“你见到方孝孺了吗?他现在如何了?”

第261章 乱认祖宗

  说起方孝孺,徐允恭一脸的敬佩,道:

  “方先生真国士也。”

  陈景恪虽然有各种渠道,可以获得朝鲜那边的信息,但毕竟远隔重洋,了解的并不细致。

  见徐允恭都如此敬佩,非常的好奇:

  “哦,他都做了什么?竟让你如此夸赞。”

  徐允恭娓娓道来,将事情大致讲了一遍。

  最初的时候,高丽很多人心中是非常仇视大明的。

  一些原本亲大明的人,都无法接受这个事实,从而走上了敌对之路。

  甚至使节团里的很多读书人,都认为大明此举非义战。

  方孝孺第一个站出来反驳这种观点。

  虽然无法说服心怀成见之人,却让支持大明行动的读书人,更加的理直气壮。

  之后他又第一个走出去,联络以前认识的高丽文人,为大明争取人心。

  期间遭受的刺杀已经数不清多少次,最危险的几次离死只有一步的距离。

  “保护他的精锐将士都牺牲了二十三人,可见他面临的危险有多大。”

  “可是他毫不退缩,继续去游说高丽文人,甚至还在各大城市公开演讲辩论。”

  “使节团的文人受到他的感染,也纷纷出动为大明争取人心……”

  “前后共计六十七人死于敌人刺杀。”

  “正是因为他们的努力和牺牲,逐渐挽回了高丽文人之心。”

  “为后续平定叛乱,建立朝鲜王国,奠定了基础。”

  陈景恪端起酒杯:“敬义士。”

  然后一饮而尽。

  穿越后第一次喝酒,呛的他非常难受。

  徐允恭连忙给他倒了一杯水,说道:“不会喝酒就别勉强自己。”

  陈景恪灌了几口茶,说道:“我是高兴,大明文人的脊梁还在。”

  这些事情有些是他知道的,有些是第一次听说。

  作为一名华夏人,他心中对那些人充满了敬佩。

  “大明永远不会忘记他们的功绩,陛下已经决定,授予参与此事的文人军功。”

  “以后但有空缺,会优先任用他们。”

  徐允恭也由衷的感到高兴:“陛下英明……相信经此一事,大明会有更多文人站出来。”

  陈景恪点点头,说道:“继续说,方孝孺最近在做什么?”

  徐允恭回道:“正带领一群高丽文人,说是要编写一本朝鲜史,为朝鲜溯本归源。”

  “此事现在已经成为朝鲜最大的盛事,无数文人想要参与其中。”

  写史?陈景恪眉头微皱:“此事上报朝廷了吗?”

  徐允恭颔首道:“朝鲜王呈送了一批国书,随凯旋大军一同送来应天,想必有关于此事的奏报。”

  陈景恪恨不得立即将朝鲜国书取过来,看看有没有这玩意儿。

  编史书本来就是大事,给朝鲜编史更是大事中的大事,一个不好可能会动摇大明在当地的统治。

  方孝孺这是发哪门子的疯啊。

  不过这会儿正在举行庆功宴,自然没时间给他找国书,只能等明天再说。

首节上一节342/629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