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第369节

  后果是什么历史已经告诉大家了。

  文官集团尾大不掉,甚至让明朝皇帝拥有了易溶于水的特性。

  所以陈景恪认为,想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还是要改变成员构成。

  不能让文官彻底掌握内阁。

  设立限制内阁的规矩自然也有必要,可只能作为辅助手段。

  朱元璋显然也察觉到了他有话想说,立即就问道:

  “景恪你可是有什么更好的办法?”

  陈景恪自然不能说,文官会让你的子孙易溶于水,说了他也不一定会信。

  想了想,他说道:“不论内阁的权力有多大,它都是协助君主处理政务的机构。”

  “一国政务千头万绪,包含军事、民生、司法、商业等等方面。”

  “可是现在内阁成员全部来自于读书人,来自于文官,这是非常不合理的。”

  “正所谓术业有专攻,没有人能做到全知全能。”

  朱元璋目光怪异的看向他,没人能全知全能吗?

  别人说这话咱信,你说这话咱只能当是谦虚了。

  “能进入内阁的肯定都是大才,可他们也有自己不擅长的地方。”

  “所以,内阁成员不应该只有文官,而是从各行各业挑选人才进来。”

  “比如,文官出一人,军方出一人,司法官出一人,计官出一人……”

  “如此,不论遇到什么事情,都有专业人才以备咨询。”

  “我觉得,这样定然能更好的处理国家大事。”

  朱元璋虽然不知道他的深意,却完全赞同他的这个提议:

  “好好好,这个提议好。”

  “咱以前就觉得,内阁用起来总感觉有点不顺手,只是一直找不到原因。”

  “经你这一说咱才明白问题在哪。”

  “内阁学士全都是读书人出身,处理民生事务他们很擅长。”

  “处理军事、司法等问题,他们总是出纰漏,可不就是不顺手吗”

  陈景恪略微提点道:“这么做还有一个好处,可以防止一家坐大。”

  “屁股决定脑袋,在党争面前是没有对错之分的。”

  “内阁掌握议政权,如果全有文官担任,那么他们制定的政策必然倾向于文官。”

  “到时军方、司法、计官等都会受到打压,这不利于国家的长治久安。”

  “如果各方都出一个人,事情就好办的多了。”

  朱元璋秒懂其中的道理,说道:“说的好,不可使一家独大。”

  “标儿这一点也要写进规矩里,内阁成员要选择不同的官吏担任,不可全用一种家之人。”

  朱标自然也明白事情的轻重,说道:“是,过几日我就从各部挑选一人进入内阁。”

  眼见自己的想法得到认同,陈景恪心中暗暗松了一口气。

  他能做的就只有这么多了。

  大明以后会如何,内阁会演变成什么样子,就不是他所能掌控的了。

  但他敢肯定,必然比前世文官一家独大要强,这就足够了。

  朱元璋又问道:“还有什么建议,一并说了吧。”

  陈景恪想了想,说道:“内学士拥有票拟之权,就无法时时待在陛下身边以供咨询了。”

  “所以,有必要新设一个类似的职务。”

  “可以在内阁增加一个观政的职务,比如叫内阁行走什么的。”

  “陛下有比较器重的官员,一时间又不知道该如何任命,可以放在内阁当行走。”

  “如此既可以供陛下咨询疑难,也可以让他们就近观摩内阁学士处理政务增长经验。”

  “将来有合适机会,可以直接外放为官。”

  朱元璋微微颔首道:“这个提议也不错,不过并不重要,你知道咱想听什么。”

  陈景恪摊摊手道:“那我就真的没有什么建议了,内阁做到这一步,已经是我所能想象到的极限了。”

  朱元璋见此也没有在追问,正如他所说,内阁到这一步确实已经足够完善了。

  剩下的就只能交给实践。

  之后几人又一起讨论了一下细节方面的问题。

  比如内阁成员具体选那些人,又如何保证他们不会陷入党争耽误政事等等。

  这种重要的机构制度问题,他们也只能自己讨论,不能交给别人。

  这一讨论就到了半夜,连饭都是端进来凑合着吃的。

  孙福几次过来提醒他们休息,被朱元璋给训斥走了。

  最后还是将马皇后请过来,他们几个大老爷们才意犹未尽的去休息。

  

  皇帝、太子召见军方代表,整整开了一天的会,自然是瞒不住人的。

  大家都在猜测,到底发生了什么?

  莫非是又要打仗?

  可是太子不是才下令收缩兵力吗?

  这么做简直就是在打自己的脸,不太可能。

  有人脑洞大开,莫非是……退功臣?

  本来只是随便说说,可越来越多的人却觉得,这就是真相。

  大明已经基本扫清四夷,北元也被重创。

  现在皇帝明显有意让位给太子。

  一朝天子一朝臣,功勋集团就成了太子不得不解决的问题。

  皇帝在这个时候退功臣,给太子留下一个干净的政治环境,完全是有可能的。

  想到这里,人心都沸腾了。

  尤其是文官集团,简直是欣喜若狂。

  勋贵集团退了,那就该轮到他们上位了啊。

  然后,朱标就给了他们迎头痛击。

  内阁改组。

  内阁学士不再全部由文官担任,而是改成,军方出一人,司法选一人,计官选一人,监察出一人,税务一人,行政官员出二人。

  并且永为定例。

第278章 朱标的五条措施

  新内阁成员的构成一经公布,顿时就引起了轩然大波。

  军方、算学圈子等等非儒家群体,自然是非常开心,毕竟他们得到了好处。

  但更多的还是幸灾乐祸,因为儒家倒霉了。

  而文官集团则是义愤填膺。

  其实严格意义上来说,司法、计官、监察等等,都是文官的一部分。

  新内阁七名成员,只有一个是军方的代表,其他六个都是文官出身。

  文官依然占据绝对优势,为何他们还要这么不满呢?

  此事说来话长。

  文官最早指的是从事行政事务的官员,与从事军事的武将相对应。

  儒家传人可以当文官,法家也可以,道家、墨家、佛家都可以。

  甚至兵家传人从事行政事务,也可以称之为文官。

  宋朝时期,儒家彻底压倒百家,完成了真正意义上的独尊儒术。

  司法体系是儒家把控,计官体系也是儒家传人在担任,甚至军方也到处都充斥着儒家的人。

  从此时起,文官就成了儒家官员的专属称呼。

  唯一还能保持一点独立的兵家,也备受打压。

  武将就算有机会转任文官,依然是武夫出身饱受歧视。

  这一世因为陈景恪的出现,事情有了转机。

  算学圈子的组建,再加上金钞局的出现,让计官挺直了胸膛做人。

  关键是,儒家一开始想把算学踢出国子监的举动,把算学推向了对立面。

  现在计官打内心里,并不把自己归于儒家的文官体系。

  以前他们也自称文官,现在基本都称呼自己是计官。

  虽然没有明说,但大家都知道,这是要和儒家的文官体系分道扬镳了。

  司法系统虽然整体还是由儒家把控,可是现在科举有专门的明法科。

  考试内容三成是儒家思想,七成是律法问题。

  法家的思想逐渐开始抬头。

  很多人或许会不理解,没有人宣扬法家思想,他怎么会抬头呢?

  前面已经说过,大多数人都是研究谁就亲近谁。

  现在想当司法官,就必须要参加明法科考试。

  为了考高分,考生必然会去研究律法,乃至去研究法家精神。

  研究的多了,自然就会亲近法家。

  所以,法家思想抬头是早晚的事情,不需要谁刻意去宣扬。

  如果朝廷阅卷的时候,稍稍偏向于法家思想一点,效果会更显著。

首节上一节369/629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