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第437节

  众人表情一肃,她这话其实就是在问,新思想如何保证皇家的利益。

  陈景恪自然知道这是核心问题,不解决这个问题,任凭他说的天花乱坠都没用。

  “这个问题之前我曾经笼统的说过,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解释。”

  “其一,是以道德经中的天之道为思想。”

  “天子代天行道,削弱豪强,补助苍生……”

  “其二,天子的权力和责任都是历史赋予的……”

  “天子非一家一户之天子,而是天下人的天子。”

  “天子的终极任务,是带领世人建立大同世界。”

  这两点之前陈景恪确实都讲过,而且分析的很透彻,也获得了众人的认同。

  所以,见他从这两方面来确保皇权的合法性,大家都放下心来。

  马皇后点点头,满意的说道:“如此我就放心了。”

  虽然没有明说,但谁都知道她同意这一套逻辑了。

  朱元璋等人就更没有意见了。

  对于他们来说,皇权是‘天’赋予的,还是历史赋予的,区别不大。

  只要这一套思想承认皇权的合法性,就足够了。

  况且朱元璋对天赋皇权那一套也不是很感冒。

  要知道,他可是说出过‘我本淮右布衣,天下于我何加焉’这样的话。

  在登基诏书里,也直言自己就是布衣得天下。

  在历史上堪称独一份。

  相比起天赋皇权,他反而更能接受历史赋予皇权这一套逻辑。

  最关键的问题得到解决,众人的心情就放松了下来,开始你一言我一语的讨论起来。

  朱雄英就很兴奋的说道:“我华夏作为先行者,要带领全人类一起进入大同世界。”

  “这是历史赋予我们的责任和义务,我们要勇于承担起来。”

  “所以我们要主动走出去,帮助蛮夷摆脱落后和愚昧。”

  “我们征服四方,不是为了个人的文治武功,而是为了践行理想。”

  “我们……是正义的。”

  很中二的一番话,却听的众人热血沸腾。

  华夏文明拥有自己的家国天下观,对正义的追求是刻在骨子里的。

  平时可能不会挂在嘴边,甚至表现的不屑一顾。

  但一旦站在正义的一方,会变得非常亢奋。

  大有一种无所畏惧暴打天下的气势。

  以前扩张是为了建立属于自己的封国,现在是为人类谋福祉。

  意义完全不一样了好吧。

  这叫啥?

  这叫我打你,是为你好。

  什么叫道德制高点?

  这就是。

  不过这套思想现在还只有一个最高目标,别的都一无所有。

  想要将其完善,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更何况,很多细节陈景恪自己也没有考虑清楚,还需要时间去总结。

  而且他很清楚,靠自己想要完善这套思想体系是不现实的。

  有些事情真的需要天赋。

  很显然,他这方面的天赋并不是很高。

  即便有前世的见识,也很难独立完成伟大思想的建设。

  当然,这个想法要是被别人知道,肯定会认为他太谦虚了。

  二十岁能有这成就,天赋绝对是第一等的。

  只是他自家知道自家的事情,真要说天赋,他肯定是有一点的。

  但不多,只有一点点。

  能混到今天这一步,更多还是靠前世的经验。

  尽管现在功成名就,他脑子始终是清醒的。

  这是前世当医生,养成的一个优秀品格吧。

  不管别人怎么吹捧,自己心里一定要清楚自己的能力。

  不会就是不会。

  不懂装懂去给人治病,是要出大事儿的。

  即便现在不怎么给人看病了,这种性格也一直在影响着他。

  至于找谁来帮他一起完善这种思想,现在还没有合适的人选。

  方孝孺也只是备选项之一。

  这么多年未见,谁都不知道他变成了什么样子。

  万一两人的思想相冲突呢。

  但不管找谁来帮忙,都要自己肚子里有货才行。

  “所以,接下来几年,我会将更多心思放在研究百家学问,尤其是儒家学问上面。”

  “力求早日拿出完整的框架,然后才好找人一起完善。”

  马皇后意外的道:“你不准备自己完成这套思想?”

  陈景恪摇摇头,说道:“能力有限,勉强搭建个框架就已经很不容易了,最终完善实在无能为力。”

  众人都非常震惊。

  算学、医术之类的也就罢了,这可是正儿八经称子封圣的机会。

  竟然也愿意分给别人?

  正如前面所说,没人认为他做不到,只以为他在谦虚。

  那么他为何要这么做?

  答案只有一个,他想尽快让这套思想问世,早日为大明所用。

  该是何等的胸襟,才能做出这样的决定?

  朱标不禁动容,再次说出了那句话:

  “景恪,真君子也。”

  朱雄英情不自禁挺直了胸膛,看到了吗,这就是我总角之交。

  -----------------

  两位亲王凯旋带来的热度,持续了半个月才消散,但带来的政治影响力却更加深远。

  皇帝的亲儿子能战善战,意味着对军队的掌控能力更强。

  谁再想搞什么请愿、逼宫、消极对抗,都很难威胁到政权稳定性。

  原本还想沉默对抗新政的官吏,默默的放弃了这个念头。

  利益受损,总比被灭族要强不是吗。

  包括很多之前一直未能深入的政策,进度也陡然加快了许多。

  比如人口松绑政策。

  朝廷取消了匠籍,但很多地方依然在变着花样的奴役工匠。

  奴仆要签订契约,但实际上依然有大量人家在使用卖身契,衙门对此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那些官吏以为自己做的隐蔽,事实上朝廷早已经心知肚明。

  只不过以前需要操心的事情太多,无暇顾及。

  朱标监国,政策开始转向休养生息、深化革新,就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

  百官也明白风向要变了。

  只是他们习惯了这种作为,再加上侥幸心理作祟,依然我行我素。

  两位亲王统兵,同时大获全胜,着实震慑到了他们。

  很多时候就是这样,讲道理远不如震慑来的有用。

  也就在这个时候,朱元璋突然开始频繁召见朝中重臣,重点是勋贵。

  徐达、冯胜、蓝玉、傅有德、李善长等等。

  同时还对镇守地方的将领进行了替换,很多中枢关键位置也换了人。

  明眼人一眼就看出了端倪,替换上来的全都是太子一系的人。

  虽然父子俩共用一套班子,但总有亲疏远近。

  朱标也有自己亲近信任之人,这是难以避免的。

  只是以前父子关系和谐,大家也就没有特别加以区分。

  现在突然大规模的,让太子党羽掌管重要位置,太反常了。

  怎么看像是在搞政权交接一样?

  如果不是老朱依然正常上早朝,召见群臣,大家都以为太子政变了。

  也不是没有人想过,皇帝是不是要禅位给太子?

  但这个念头刚冒出来就被自己否认了。

  原因很简单,权力这东西一旦粘上就很难放的下,更不容许别人染指。

  亲父子也不行。

  大明三代君主关系和睦,确实是史上独一无二的盛况。

  然而众人依然不认为,朱元璋会活着禅位。

  更何况现在他身体状况良好,精气神甚至比很多年轻人都充足。

首节上一节437/951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