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太上皇处死的人太多了,这些人的亲朋好友、门生故吏遍布朝野。
负责编写这部书的人,会受到什么样的责难,可想而知。
翰林院那帮子人,都不愿意干这个得罪人的活儿,所以才落到了自己的头上。
对此杨士奇的认识非常清楚。
然后,他毫不犹豫的就接下了这个活儿。
或许这就是此生仅有的机会,一旦错过可能就是蹉跎一生一事无成。
些许的阻碍又算得了什么?
如果前怕狼后怕虎,又如何能成大事。
见到太子之后,他目不敢斜视,甚至都不敢抬头仔细打量。
只是隐蔽的看了一眼,就将朱雄英的样子牢牢记在心里。
他关注更多的,反倒是太子下首坐着的那个人,看年龄比自己还年轻。
但他却一点都不敢轻视对方。
能坐在这个位置的,普天之下只有一个人,陈景恪陈伴读。
即便是和大明开国集团相比,都毫不逊色的一个传奇人物。
虽然明面上的职务只是太子伴读,然而谁都知道,他干的是宰相的活儿。
在民间关于他的传说不知凡几。
其中最著名的,就是驸马传系列。
民间自行演绎的版本,已经不知道有多少,几乎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版本。
通行天下的整理版,也已经出到了第十五部 。
当然了,驸马传的故事都是杜撰的,这一点大家都很清楚。
一般杜撰,都会夸大主角的能力。
杨士奇研究过陈景恪,所以他知道,驸马传连对方百分之一的功绩都没写出来。
什么侦破案件、为民请命,与奸贼斗智斗勇,都太小儿科了。
真正的能人,是操纵天下。
眼前这个二十几岁的年轻做到了。
未来自己能有多大的成就,除了要看皇帝和太子的态度,这个年轻人也有决定权。
所以,自己一定要抓住这个机会,以这本书为契机讨好太子,同时也和陈伴读建立一定的联系。
他甚至已经想好了,回头就借着探讨编书事宜,去陈府拜访。
等熟悉了之后,就展露对新政的理解,从而获得举荐。
陈景恪还不知道,这个叫杨士奇的人,已经开始讲注意打到了自己身上。
不过就算知道了也无所谓。
每天挖空心思讨好他的人不知道有多少,多杨士奇一个也不多。
只要真的有能力,自然会将他安排在合适的位置上。
没能力,说再多也没用。
两人询问了一下杨士奇对反腐的看法,得到的结果自然毫无意外。
蠹虫可耻,该杀。
又问了他对于这本书的看法,杨士奇的回答依然是斩钉截铁,必须如实记录。
将之作为史书的补充,流传天下。
“要让那些蠹虫遗臭万年,如此才可以警示他人。”
对于他的态度,朱雄英非常满意,当场下了一道诏书,正式任命他编撰此书。
还下了一道特旨,允许他翻阅各部卷宗,所有官吏一律不得阻拦。
杨士奇自然非常的兴奋,连忙谢恩。
对于这部书的名字,朱雄英和陈景恪商议之后,暂定为《蠹虫传》。
正式名字,待朱元璋回来之后再做定夺。
不过一般情况下,老朱是不会驳他们两人的面子的。
这个名字大概率也是最终名字。
拿到了旨意,杨士奇非常的兴奋,终于踏上了终南捷径。
等回到翰林院,他发现大家对他的态度变了。
不论以前关系多么要好,此事都变得客气而疏远。
很显然,是想和他划清界限。
但他并不在意,在翰林院待了几个月,他已经发现这里工作的基本都是单纯的文人。
道德素养没的说,至于做事能力吗,不提也罢。
很明显,朝廷也没打算让这些人去治理一方。
既然如此,这些人的态度就不是那么重要了。
之后,他就投入到了工作中去,好早日将书编好。
另一边,大明周报刊登了太上皇在蜀地的反腐成绩,不过并没有引起太多的关注。
实在是太多了,大家已经习惯了。
大家关注的是另外一篇关于南洋的文章。
内容的前半部分没什么好说的,介绍了南洋的情况,并鼓吹大分封。
彻底将此地变为华夏领土。
但在文章的后半部分,作者却提出了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南洋很大,封十个八个亲王过去都不嫌多。
可现在大明成年亲王不够用啊,怎么办?
总不能等剩下的亲王成年再封吧?
朝廷可以等,南洋百姓也等不了啊。
当然,如果每个亲王的封地大一点,倒也不是不行。
可南洋的重要性一目了然,如果亲王的封国太强,对大明朝廷来说依然不是个好消息。
所以,南洋的封国不宜太大。
那么问题来了,成年亲王不够用,这个问题要如何解决?
这是一个前所未有的观点,一经抛出就引起了大家的关注和讨论。
第406章 巾帼不让须眉
锡兰岛,燕王府临时行在。
姚广孝迈着稳重的步履前往朱高炽的寝殿,沿途的官吏、近卫、侍者,纷纷向他行礼。
他脚下不停,只是微微颔首表示礼节。
不一会儿就到达了目的地。
说是寝宫,实际上就是一座大院子,其规模还不如大明的地主老财。
不大兴土木,倒不是他们勤俭节约什么的。
而是要通过此举激励所有人,他们的目标是次大陆。
这里只是临时落脚点。
想要舒适的生活,等打上次大陆了再说。
这一招确实很管用,从王府的领导层到普通百姓,都做好了心理准备。
当所有人都被动员起来的时候,工作效率是非常可怕的。
只用了小年半的时间,就已经完成了安置工作。
军队也腾出手来,开始做恢复性训练。
姚广孝今日过来,就是向朱高炽汇报情况,并就未来计划交换意见。
以他的地位完全可以直接进去,但还是停在门外等内侍通报。
倒不是他多么的重视礼节之类的。
如果房子里的是朱棣,他反而不会讲究那么多。
但朱高炽不同,他是幼主威望不足以服人。
如果姚广孝太随意,就会让人产生误会,以为他不尊重朱高炽。
从而对朱高炽生出轻慢之心,这是非常危险的。
现在他都如此恭敬,其他人自然不敢逾越。
很快内侍就出来通报,世子请他进去。
姚广孝又整理了一番仪表,才恭敬的进去。
刚进门,就见到世子妃张氏在门口迎接。
他连忙行礼:“参见世子妃。”
张氏客气的道:“大师多礼了,快请上座。”
看着娴雅大方的张氏,姚广孝心下感叹,世子娶了个贤妻啊。
就在这时,朱高炽虚弱的声音传来:
“大师,你来了,快坐。”
姚广孝几步来到床前,看了看朱高炽苍白的脸色,很自然的伸手替他把起了脉。
“世子的脉象又强劲了许多,这是好现象啊,好好修养一些时日就可以恢复了。”
张氏脸上露出喜色,不过依然没忘了表示感谢:
“多亏了大师医术高明。”
姚广孝说道:“也是世子吉人自有天佑,正所谓大难之后必有大福。”
“这预示着我们此行必能得偿所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