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第613节

  相反,这些获得勋位的人,对国家的归属感更强。

  他们去了基层,就是国家最好的基层官吏。

  能大大的削弱宗族、士绅对地方的影响,帮助朝廷更好的统治地方。

  这就是陈景恪设计的整套制度精髓所在。

  不过以上数字,只是总数,并不是现存的人数。

  除去因为种种事情被废除勋爵头衔的,现在爵还有四百多人,勋六万四千余人。

  而且,这些勋爵基本都是不加开国字号,要代降继承。

  最多两三代人,就变成荣誉勋爵了。

  所谓荣誉勋爵,就是轻车都尉、公士之类的。

  是最低等的勋爵,除了见官不拜等基本权利,就在没有别的特权。

  真正加了开国字样的勋贵,总共不到六十个,就这还要算上建国时的三十多个功勋。

  而现在,朱元璋又要对这个数字进行一次精简。

  这四百多人的名单里,涉及侯爵十三人,其中开国侯四人,代降侯九人。

  伯爵二十八人,开国伯七人,代降伯二十一人。

  另有子爵男爵九十六人,其中加开国字号的有十五人。

  剩下的就全是勋了,而且还都是六等以上的中高级勋。

  因为低级勋都没资格被写在这份名单上。

  可以说,大明的爵爷们直接被清除了五分之一左右,中高级勋少了十分之一。

  而且表面看这是四百多人,实际上这是四百多个家庭甚至家族。

  最后被牵连进去的,肯定过万人。

  所以,当听到朱元璋一脸遗憾的说:

  “哎,若非要顾全大局,这份名单还能再增加一倍。”

  一旁的陈景恪差点绷不住,您老人家这是杀人成瘾了吧。

  同时他心中也明白,老朱还是那个老朱,从来都没有变过。

  嫉恶如仇,杀伐果决。

  只是他的眼界变开阔了,做事更有章法,杀人也都是师出有名。

  才给人一种他变了的错觉。

  朱元璋见他没说话,有些奇怪的道:“你竟然不劝咱?”

  陈景恪摇摇头,叹了口气说道:“要么不动,要么就一次动到位。”

  “让他们打内心里感到恐惧,一两代人都不敢生出异心。”

  朱元璋大笑道:“你终于想通了。”

  “傅有德有句话虽然是玩笑,但我咱觉得很有道理。”

  “变革最激烈的时期犹如乱世,而乱世当用重典。”

  “这一次之后,不说两代人,至少二十年内没人敢乱动了。”

  朱标点点头,他虽然觉得动静有点大,会造成一定的混乱,但也和陈景恪持同样的想法。

  要么不动,要么大动。

  朱雄英却看着那份名单,以及他们的罪名,陷入了沉思。

  老朱好奇的道:“雄英在想什么?怎么不说话。”

  朱雄英拍了拍厚厚的卷宗,说道:

  “我在想锦衣卫关于勋贵的调查报告,其中有一条出现频率最高。”

  老朱问道:“哦,哪一条?”

  朱雄英说道:“嚣张跋扈,为恶乡里。”

  朱标仔细回想,也不禁说道:“确实如此,很多就算没有为恶,也会变得跋扈。”

  老朱眉毛倒竖,骂道:“就是忘本,有了点地位就不知道几斤几两了。”

  “用景恪的话说就是飘了,飘的忘乎所以,这种人就该杀。”

  陈景恪正想发表看法,却见朱雄英摇摇头,先一步说道:

  “不对,不对……景恪说过,一次两次是偶然,三番五次就是必然。”

  “这么多勋贵出现相同的问题,必然有其内在联系。”

  “如果我们能找到其中缘由,或许就能解决这个问题。”

  朱标露出若有所思的表情,不知道在想什么。

  老朱却饶有兴趣的道:“那你想到什么内在联系了吗?”

  朱雄英点点头,又摇摇头,说道:

  “只能想到一点,不知道对不对。”

  老朱高兴的道:“来,给皇爷爷说说你想到了什么。”

  朱标和陈景恪也好奇的看了过来。

  朱雄英表情认真的道:“教养,这些人都缺少教养。”

  接着他解释道:“大明的勋贵,十有八九都是底层百姓出身。”

  “他们祖祖辈辈都是穷苦人家,没读过书不懂什么大道理。”

  “靠着在战场上搏命,完成了身份的跃迁。”

  “虽然身份变了,但他们的思想见识并未有什么改变。”

  “他们不知道如何当勋贵,要么模仿地方士绅宗族的行为方式,要么就由着性子来。”

  “所以才会有这么多人出现相同的问题。”

  朱元璋越想越觉得有道理,一拍手大笑道:

  “妙啊,这不就是和穷人骤富一个道理吗。”

  “好好好,乖孙你真是太聪明了,还真让你给找到根子在哪了。”

  朱标也不禁点头,似乎是这个道理啊。

  没人教,不知道怎么当勋贵,可不就是会由着性子来吗。

  有些人在军营里受过一定的熏陶,自己倒是没出问题。

  可他们的家人没有啊,受了几辈子苦,可不得好好享受一下。

  朱雄英却没有特别高兴,而是问陈景恪道:

  “景恪,你觉得我的分析有没有道理?”

  陈景恪竖起大拇指,说道:“太有道理了,我都没想到这一点……”

  朱雄英翻了个白眼,说道:“打住,别说你没想到。”

  “我之所以想到这一点,还是受到你提议开办的那个勋贵书院启发。”

  很多勋贵并不懂的如何当诸侯王,让他们去封国很可能会祸国殃民。

  所以陈景恪提议,朝廷开办一所勋贵书院,专门教他们如何当国主。

  “我就想,诸侯王不懂的如何当君主,需要朝廷来教。”

  “那勋贵们集体犯同样的错误,是不是也是因为不懂得如何当勋贵?”

  “这个道理我能想到,就不信你想不到。”

  陈景恪还能说啥,只能‘嘿嘿’傻笑。

  老朱和朱标也莞尔不已,这俩人是真的互相了解啊。

  当然,更让他们高兴的是,朱雄英能跟得上陈景恪的思维了。

  这不正是他们把陈景恪留在宫里,最大的目的吗。

  或者说,最初他们就是希望朱雄英能跟着学一些本领,并没有指望能学的特别精深。

  毕竟陈景恪掌握的东西,只能用神鬼莫测来形容。

  他们虽然对朱雄英有很高的期望,却也不敢奢望他能聪明到那个程度。

  现在,朱雄英一次又一次刷新了他们的认知。

  这孙子,是不亚于陈景恪的大才啊嗯,比陈景恪差那么一丢丢,但已经是世间少有了。

  大明未来可期。

  还有什么,比这更让他们高兴的事情吗。

  朱雄英不知道自家两位老爷子在想什么,对陈景恪说道:

  “来补充一下吧,看看我哪里有说的不到位的地方。”

  “咳。”陈景恪干咳一声,说道:“不知道如何为官,这是大明普遍存在的问题。”

  “历数华夏之前所有的朝代,全部都是有权贵建立的,统治阶层也基本都是权贵组成。”

  “从三皇五帝开始就是如此,夏是大禹建立,商、周、秦皆诸侯国取代前朝建立。”

  “西汉高祖的出身虽然很低,但他麾下有大批的前朝贵族之后,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张良。”

  “东汉光武帝是宗室之后,麾下核心基本都是西汉贵族。”

  “隋唐都是西魏八柱国之后建立的,他们的统治阶层有两部分组成。”

  “一部分是从南北朝就传下来的军事贵族,一部分是以五姓七望和江南十二名望为核心的士族群体。”

  “宋太祖家里也累世公卿,他麾下的统治阶层,也大多都是出身名门。”

  “我们虽然常说肉食者鄙,但有一点必须要承认,家学渊源非常重要。”

  “正所谓三代才能出一个贵族。”

  “人家祖祖辈辈留下来的礼仪学识、为人处世的方式等等,都不是普通人所能比的。”

  “如何做官,如何做一个合格的贵族,也是他们自幼就接受的教育。”

  “这些人治理国家,可能不会大治,但只要君主不瞎折腾,一般也不会大乱。”

  “大明不一样,从开国功勋到建国后提拔的文臣武将,十有八九都是穷苦人出身。”

  “书香门第,就算是家世好一点的了。”

  “他们的能力或许不差,可在眼界见识上,比起累世权贵之家还是差了一筹的。”

首节上一节613/629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