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第66节

  他们骨子里看不起靠功勋起家的淮西派,认为这群人不过是泥腿子,只懂得厮杀的货。

  当然,也有朱元璋玩平衡的原因。

  只是可惜,朱标和朱雄英的过早死亡,导致朱元璋大开屠刀,将淮西派杀了个干干净净。

  顺带着以淮西为首的北方官员,也跟着一蹶不振。

  江浙派为首的江南系独霸朝堂,最后弄出了南北榜案。

  这估计也是朱元璋自己没想到的。

  直到朱棣起兵靖难,推翻了朱允重塑朝堂,这种情况才得到改善。

  总之,科举选官为正途,这种思维在宋朝就已经形成,几百年下来更是深入人心。

  今年科举重启,国子监这群官二代们的压力,比一般人还要大。

  之前废除科举,他们在国子监学习几年,就可以靠恩荫直接出仕。

  也没人会嘲笑他们。

  现在科举恢复,他们再走恩荫,就要永远低进士一头。

  还有就是,在国子监他们接受的是最好的教育,要是科举还考不过地方来的读书人。

  那这个人就丢大了。

  不光学生自己丢人,国子监也跟着丢脸。

  所以,压力来到了国子监这一边。

  新任国子监祭酒龚,吃住都在学校,每天都在督促师生努力学习。

  恨不得一天有二十四个时辰。

  在这种情况下,陈景恪预想中的,国子监儒生为难算经编撰的事情,并没有发生。

  就连之前排挤算学的儒生,也消停了许多。

  这让陈景恪放心了许多。

  一路来到位于算学班的《洪武算经》编纂办公,这里聚了上百人,大家都在忙碌着。

  算学班几乎所有学生,都参与了进来。

  编写算书的过程,对他们来说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

  且能直接学到第一手的知识,比平时在课堂上,学到的东西更多。

  所以也不存在耽误学业的说法。

  陈景恪也不是第一次来算学班了,大家都认识他。

  也都知道他的算学水平高超,洪武算经就是依照他的算学书为蓝本编写。

  所以对他很是尊敬。

  马上就有人带他找到了程一民。

  见到他,程一民大笑着迎上来:“哈哈,陈伴读你来了。”

  陈景恪还礼道:“程博士,没有打扰到你们吧?”

  “没有没有,你不来我也要找呢。”

  “哦?可是遇到了什么难题?”

  “咱们里面说。”

  两人来到位于里面的办公室,各自坐好。

  程一民才说道:“陛下让我参与算科考卷编写,我在想……”

  陈景恪惊讶的道:“等等,陛下让你出算科考卷?你是国子监算学班博士,这……”

  就不怕作弊吗?

  就算程一民道德高尚,不会私下泄露考题给学生,可瓜田李下总是会惹人闲言碎语的。

  出试卷,怎么也要找不相干的人来啊。

  程一民不无得意的道:“编写考卷之人,不只是要求算学高明,为人还要可靠。”

  “符合身份的人,大都参与了《洪武算经》编撰。”

  “一时半会儿,陛下恐怕也找不到更合适的出卷人选了。”

  当然,还有个原因是,算科是突然加进来的,准备时间不足。

  “邱侍郎告诉我,朝廷对计官的缺口很大。”

  “为了多招一些人,陛下同意降低录用的标准。”

  “我估摸着今年参考的人,只要不是太差都能被选中。”

  陈景恪皱眉道:“这样的人能胜任工作吗?”

  程一民说道:“能来参考的,都是有一定算学基础的,稍加培养就能胜任。”

  “也就这两届会如此,往后就会恢复正常。”

  其实还有一个原因,邱广安没有告诉他。

  那就是,朱元璋这么做也是迫于无奈。

  这几年他大开屠刀,查办的官吏数以万计。

  一个官员贪腐,他手底下的计官十有八九也逃不了干系。

  再加上前几年的空印案,杀的很大一部分也是计官。

  所以,真正懂算学的计官,已经被杀的十不存一。

  加上科举被废有十来年了,缺少正规的补充途径。

  空缺的位置,基本都是普通读书人在担任。

  之前朱元璋没有关注过这一块,还不知道是什么情况。

  最近朱标在搞货币改革,每天和钱粮打交道,终于了解了当前计官体系的真实情况。

  就俩字,混乱。

第79章 扩招的缘由

  

  好多所谓计官,算盘都不会用,三位数加减法都要算半天,账目全靠手下的吏员去写。

  这种情况必然会滋生贪腐。

  更严重的是,基层数据混乱一旦蔓延开来,国家将彻底失去对基层的了解。

  比如最基本的人口数据、土地数量等等,都很难再统计上来。

  朝廷下令统计人口、丈量田亩,那些人就直接将以前的数据略微改动一下上报。

  这种情况已经显露端倪。

  别的行政官员,可以通过大规模征召读书人,或者让地方州县推举人才来缓解。

  计官属于专业人才,有技术门槛的。

  民间懂算学的本就少,还要排除商贾,可用的人就更少了。

  自己培养需要时间,只能通过扩招来缓解这个问题。

  试卷简单一点,评卷的时候标准宽松一点,有一定算学基础都可以招进来。

  国子监算学班,作为大明唯一一个专业培养计官的地方。

  这里的学生纵使再差,简单的记账总还是懂的。

  朱元璋已经决定,将培养两年以上的算学生,全部授官。

  正是基于这个目的,才会让程一民这个算学博士,参与到算科考卷编写中来。

  放在正常情况下,那是万万不可能的。

  这些消息涉及到朝廷机密,邱广安不敢随意透露,所以程一民也不知道。

  陈景恪虽然在宫里,却几乎没有获取消息的渠道,同样不知道这一点。

  所以,他根本就无法理解,朱元璋怎么会让程一民参与编写考卷。

  但纵使再疑惑也无用,以他的身份什么都做不了。

  见他一直不说话,程一民继续说道:“我在想,要不要在本次科举采用新式算学符号,书写方式也改为横写。”

  古代书籍都是从左往右翻页,文字也是竖着写的。

  但理科需要大量计算,竖着写确实不方便,陈景恪就改成了横着写。

  不过从左往右翻页他没改。

  左翻还是右翻并不影响阅读和书写,没必要非模仿前世习惯。

  这一习惯,很快就被程一民等人接受,并在算学班推广。

  新编写的《洪武算经》,采用的就是横写。

  只是他没想到,程一民竟然如此激进,竟然想在算科考试采用新规则。

  他的理由是:“科举是推行新规则最快的地方,只需一次,新的算学符号和书写习惯,就能推广开来。”

  陈景恪心道,还好你只是算学博士,若让你主政绝对是国家的灾难。

  “今年的恩科和明年的正科,还是按照之前的规则来进行的好,否则对别的考生太不公平了。”

  程一民解释道:“你说的事情我也想过,只是除了国子监算学班,参加算科的人非常少。”

  “我让人去查了一下,只有不足百人。”

  陈景恪惊讶的道:“算科考生竟然这么少吗?”

  要知道,明经科可是来了一万多人。

  就这还是很多考生得到消息太晚,来不及参与本次恩科。

  预计明年二月份参与正科的明经考生,将会超过两万人。

  两相对比,差距实在太大了。

  程一民叹道:“算学没落啊,民间学算学的多是商贾,是不允许出仕的。”

  “普通人愿意学算学的本就不多,纵使有人想学,也很难找到先生……”

  “且本次算科是突然增加,时间太紧迫,大多数考生都来不及赶到应天府……”

  陈景恪很是无语,就算如此,算学也太落魄了吧。

首节上一节66/629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