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从小卒到万人之上 第135节

  贾赦从李虎手中接过那封信,一面说道:“我有种感觉,南边要出事你的机会来了。”

  李虎点了点头。

  墙角的自鸣钟响了。

  贾赦站了起来:“时间不早了,咱们过去吧。”

第178章 局势

  永昌四年京城的冬季格外地冷,这才农历十月中旬,刚立冬没几日,寒风呼啸,冻得人直打颤。

  尽管生了两大盆好大的炭火,围坐在炭火边的内阁首辅和几位阁臣还有那些户部的官员们还是觉得寒冷,发自内心的冷。

  自立冬以后,内阁先后收到山东、安徽和江苏的六百里急递,仅一个多月,三省就有好几十座粮仓遭到白莲教徒纵火,其中运河沿线数个中转粮仓被焚毁,损失严重。

  一般情况下,每年都会有两次漕运,分别是早漕和晚漕。

  每年秋粮征收上来后,各省官府就负责组织把漕粮转运至运河沿线的中专粮仓,然后由漕运衙门的漕船转运进京。

  各省的官仓先不说,运河沿线的中转粮仓被烧,供给京城的漕粮就不够了。

  另外,这些大火烧的太蹊跷了,白莲教再神出鬼没,也不可能烧了这么多的粮仓。

  首辅不开口,其他人更不愿意说话了,值房内沉寂得像一潭死水。

  好久,首辅终于张开了嘴,却只是轻叹了一声。

  正在这时,跑步声夹带着“掀开棉帘!掀开棉帘!”的吵嚷声传了进来。

  厚厚的棉布门帘掀开了一角,一阵寒风立刻吹了进来,众人都被吹得一哆嗦,纷纷望去。

  一个红衣大太监在门外出现了,一脸大汗。

  内官是不允许进入内阁值房里的,就连戴权这个内相都不行。

  望着他这副样子知道出了大事,众人都站了起来,盯着他。

  红衣大太监气喘吁吁地:“陛、陛下口谕,几位老大人速去上书房议事.”又对户部尚书赵堂官:“赵尚书一起。”

  首辅第一个快步走了出去。

  赵堂官和内阁几位阁臣慌忙跟了出去

  毓庆宫

  寝宫门外,管事太监赵通蹲在一个木炭小火炉前,扇着扇子,在熬着汤药。

  门内,李虎坐着幔帐外的凳子上,幔帐这时拢了起来。

  太子并没有染风寒,而是又咳血了,他坐在一把躺椅上,扶着太子妃的手在那里不停地咳着。

  李虎微低着头,却在仔细听着太子的咳喘声,似乎更严重了。他无声地叹了口气,自那场风寒之后,太子刚刚将息好些的身子又虚弱了,这半个多月一直歇着养病,却一直不见好转。

  太子妃带着哭腔:“殿下,还是奏请皇上,召集名医来给你看看吧。”

  太子:“药医不死病,就是召集了所有的名医又能怎么样?”说到这里,他挤出笑容,“放心,不安排好你们母子,我是不会死的。”

  “殿下.”太子妃连忙捂着涌到嘴边的哭声,却再也控制不住眼中汩汩留下的泪水。

  太子还在笑着,带着一丝苦涩,一只手轻轻地拍了拍太子妃的手,低声说道:“去吧,我与李将军说几句话。”

  太子妃擦了擦眼泪,转身走了出去。

  李虎抬起了头,望向太子,见他脸儿黄得像蜡,心中有些不安了。

  太子笑了:“看,我这身子骨也不比从前了受了点冷风就这样子.”

  “殿下,还是召集民间神医来看看吧。”说到这里,李虎低下了头,“万一呢.”

  “看,连你自己都没有底气。”太子疲倦地一笑。

  李虎张了张嘴,又不知该说些什么,一时又沉默在那里。

  太子也沉默在那里。

  “殿下,该吃药了。”赵通端着药碗进来,服侍太子喝下了那碗汤药,接着轻声说道:“殿下,太医说了,您需静养,歇了吧。”

  太子轻挥了下手,赵通只好退了出去。

  太子又望向了李虎,李虎知道他有话要说,为了让他省些力气,拎着凳子走了进去,在他身边坐下,静等他说话。

  太子轻声说道:“有件事我也是才听到,那个白鸿志是被老四放走的.”

  李虎大吃了一惊。

  太子:“一开始我也不敢相信.”说着,向门外望了望,然后招了招手。

  李虎把头侧了过去。

  太子压低声音:“这件事是老三发现的,然后透露给了忠顺王,想渔翁得利.忠顺王是没有头脑,却也不是傻子,将老三卖了个好价钱,二十万银子。”

  李虎怔住了,半天没有吭声。

  “老四哪拿得出这些银子,给忠顺王打了张欠条。”

  太子摇了摇头,“孤的这位王叔用心险恶啊!”

  李虎也摇了摇头,这一家子,没一个好鸟!也不知皇帝知道后会是什么反应,忠顺王,真是个好封号啊!

  “还有江南甄家的事。听母后说,老太妃亲自求情了,皇上只能准了甄应嘉的辞官,圣旨这几日就会颁布.”

  “江宁、苏州两大织造局的亏空怎么办?”

  “.甄家在江南的产业全部抵给内务府,有多少算多少。”

  李虎点了点头,甄应嘉算是有魄力的,壮士断腕,不过也比被抄家的好!

  太子往后躺去,李虎连忙扶着他把他安放在躺椅的靠背上。

  太子接着说道:“皇上决定裁撤体仁院,设置金陵镇守府,选派内官坐镇。”

  李虎目光一闪,这就是前明的镇守太监。

  正在这时,赵通匆匆走了进来,手中捧着一份公文。

  赵通轻声说道:“殿下,上书房送来的抄件。淮安八百里急递,常盈仓被烧了!”

  太子脸色立变:“快,扶我起来。”

  李虎连忙扶起他。

  太子接过那份抄件展看,他的脸色随着眼光在抄件上移动越来越难看了。

  李虎有些震惊了,定定地望着太子,望着他手中的抄件。

  太子猛地一拍躺椅扶手:“丧心病狂!”接着又大声咳了起来。

  赵通一惊,慌忙在椅子侧跪下一条腿轻轻地抚着他的前胸,一边问道:“殿下,是不是召太医来?”

  太子闭上了眼,微摇了摇头,在那里自己竭力调匀呼吸。

  李虎也替他轻轻地捶背。

  太子慢慢睁开了眼睛,将那份抄件递给李虎:“看看吧。”

  李虎连忙飞快地一路扫看下去,也是大吃一惊。

  大运河南北贯通,淮安属于漕粮中转中心位置,常盈仓是特大型漕粮中转仓,最多可容纳一百五十万石漕粮,被称为“天下粮仓”,可就是这么重要的粮仓竟也被白莲教徒给烧了,十余万石存粮以及金陵府的六万四千石漕粮、扬州府四万三千石、镇江府五万一千石、苏州府十五万石和淮安府的五万一千石漕粮都被烧的干干净净!

  淮安漕运衙门不是小地方的县衙,有着两万余漕兵,还说什么冷风极盛大,北风的吹拂完全没停休,骗鬼呢!

  李虎将那份抄件一合,搞不好这场大火就是他们自己放的,年底了,该销账了!

  太子说话了:“上书房那边什么情况?”

  赵通:“说是要派重臣到淮安去把事情核查清楚,奏明朝廷。”

  顿了顿,“殿下,您不能再说话了,回榻上吧。”说着,又把目光望向李虎。

  李虎会意:“殿下,您歇息吧。”

  太子叹了口气:“行吧。没事的时候,过来陪我说说话。”

  李虎:“是。”答着行了一礼,退了出去。

第179章 怀上了?

  此时林黛玉这边热闹非常。

  李虎不在,工程上的事就全落到了林黛玉身上,或李三亲自来回明,或规划调度的工部官员写略节。

  又有王嬷嬷来回,内务府的木材石料到了。

  林黛玉才命人去园子里请李三前去交接,当下又有人回,工程上等着糊东西的纱绫,请林黛玉取钥匙去开库房拣纱绫;又有一个管事媳妇来领牌,去账房支取银子采买物品。

  过了好一阵子才安静下来。

  管事媳妇交了对牌,林黛玉才走回暖阁炕上坐下。

  紫鹃拧好了一条热面巾,递了过去。

  林黛玉接过面巾擦了把脸,一边说道:“有点饿了。有什么,拿来给我吃点。”

  紫鹃:“准备着呢。”对外面喊道:“雪雁。”

  雪雁应了一声,接着招呼几名小丫头拎着食盒进来了。

  一小碟冬笋蕨菜,一碗八宝兔丁,一碟腌的胭脂鹅脯,还有一碟四个奶油松瓤卷酥,并一大碗热腾腾的红稻米粥放在林黛玉面前的炕几上。

  雪雁将一双筷子递给林黛玉。

  林黛玉夹起一个卷酥咬了一小口,又夹了一块鹅脯尝了尝,这才拿起勺舀了半勺粥送进嘴里。

  正吃着,晴雯兴冲冲走了进来,笑着说道:“姑娘,那个妮儿来了。”

  林黛玉一时没反应过来:“没头没尾的,哪个妮儿来了?”说着又夹了一点子八宝兔丁尝了尝。

  晴雯:“就是二爷说的那个妮儿啊。”

  林黛玉想起了,是倪二的女儿,倪妮。

  晴雯似乎才发现林黛玉正在吃饭,支吾着说道:“姑娘吃饭,我带她去厢房坐等着。”

  林黛玉:“不用,请进来吧。”

  晴雯:“是。”答着退了出去。

  林黛玉抓紧吃了半碗粥,又吃了一个卷酥,这才放下筷子。

  紫鹃已经拧好了一条热面巾,递了过去。

  林黛玉擦了擦嘴,对雪雁说道:“你吃吧。”

  雪雁乐呵呵地应了一声,忙招呼小丫环们将饭菜撤下去。

  又过了一会儿,晴雯才领着一个十四五岁的丫头进来了。

  林黛玉仔细打量那丫头,穿着几件半新不旧的衣裳,倒是一头黑的头发,容长脸面,细巧身材,却十分俏丽干净。

  看着如仙女一般的林黛玉,妮儿怔在那里,心想这天底下竟有如此美貌的女子。

首节上一节135/431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