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就是万历帝 第173节

  闻到味了就上疏弹劾,这是御史的天职。

  至于查清案件真相,那不是本御史的职权范围。

  本御史只管弹劾,只管刷名声。

  今天早朝,就是我杨四知打响第一炮,扬名立万,飞黄腾达的第一步。

  听到大汉将军在金水桥啪啪地抽响净街鞭,杨四知心里一振,属于我的时刻即将到来。

  走出朝房,杨四知迎接着众人雪花一般飞来的赞许和恭维。

  “五良兄,好样的!”

  “五良兄,吾等楷模!”

  “五良兄,此疏一上,你是大明良心,海刚峰第二。”

  听着这些连绵不绝的夸赞,杨四知飘飘欲仙。

  在写完这封上疏后,他按照御史清流们的传统,遍邀亲朋好友到家里来,向他们虚心“请教”。

  兄弟们,我写了份上疏,弹劾外戚的,你们各个学富五车、才高八斗,帮我看看,有什么字词不当,哪些需要修改的,还请多多指正!

  亲朋好友们传阅一看,我靠!

  弹劾外戚,还是皇后的二哥,太子殿下的嫡亲二国舅,你牛笔!

  我们好崇拜啊!

  请教聚会一散,第二天京城士林清流们都知道杨四知的大名。

  不这样,哪位御史愿意冒着被廷杖、被贬斥的风险上疏弹劾!

  不就是为了刷名声吗!

  名声刷好了,青云直上!

  这叫做搏一搏,御史变学士!

  没法子,师门靠不住,还得靠自己!

  杨四知的座师陈以勤勤勉任事,不结党不揽权,师生之情淡如水。

  陈以勤出自四川。

  他所属的蜀党在朝中势力,不要说跟太子党、浙党、晋党、楚党比,就连随着严嵩倒台而败落的江西党都不如。

  跟它比一比的只有陕党和粤党。

  陈以勤名声大好,可是他下面的门生们就难受了,只想方设法,自谋出路。

  大家熙熙攘攘地往金水桥走去,开始有些大佬跟杨四知打招呼。

  当然了这些大佬是杨四知心目中的大佬。

  徐阶、高拱之流,在杨四知心目中是巨佬。

  丁士美拱着手对杨四知说道:“五良兄为天理公道挺身而出,吾等敬佩不已!”

  杨四知目光一闪,心绪激动,状元公都在敬佩我。

  随即一想,状元公又如何?

  蹉跎了十来年的状元公,就是个屁!

  这次早朝上疏,我把名声一刷,说不得就窜到他前面去了。

  杨四知矜持地拱拱手作为回礼。

  沈鲤、许国等嘉靖四十四年的进士们从旁边走过,目光复杂地看着杨四知。

  出名要趁早!

  自己还没怎么出名,这些晚辈们就开始虎视眈眈从后面逼近,再不努力,这些晚辈就要窜到自己前头去了!

  张、赵锦等徐门四杰从他身边走过,赵锦拱拱手:“佩服,佩服!”

  杨四知的头仰得更高了。

  申时行、王锡爵、余有丁,壬戌科三甲联袂走过来,对着同科的杨四知拱拱手,却没有出声。

  嗯,前三甲有什么了不起的,我一定要超越你们!

  都察院左副御史吴昌走过来,这位是杨四知的顶头上司。

  他连忙拱手作揖,恭声说道。

  “下官见过吴副宪。”

  吴昌笑眯眯地看着杨四知,“你的奏章抄件,本官看过了。好,写得好,弹劾得妙。好好做,大有前途啊。”

  杨四知的弹劾奏章,一般情况是递交到都察院,按照正常流程往上呈报。但是这样那能体现出杨四知的铁骨铮铮?!

  所以他下定决心,今早朝会上,利用这一机会当面呈君。

  这样才能一弹天下知!

  把名声刷到极致!

  刚才大家也都知道杨四知的如意小算盘,所以才会有这样的言辞。

  听了顶头上司吴昌的话,意思是回去后马上要重用提拔自己,杨四知的心,马上变得无比滚烫!

  两声钟响,杨四知跟着同僚们在各自的位置上站好,肃然持礼,不敢乱动。

  负责纠察的御史双眼乱瞄,心里有个小本本,随时把咳嗽、吐痰、拥挤或仪态不整的官员记录下来。

  钟鼓司的乐队在台阶左右就位,全副铠甲的大汉将军在殿陛门间站列,

  御道左右及文武官员身后,也站满了整齐的锦衣卫校尉,握刀站立。

  一切准备齐整,就等着隆庆帝这位东风。

  杨四知无比期待着等待隆庆帝的步辇到来,他抬起头,发现太子殿下不知什么时候已经站在丹墀御座下的围阶上。

  皇上马上就要来了。

  可是左等右等,乐队总是不奏乐曲。

  不奏乐曲,意味着皇上还没到。

  皇上啊,你在哪里?

  你赤忱忠胆的臣子杨四知,翘首期待着你的到来!

240.第240章 这就是太子的心思啊

  240.

  杨四知翘首期盼,可惜他站得位置在中间,前后左右被层层官员包裹着,挡住了视线,什么都看不清楚。

  又不敢探头探脑,只能在焦急中等待。

  等了半刻钟,不安的情绪在百官中传播,许多人左右转头,互相交流着眼神。

  出事了!

  肯定出事了!

  出什么事了?

  我怎么知道!

  大家等着吧,肯定会水落石出!

  杨四知心急如焚,就像知道自己会中试,可是左等右等,等不来皇榜张贴出来。

  突然,嗡嗡声从前面传来,就像风吹动的麦田一样,从那边向这边蔓延开,就连纠察朝会纪律的当值御史们,都交头接耳,加入到轻声议论中。

  “肃静!”有唱赞的内侍大吼一声。

  这些练的是童子功,声音洪亮,整个御门空地都能传遍,能清晰地传到每一位朝官的耳朵里。

  嗡嗡声骤然消失,内侍继续说道:“宣皇帝诏书!众臣跪!”

  哗啦一声,数百名官员全部在原地跪倒在地。

  “今儿朕乏了,身体不适,早朝暂免。群臣行礼便是,其余军国事,由太子代朕处置。钦此!”

  内侍宣读完后,大家都知道怎么做了。

  大汉将军挥动长鞭,鞭响后,鸿胪寺官员开“唱”入班。

  随着唱声,居武官班前面一点位置的公侯伯、驸马外戚“勋戚班”,左右文武两班,齐头并进步入御道,文官北向西上,武官北向东上,对着空荡荡的御座行一拜三叩之礼。

  礼毕后,鸿胪寺官员大喊一声:“礼毕,退朝!”

  这就退朝了!

  我在早朝上的当众呈君上疏,没了?

  杨四知浑浑噩噩,如同一具行尸走肉,跟着人流向午门外走去。

  此时再没有人恭维他,也没有人跟他打招呼。

  跟在人流里的他,就像鱼海里一条毫不起眼的杂鱼。

  内阁就在午门附近,四位阁老,徐阶、李春芳、陈以勤、张居正很快就回到内阁里,在一团和气堂里开会。

  陈以勤已经知道杨四知今天早朝要做什么,也知道有人在后面等着,准备从杨四知这条杂鱼身上,去皮见骨,剑指自己。

  自己可是杨四知的会试座师。

  陈以勤脸色阴沉,坐在座椅上不言语。

  徐阶、李春芳、张居正也都知道原委,看到他这样子,也不好去劝说,而是转移话题。

  “今儿皇上怎么连朔望早朝都耽误了,这是前所未有的事情。”李春芳忍不住问道。

  徐阶、张居正,还有陈以勤转头看着他,大家的眼神都很清楚。

  这是预料的事情,隆庆帝即位以来的作风,早晚是要罢朔望早朝的。

  只是大家没有想到,他一直坚持到隆庆二年二月份的第二个朔望早朝,有些出乎大家意料。

  “应该是临时起意的。”徐阶捋着胡须说道。

  张居正点点头:“应该是的。如果皇上有意,早早就下旨罢今天的早朝,应该是今早的事情,皇上身体确实乏了。”

  隆庆帝虽然怠政,不理朝事当甩手掌柜,但为人还算厚道。

  真要是不想上早朝,肯定昨天就下旨叫免了今天的早朝,省得百官朝臣,还有勋贵外戚们从午夜就开始折腾。

  “皇上龙体会不会有恙?”陈以勤对隆庆帝非常上心,有点担忧地问道。

  徐阶捋着胡须,淡淡地答道:“早朝时,太子有在。殿下在,大明的天塌不下来,皇上无恙!”

  众人纷纷点头,然后愕然地发现,不知不觉中,满朝文武已经把太子当主心骨。

  太子在,大明的天就塌不下来。

  皇上在或不在,好像都无所谓!

首节上一节173/322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