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个把王位让给儿子的赵武灵王,已经被活活给饿死了
或许你会说
扶苏仁义,断不会做出弑父之事
然而
很多时候
人在其位,身不由己
皇权是极其具有排他性的
再者
嬴政的权力欲望非常强
让他在生前搞禅让
这明显是触及到了底线的事情
随即
“哼!”
屠雎重重的哼了一声:“这四个老家伙,真是贼心不死啊!”
屠雎对于嬴政的忠诚,肯定是毋庸置疑的
陡然间让他立马转投二世扶苏
屠雎的内心深处也是有点抵触的
这是正常现象
一朝天子一朝臣
扶苏如果后续真的上位了,屠雎的三公国尉之职,大概率也是要让贤的
许尚缓声道:“从表面上来看,效仿禹舜,禅让得贤,似乎是可行的……但究其本质,我大秦的皇位继承制度,显然不能用禅让制起头”
常言道
已行之事,后必再行
已有之事,后必再有
李世民在玄武门兵变,倒逼李渊让位以后,遂导致李唐一朝,谋逆逼宫,屡禁不止
李承乾,武则天,李显……
甚至某个所谓的太平公主,都想效仿太宗之举
影响着实恶劣
同样的
如果嬴政用禅让的方式,把皇位传给了扶苏,又会造成怎样的后果呢!
我们只需纵观青史上下的一系列禅让事例即可
不论上古
从秦汉开始
第一:赵武灵王赵雍,禅让传位给了自己的儿子,自称主父,俗称内禅,整个过程较为和平,结果是赵雍饿死
第二:西汉皇太子刘婴,禅让给摄政权臣王莽,过程并不和平,王莽相当于逼宫夺权
新朝建立,
后续王莽革新失败被杀,刘婴也死于乱兵之中
第三:汉献帝禅让给魏文帝曹丕,三辞三让,给汉献帝屈辱的一言难尽,属于篡位夺权
第四:魏元帝曹奂,禅让传位给晋武帝司马炎,等同于前朝之景,完美复刻,依旧是篡位夺权
第五……
第二十二:,隋恭帝杨侑,禅让传位给唐高祖李渊,篡位夺权,后续恭帝被杀
第二十三:隋恭帝杨侗,禅让传位给王世充,后续惨遭勒死
第二十四:唐太宗李世民提剑面君,要掌握天下兵马……
第二十五:唐睿宗李旦,禅让传位给武则天……
第二十六……
第三十八:宋朝斧声烛影,赵光义取代赵匡胤……
第四十七:大明燕王朱棣发起靖难,打进了应天府
第六十:满清乾隆皇帝禅让给嘉庆,结果却只是让名,不让权……
综上
历朝历代,几乎毫无例外
要么是搞了禅让,没有好下场
要么就是兵变夺权,走个禅让的流程
亦或者选择让名不让权……
另外
还少了个宋徽宗禅让给宋钦宗
都说宋徽宗是因为害怕金军,才把皇位临时传给了自己的儿子顶缸
实际上
只要我们去仔细了解宋徽宗的生平,就会发现宋徽宗前期变法图强,其实干的还是不错的
这样的一个人……
怎么就莫名其妙的禅让了
这里面百分百的存在猫腻
有个说法是宋朝内部的文官投降派,强行拥立宋钦宗,倒逼宋徽宗下台,然后等到金军打过来以后
文官投降派直接把两个皇帝全部打包送给了金军
证据就是当时的名臣李纲,明明打赢了金军……结果却被调走了……
随后宋朝守军便换成了六丁六甲,大开城门,任由金军长驱直入
这完全就是把宋徽宗当成了纯傻逼,与宋徽宗前期搞变革的形象手段不符,那就只剩下一个解释,宋徽宗惨遭禅让夺权了
综上
禅让制,看似对现今的大秦,有着些许的贤明加持
但!
后患遗祸,尽皆无穷
大秦的皇权继承,必须得找个更加维稳兼顾的制度
……
回到此刻
许尚很快明确了自己的态度,那就是禅让制绝不能搞,哪怕是让名不让权
也不行
因为按照许尚的设想
始皇理应罪在当代,功在千秋,很多激进的政策,必须得由始皇出面牵头负责
等到国家大体平稳以后
始皇薨了
二世继位
正好可以大赦天下,休养生息,快速的收揽天下民心,做个守成之君
所以
假设始皇让名不让权的话,就相当于罪在当代的那个【罪】,还得让二世也来承担,显然这对国统传承是不利的
诸多因素的分析过后
我们便可以得出一个非常明显的结论
许尚弹了弹手指:“原本我并不想致商山四皓于死地,毕竟杀了他们对秦廷只有坏处,没有好处可现在看来,这个夏黄公属实有些处心积虑……自寻死路……”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得不说
夏黄公还是有点道行的
打着让大秦承袭仁义之名,怂恿始皇在大秦开个禅让传位的头……
如果没有许尚堪破一切的眼光
恐怕庙堂之上,还真会因为此事分做两派,互相争辩一番
现在嘛!
自然就没有什么好争的了
许尚直接把这件事给定性了
不可行就是不可行
“夫子所言极是”
嬴政点头:“既然商山四皓找死,我秦廷自当成全之!”
嬴政的杀意显现
屠雎接话:“明日我便上报皇帝陛下,监斩了那四个老朽”
尉缭子咧嘴一笑:“甚可”
荀子:“……”
荀子没有在这件事上发表任何意见,因为许尚已经说的很明白了
不过
荀子最后却表示想要去送商山四皓最后一程
许尚和尉缭子连忙出言陪同……
两人的王道文脉谋划,可都是以荀子为核心
他俩绝不希望荀子受到商山四皓的任何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