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心”
许尚漠然:“今日的老夫之言,必然是传不到外头去了”
夏黄公:“……”
随即
里先生和绮里季见状不妙,纷纷喊了两声荀子
荀子轻叹的道:“对于上古禅让制度,我也更加认同小徒韩非之言”
韩非是荀子最得意的弟子
两师徒虽然现在却一儒一法
却终究是同出一脉
即:坚持人性本恶论
旁侧
嬴政思维飘忽,因为他联想到了收服韩非的可能性
那就是只要荀子入秦为佐,成为陵邑稷下祭酒,韩非大概率会选择追随荀子左右
得其师
收其徒
果然这才叫真正的意外之喜啊!
想到这里
嬴政的嘴角不由得上扬起来
尉缭子沉声道:“夏黄公,韩非虽说辈分不高,可其腹中之才华,你等是不能通过一言贬之的”
尉缭子很不喜欢,所谓的大儒名仕,动则说什么某某小辈算是个什么东西
常言道
学无先后
达者为师!
儒家的陋习之一,首要当属论资排辈过于严重
动则便扯什么复古尊老!
尉缭子偏就不喜欢这样,他更加推崇许尚的激进态度,标新立异……美哉我大秦少年,与国无疆……
许尚接过话茬:“夏黄公,商山四皓中,以你的境界造诣最高!你当真觉得……我大秦应该用禅让制度,作为皇权传承的开端?你当真没有祸秦之心吗?”
许尚说完,直接逼视向了夏黄公的双眼
随即
“……”
夏黄公本能的避开了许尚的灼灼目光
就这一眼
很多话就没必要再继续说了
里先生、绮里季和东园公也没想到,夏黄公面对许尚的审视,竟然下意识会是这么个反应
毫无疑问
此番夏黄公属于擅自行事
其宁死也不愿为大秦献一良策
却也连累了三个至交好友,需得余生不见天日了
“我们言尽于此,剩下的时间……就让荀卿跟你们再聊聊吧”
许尚知晓,荀况身为稷下祭酒,八派之一,交友广泛
商山四皓与子张正关系甚佳,与荀况其实也是颇有交情的
奈何
世间事
总得向前看
商山四皓固步自封,注定与大秦背道而驰
后续许尚便带着嬴政和尉缭子出来了
没过多久
荀子也从囚狱中走出,他望着天上明月,一言未发
许尚上前拍了拍荀子的肩膀:“往事越千年,天上明月今又在,人间……依旧还是那个人间生离死别什么的,到了我们这个年龄,也该看开一些了”
许尚完全可以理解荀子的心情
当一个人上了年纪之后
会本能的想着要落叶归根
因为家乡有熟悉的土地,熟悉的味道,熟悉的花草,熟悉的故人……
而当曾经的少时至交,青年好友,一一离世以后
那种落寞孤寂的心情
不足外人道也
但许尚依旧不后悔在稷下学宫的所作所为
这道统文脉……儒系正宗……
必须得由大秦亲手执掌
如果让儒法两派持续性的走向撕裂
许尚认为即便扶苏上台,恐怕也很难当个合格的守成之君
因为国统基础不稳
稍微出点什么事儿
就会地动山摇
现在肯定就不一样了
许尚已经为秦二世扫平了一切阻碍
儒法不再势如水火
扶苏只要不出大错,未来便是一片坦途
……
三日后
东巡队伍继续行进,前往了琅琊郡,始皇要开海巡视,澄清玉宇
左相李斯被留在了临淄城中
其需要督办四件大事
第一:执行徭役代分土地政策,必须得包产到户,不允许出现遗漏兼并的情况
第二:在齐地五郡分别篆刻三字经、百家姓和千字文的石碑,包括推栏上面的内容管控,也得包含些许的三字经片段等等
第三:在临淄开办钱庄,推广利息等概念,号召百姓存钱
第四:准备搬迁稷下学宫事宜
李斯毕竟是荀子的弟子
虽为法家,却是儒家出身
又在稷下修习多年
遂,由李斯暂且坐镇临淄,绝对是稳上加稳的事情
尔后
在始皇的东巡銮驾抵达琅琊郡之时
九卿少府负责的琅琊台,还有开海石碑诸事,也都建造完毕了
就等始皇上去宣示天下,昭告于四海
其实这就跟泰山封禅的流程差不多
区别在于……
于泰山之上,沟通的是天上神明
于琅琊之畔,联系的是四海诸神
总而言之
天上天下,四海之内
皆为秦土,昭为功绩!
谓之千古一帝也
其实话又说回来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嬴政确实还挺喜欢搞这一套的
原本按照许尚的想法,多余的祭神之礼,咱们能省则省,毕竟皇帝每去一个地方祭祀诸神,那可真是废老鼻子钱了!
没错
大秦的国库,即便现在还算充盈
可别的不说
只谈修缮黄河一项,就很难搞,必将花费甚巨
更别提还有骊山皇陵、九州直道、万里长城了
而许尚节省的国家经费有……
他让小赵劝谏始皇,把六巡天下变成一次性巡完
其次便是北伐的三十万大军,变成六万精骑打闪电战
最后则是东渡寻找仙山,建造蜃楼,囤积奇玩玉石,以献仙人等等,就都一概免之了
还有北伐之后的进攻南疆,发兵五十万,还得修灵渠什么的……这个也得压下去……
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