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雎可一点儿都不敢小瞧蒙毅
军武蒙氏一族
初代蒙骜战功彪炳
二代蒙武中规中矩
三代蒙恬、蒙毅……两兄弟一文一武,且都跟着嬴政共同长大,眼见学识绝非寻常人能够相提并论的
也就在夫子面前
蒙毅才会跟个小透明一样
这时
许尚沉声转入正题的道:“献公迁都,若让老夫评断,绝对可称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的豪迈!”
“但单有东伐三晋、收复河西故地的名义肯定是不够的”
“献公迫使旧氏族派系妥协之时,一定点明了收复河西故地之后,旧氏族派系会占多少利益!”
……
想要办成一件事!
名义旗帜少不了!
因为需要名正言顺,方能事成!
同时还得有切实的利益分配!
你想让人家在不急眼的情况下,抛家舍业,放弃自己的根基地盘
那就必须允诺做大蛋糕以后
人家也能吃上一口!
不然只有坏处,没有半点好处……宫廷政变,以下克上的事情分分钟发生给你看!
献公继位前飘零半生,原因是什么,说白了就是利益分配不均导致的结果
“夫子英明”
蒙毅老老实实的拱手一礼,一副谨遵夫子教诲的模样
实际上
许尚已经看的透透的了
这个从文小友很会藏拙,明明也推断出了完整答案,却选择只说一半
另一半则由许尚补充……
“从文小友,既有才识学问,又懂人情世故,未来的前途无量啊!”
许尚咧嘴一笑
随后
他举杯专门跟蒙毅碰了一下
惹得蒙毅又是一阵紧张起立,各种躬身回礼,方才把杯中酒同饮而下
对面
徐福见蒙毅的种种反应,他觉得后者有些谨小慎微
但嬴政却非常喜欢蒙毅
原因是什么?
自然是蒙毅无论跟嬴政再怎么相熟,也依旧会坚守君臣之间的微妙分寸!
接下来
许尚深吸一口气,终于道:“通过分析献公的迁都决策我们可以得出,名义大旗和利益分配,我们两手都要抓,且两手都要硬!”
“老夫凭此提出一项专门针对六国余贵和中原遗老遗少的迁徙政策:【陵邑制度】!”
“陵邑,顾名思义,便是指围绕在皇陵周围的城邑!”
“以骊山皇陵为中心,可建造五座陵寝城邑,专门用来安置六国余贵和中原遗老遗少”
“而朝廷给出的迁徙名义,理当是为始皇守陵……”
……
第35章 升级版陵邑制度!
没错!
许尚采用了青史中着名的陵邑制度!
这绝对是解决六国余贵的最佳办法!
同时
许尚也不能完全借鉴之
他会给出专属于自己的……更加完善的策略方针
这时
忘尘子提出疑惑道:“老许,为始皇守陵的名义,对于六国余贵和中原遗老遗少而言,是否显得……并没有那么正当?”
是啊!
相比于献公的东伐三晋,收复河西失地……再顺势搬出迁都事宜……
而许尚提出为始皇守陵的名义,再让六国余贵和中原遗老遗少迁入关中
显然守陵名义的正当性,严重不足!
尤其对于六国余贵和中原遗老遗少而言
为始皇守陵,干我们什么事啊?
凭啥让我们背井离乡,抛家舍业?
“老山羊,守陵名义不够我自然知晓,这个事儿想解决并不难”
许尚勾起嘴角道:“我们可以用造势之法,把守陵名义的正当性强行抬上去就行了!”
“呃,怎么个抬法?”
忘尘子表示,这叫不难?
这特么太难了好吧!
徐福和许负面面相觑,显然他们跟忘尘子是同样的想法
名义旗帜的正当性
好像根本无从抬起啊!
包括嬴政、蒙毅和国尉屠雎也在心中默默摇头……
“你们的思维还是有些太过死板,说明对儒家的那一套,你们还是不够熟悉”
许尚笑笑道:“为始皇守陵的名义旗帜,或许乍一看有些份量不够”
“但我们可以请谏皇帝,在东巡封禅的途中,上会稽,祭大禹,望于南海,进而立石颂秦德!”
“再通过会稽刻石,引出夏朝少康封庶子无馀(六世祖)于越为王,以奉禹祀,其成为了大禹的第一代守陵人!”
“无余后裔,建祠定居,世代守陵,延续至今”
“此等为大禹世代守陵的忠贞之举,当立碑传颂,大加赞赏!”
“最后,便可顺势提出为始皇守陵的陵邑制度,效法上古之忠贞,延续尧舜禹汤之传承,奠定华夏万世之基……云云!”
“再往下我们就可以拿出迁徙关中陵邑的切实利益赏赐了!”
……
儒家动不动就喜欢扯尧舜
那我们也可以扯的嘛!
中原不是喜欢讲礼仪、宗法、祭祀、传承嘛?
我们就用魔法打败魔法!
名义上搬出效法上古之忠贞,传承尧舜禹汤之遗志!
试问!
谁能反驳?
谁敢反驳!
许尚既然拿出了陵邑制度,他就一定会在施行的前期,把名义旗帜铺垫到无懈可击!
任谁都别想挑出半点错处!
“好好好!”
忘尘子无比感叹的道:“服了服了服了……我彻底服了没想到让中原余贵为秦皇守陵,都能被你老许分析的大义凛然,这个事儿依我看……已经成了!”
忘尘子单方面宣布,陵邑制度绝对能够落实贯彻下去
毕竟大秦除了名义旗帜!
还有无比锋锐的武器!
跟你好好说话你不听!
那就只能叫你满城尽插大秦长戈!
“夫子,原本我觉得儒家的博士府的 设立,毫无意义,没有半点作用!”
国尉屠雎深吸一口气的道:“现在再看,确实是晚辈浅薄了”
国尉屠雎老老实实的低下了高傲的头颅
如果许尚不提前拿献公迁都做为举例
屠雎估计会觉得陵邑制度太过繁琐和麻烦
因为他会习惯于用武力解决一切问题,直接用大秦锐士的铁蹄,强行驱赶中原余贵入关中,或者勒令流放开荒,不是更简单省事?
可实际上……
驱赶一千人简单!
驱赶一万人也不难!
但驱赶中原百万人……谁上谁头皮发麻……
而献公迁都的案例也已经非常明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