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官在分配功劳之时,往往拥有相当高的自我权限
这么一来
就等同于阶层晋升的途径,对中原人彻底封闭……
或许有人会说
山东六国战败了,中原人理当承受败者的待遇
大秦获胜,关中文武勋贵理应赢家通吃
但……
许尚还是那句话,若想维持长久的一统,以及华夏的千秋国祚
阶层流通必须贯穿九州
不然
唐朝的安史之乱,便是血淋淋的教训
你关陇集团把控科举取士是吧?
那我河北士族干脆连科举都不参加了,直接扶持拥立安禄山……
提刀上洛!
南下擒龙!
综上
许尚之所以把自己的陵邑制度誉为升级版
原因就是他希望从政治层面……
把关中和中原两大区域,紧密连接起来,进而让阶层也能流通起来!
当然
许尚肯定也不能太过于偏向中原,冷落关中
总之两边都得兼顾
最好能够磨合出一个较为明确的政治平衡点
“第一步,朝廷围绕骊山陵墓建好五座陵邑……以城为名,六国余贵和中原遗老遗少中,凡是自愿迁徙的,便给予其陵邑士族之身份”
许尚认真的道:“而陵邑子弟可以通过朝廷的考核,下放到中原各地为官为吏,正好能够弥补大秦当前地方官吏严重缺额的现状”
许尚拿出了实实在在的好处
身份:陵邑士族
好处:入仕资格
毋庸置疑!
这绝对是实打实的利好政策!
但……
“夫子!”
国尉屠雎闻言立即道:“请恕晚辈直言,在我大秦若想要拥有士族身份,就必须得获取五级以上的大夫爵!否则,便是动摇了军功爵位制度之根基,又置众多军武功臣于何地?”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二十级军功爵位制度
一至四级,谓之民爵
也就是说,平民黔首最高只能达到四级:【不更】的民爵之顶
再往上,商君规定朝廷会把功劳换算成钱财进行赏赐
五至九级,谓之大夫爵
关中士族可以通过军功,晋升到九级:【五大夫】封顶!
十至十八级,谓之卿爵
这一层次往往都是大秦的中坚将领了
而外臣最高担任的爵位往往是十六级:大上造
至于十七级的驷车庶长,十八级的大庶长,惯例都是嬴姓王族的名誉爵位
最后,十九级的关内侯和二十级的彻侯,便是商君制定的军武顶端!
注意!
军爵并非只升不降
大秦前线吃了败仗,就意味着一大批的人会被降爵
可想而知,通过军功不断往上爬,难如上青天
杀神白起属于横空出世!
武成侯王翦则是时势造英雄!
“纵横家小友,老夫就知道你会这么说”
许尚笑笑道:“首先我们必须明确当前的现状,大秦现今的土地东至海暨,西至临洮、羌中,南至北向户,北据长城至辽东”
“全国共有三十六个郡,千余座县城,乡亭里暂且不算!单论郡县,共需官吏人数在十二万左右……这还不包括每个郡的当地驻军”
“而我大秦拥有战功爵位的关中子弟最多不会超过二十万,至于五级以上的士大夫爵位……五万人,满打满算,不能再多了!”
“即:民爵的关中子弟基本上都不识字,也不会算数,他们无法出任郡县中负责治理的官差任职,唯有士大夫爵位才有资格和能力”
“问题在于,这五万人你再怎么拆东墙补西墙,也还是有着七万人的缺额!”
“纵横家小友,如果你不赞同陵邑子弟入仕,那就请你拿出补缺七万秦吏,增强大秦对于地方行政掌控的具体政策!”
……
大秦的关中精锐共计六十万!
二十万人拥有民爵以上的军功,这已经很多了
另外
大秦的军队并非职业军人
普通老秦人拼命获取军功为了啥?
不还是为了土地,为了吃饭嘛!
没有战争
军队里的壮丁是需要回家务农的,只不过每年需要抽出额外的时间,服兵役和徭役
因此
大秦各个郡县的官吏缺额,绝对属于非常严峻的态势
“……”
国尉屠雎张了张嘴,欲言又止
挑毛病!
谁都会!
可如果要实实在在的解决问题
单靠嘴巴一张是远远不够的
最终
国尉屠雎深吸一口气,道:“您说的地方郡县官吏严重缺额,的确都是实情但突破军功爵位制度,强行赐予中原人入仕为官的机会,关中势必民意沸腾!这……亦是实情,还望夫子能够顾全我关中子弟的沙场战功,不能寒了关中民心!”
国尉屠雎的语气非常坚定
很多事情就是这样……
我们知晓时移世易,到了必须做出改变的时候了
却依旧要考虑现实情况
许尚给陵邑子弟入仕的机会
关中军武阶层就会想……六国余孽的苟东西,一败涂地还敢来摘桃子,老子打爆他们的头!
咋办?
难办!
忘尘子露出了苦瓜脸
这种时候,黄老学派的无为顺势,根本派不上用场!
蒙毅也默默摇头……
想找到关中和中原之间的政治平衡点,以及阶层流通的突破口,真的太难办了
“哎!”
嬴政也不由得叹了口气
身为皇帝,他同样感到无比头疼
大秦起于关中,轻易绝不能寒了老秦人的心
那就只能继续委屈和压榨中原万民……可这样也不是长久之计啊!
压的越狠,压的越久!
反弹起来就越厉害!
嬴政也非常明白……阶级流通的重要性
因为军功爵位制度,本身就是给了关中底层民众一个奋发向上的晋升途径!
所以大秦才能不断变强,直至战力无双!
同理
若想从政治层面把中原和关中连接起来,就必须给陵邑子弟入仕的机会
进而形成太平时期的九州阶级流通之势,方能达成延长大秦国祚上限的目的!
……
第37章 【全民一统共识!】
万事开头难!
嬴政在历史上能被称作千古一帝,华夏始皇,就是因为他奠定了从零到一的一统制度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