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院通历史:开局劝扶苏造反 第124节

  春秋战国时期,正是因为百家争鸣,各国才能够不断地进行改革和创新,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如果秦朝实行焚书政策,将会扼杀这种创新的精神,对国家的长远发展极为不利。

  秦朝刚刚统一六国,民心尚未完全归附,焚书这种极端的政策会引起民众的不满和恐惧,使他们对秦朝的统治产生抵触情绪。

  统治者,合该以民为本!

  就该尊重民众的意愿和文化传统,通过教育和引导来使民众认同国家的政策,而不是采取强制的手段来压制民众的思想。

  如果秦朝不顾民众的感受,强行推行焚书政策,将会失去民心,导致民间的不稳定。

  虽然这个时代,还没有‘阶层’这个概念。

  但其实,焚书就是会加剧不同阶层之间的矛盾,使知识分子和普通民众与统治者之间产生对立。

  他们儒家弟子是在民间有一定的影响力的,他们可以代表民众的利益,若是焚书,必然会破坏秦朝黔首的团结,使秦朝陷入内部的纷争和动荡。只有保持思想的开放和文化的包容,才能使不同阶层的人团结在一起,共同为国家的发展努力。

  同时焚书政策也未必有‘有效性’,目前秦朝面临的问题不仅仅是思想文化方面的差异,更重要的是政治制度的完善、经济的发展和民生的改善,焚书只是一种表面的手段,无法从根本上解决秦朝的问题。

  如果秦朝不注重解决实际问题,而是一味地追求思想的统一,只会适得其反,使问题更加严重。

  在者说了,焚书可能会导致一些人对秦朝的统治产生反抗心理,他们可能会暗中保存书籍,或者以其他方式传播思想,这样反而会使秦朝的统治更加困难。

  这些,是众多儒家弟子心中所想。

  其实更多的,是借助这些想法,来保全儒家。

  儒家,不能被压制。

  不然的话,法家手段犹如雷霆,他们有将有危险。

  随着众多儒家弟子出列,唇枪舌剑直接开启。

  儒家弟子饱读诗书,论对质辩论,自然不在话下,并且现在可是多对一,一句句冷言冰语扑面而来。

  “丞相,吾等深知你提议焚书乃为秦之稳定,但你可曾想过,书籍乃历史之见证、文化之传承;自上古以来,先圣之智慧、历代之经验皆载于书册之中;若焚书,无异于斩断历史之根脉,使后人不知过往之兴衰,何以汲取教训、谋求发展?殷周之昌盛,正因有典籍传承,方能为后世所借鉴;今若焚书,秦之未来又将何所依凭?你言今时不同往日,当废旧制、立新规;然历史之延续并非全然割裂,古之制度、文化虽有不适今时之处,但亦有其精华所在。《诗》《书》等经典,承载着先民之道德规范、礼仪制度,乃我华夏民族之精神基石;若焚之,吾等将失却精神之寄托,民族之魂亦将无所依存。”

  淳于越冷冷的注视着李斯,见李斯并未立刻反驳,立刻继续道:

  “哼,丞相大人!百家争鸣乃思想之盛宴,各学派之观点虽有不同,然皆为探索治国安邦、济世救民之方;儒家倡导仁爱、礼义,法家重法、术、势,道家主张无为而治,此皆为人类智慧之结晶;焚书之举,将使诸多思想流派之成果毁于一旦,学术之自由、思想之多元亦将不复存在;如此,秦虽得一时之安定,却失长久之发展,吾等儒家之学,以仁为本,以礼为序,教人向善,育民以德;天下之治,非仅靠法令刑罚,更需道德之引领。焚书之后,儒家之学难以传承,道德之教化亦将受阻若百姓只知法而不知德,秦之社会何以和谐?国家何以长治久安?”

  “若之前就发生焚书之事,天下可还会有法家?秦朝又如何强盛起来?虽然秦朝并不以儒立国,而是以法立国,但谁又能知道,未来儒家是否不如法家那般对于秦朝有用?”

  “丞相大人焚书之举必遭天下士子之心寒,百姓之不满;吾等儒家弟子,遍布各地,深受民众之敬重;今焚书之令下,吾等所学之经典、所传之思想将化为灰烬,此乃对吾等之极大侮辱;天下士子必对秦之统治心生怨怼,百姓亦会因文化之缺失而对秦失去信任;如此,秦之统治根基将被动摇,民心离散,国将不国。”

  淳于越能成为当今隐隐的儒家之首,并且在朝堂上有一定的官爵,自然是有过人能力的。

  以前有过一件事情,有过一句话。

  叫做孟子,骂遍天下。

  当时的孟子,若论言语,无人能说得过他。

  当然也有一些民间传闻,说正好当时张仪和孟子辩论过一番,胜过孟子。

  不过这也是民间传闻了。

  但由此也能见识过儒家口舌的能耐。

  随着淳于越说完这些。

  其他儒家弟子自然不甘示弱,纷纷出言以捍卫儒家的存在。

  “丞相,黔首皆有求知之欲,对知识之渴望乃人之本性;焚书之令,禁止百姓藏读《诗》《书》百家语,此乃剥夺黔首之求知权利;黔首若无法获取知识,思想将被禁锢,智慧将被埋没;长此以往,民智不开,秦之发展必将停滞;且此举必将引发民愤,民怨沸腾之下,秦之统治又如何稳固?”

  “呵呵,愚昧之言,实在忍不住让我发笑,难道焚书,就能达你所期望之效果;书籍虽可焚,然思想之传播岂会因焚书而止?吾等儒家弟子,对经典之理解、对思想之领悟已深入骨髓,即便书籍焚毁,亦能口口相传;且民间藏书众多,岂能尽皆收缴焚毁?焚书之举,劳民伤财,却难以彻底禁绝思想之传播,实乃得不偿失。”

  “秦之统一,当以包容之心、开明之策治理天下;焚书乃极端之手段,不仅不能解决问题,反而会引发更多的矛盾与冲突;若能广纳贤言,兼收并蓄,使各学派之思想为秦所用,岂不更有利于秦之繁荣昌盛?强推焚书之策,恐会激起民变,危及秦之统治。”

  李斯还未说话。

  儒家弟子已经现行狂轰乱炸。

  法家的人自然也不会就这么眼睁睁的瞅着,也纷纷站出来回应。

  殿堂,很快就混乱了起来。

  扶苏此时静静的看着这一且。

  他是绝对反对焚书的。

  他从后世明确的知晓,焚书事件对历史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文化传承方面断层,典籍损毁,大量先秦时期的珍贵书籍被烧毁,许多学派的经典著作、思想成果遭到严重破坏,这使得中国古代文化的传承出现了巨大的断层。

  儒家的《诗》《书》《礼》《易》《春秋》等经典,在焚书之后的传承受到了极大阻碍,一些内容可能永远地遗失了。

  伏胜在“焚书”之时将《尚书》私自藏到家中的墙壁之中,到汉文帝时期,晁错才从伏胜手中学到《尚书》,但也仅剩余二十九篇,损失了十篇。

  这种典籍的损毁使得后人对先秦文化的理解和研究变得困难重重,许多文化瑰宝就此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

  除了儒家,其他诸子百家的著作也大量被焚,这严重影响了各个学术流派的传承与发展;墨家、道家、法家等学派的思想传播受到抑制,一些学派甚至因此逐渐衰落;原本百家争鸣的繁荣学术局面被打破,学术思想的多元性和创新性受到了极大的打击,古代学术的发展进程被延缓。

  谁也不能说,这些百家学说以后就没有用了吧?

  到后世,也没有用了吧?

  可焚书之后,几乎相当于全没了。

  焚书事件就是父皇为了统一思想、加强统治而采取的极端手段,这必然导致了思想文化领域的禁锢,人们不敢轻易表达和传播不同的思想观点,学术研究和思想探索的氛围变得压抑。

  长期的思想禁锢使得人们的思维方式逐渐僵化,缺乏对不同观点的包容和接纳,不利于新思想、新观念的产生和发展。

  这件事情一旦实行,就会开创了封建王朝文化专制的先例,为后世的文化专制政策提供了借鉴;此后的封建王朝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这种文化专制思想的影响,时常采取各种手段来控制思想文化。

  扶苏知道,汉朝就发生过类似的事情。

  也就是汉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虽然这件事情与焚书的方式不同,但本质上都是为了维护统治阶级的思想统治,限制了文化的自由发展。

  不过也不能说这件事情完全没有任何好处,从政治角度来看,焚书事件在短期内确实起到了加强中央集权的作用,通过烧毁反对秦朝统治思想的书籍,打压了不同的政治观点和声音,减少了对秦朝统治的质疑和反抗,使得父皇的统治更加稳固,权威得到了强化。

  可想了想,扶苏还是决定站出来,制止这件事情。

  未来秦朝覆灭也和焚书有着一定的关心,这种极端的做法必然会引起了士人的强烈反感和反抗;儒家弟子对秦朝的焚书之举积怨颇深,未来秦朝末期,陈胜起兵之后,孔子的八世孙孔鲋带领齐、鲁等地的儒生积极加入义军,甚至在陈胜死后跟随一同赴死;这表明焚书事件不仅没有完全消除人们的反抗意识,反而加剧了统治阶级与士人的矛盾,为秦朝的灭亡埋下了隐患。

  思索良久。

  扶苏忽然站出来道:

  “请诸位,不要争辩了。”

  法家弟子,儒家弟子见到扶苏公子出列了,纷纷闭上了嘴巴,扶苏的名声很好,无论是谁其实下意识的都会对其给予尊敬。

  并且他们也很清楚。

  虽然表面上,陛下并没有和这个公子表现出的太亲近。

  但未来,继位的必然是扶苏公子,不可能有其他人。

  所以,扶苏公子的意见,他们还是要听一听的。

  只见扶苏出列,缓声道:

  “我的想法是,不可焚书!!”

第136章 既不用焚书,又能统一思想的办法

  扶苏出列说出了自己的想法。

  这一刻。

  还在争吵的朝堂,顿时安静了下来。

  谁也没有想到,扶苏的想法竟然是不焚书,不过这似乎看起来也正常,毕竟这位大秦长公子本身就偏向于儒家,甚至可以说扶苏也是儒家弟子中的一员。、

  只不过因为扶苏的身份,很多人都下意识的忘记了这件事情。

  其本身就受到了儒家思想的影响,扶苏自幼受儒家教育熏陶,儒家倡导的是“仁”“礼”等思想,主张以道德感化、教育来治理国家,重视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扶苏对于焚书这种极端的文化破坏行为自然难以认同。

  儒家经典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扶苏看来,这些书籍承载着先人的智慧和道德规范,对国家的长治久安具有重要意义,不应该被轻易焚毁。

  见到扶苏出列,儒家弟子顿时兴奋了起来,虽然说扶苏这位公子目前在秦国朝堂上并没有掌握何等力量,但谁都知道未来扶苏就是大秦的二世皇帝。

  即使扶苏没有任何力量,但他的话语权还是有一定作用的。

  很有可能因为扶苏的这席话语,就改变了陛下准备焚术的想法。

  他们也知道,扶苏的思想较为开明,他明白不同的思想流派和文化都有其存在的价值;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为这古今文化的发展带来了蓬勃的生机,扶苏深知这种多元文化的交流和碰撞对于国家的发展是有益的。

  焚书的行为试图统一思想,压制其他学派的发展,这与扶苏所认同的多元文化理念相悖。

  只见这时,扶苏的声音响起了。

  “目前,我秦朝刚刚统一六国,天下初定,各国的人民对于新的政权还处于适应和观望的状态;如果此时进行焚书,会引起广大读书人的不满和反抗,进一步激化矛盾,不利于国家的稳定。”

  “我认为,应该采取温和的政策,逐渐统一人们的思想,而不是通过强制手段来达到目的。”

  “同时,我觉得焚术也会影响人才的培养和招揽,会使大量的文化典籍消失,这对于人才的培养是极为不利的;国家的发展需要各种人才的支持,而书籍是人们获取知识、培养才能的重要途径;如果没有了书籍,年轻人将难以接受良好的教育,国家也就无法培养出足够的优秀人才来治理国家和推动发展;同时,焚书的行为也会让其他国家的人才对秦朝产生恐惧和反感,不愿意为秦朝效力,从而影响到秦朝对人才的招揽。”

  这件事情,扶苏早就从后世陆煊那里了解很多很多了,焚术是绝对不可以允许的事情,这件事情别说对于后世了,对于秦朝来说影响都很道大。

  焚书会导致文化传承的中断,使秦朝失去了历史的借鉴和文化的根基;一个国家的发展需要从历史中吸取经验教训,从文化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如果文化被破坏,历史被遗忘,那么国家的发展将失去方向和动力。

  他能意识到,焚书虽然在短期内可能会加强秦朝的统治,但从长远来看,却会对国家的发展造成严重的损害,而秦朝的的统治又需要得到人民的支持和拥护,焚书的行为会让人民对秦朝的统治产生质疑和不满。百姓们尊重文化、敬仰先人的智慧,焚书的行为会让他们觉得秦朝是一个不尊重文化、不重视人民的政权,从而失去对秦朝的信任和支持。

  得民心者得天下!

  失去了民心,秦朝的统治将难以长久。

  随着扶苏的声音响起。

  众多大臣,此时此刻。

  都已经清楚了扶苏的立场。

  扶苏的立场很坚定,就是反对焚书!

  而不绝对是因为对于儒家的喜好,出来撑场子,说几句话而已。

  这次,轮到法家的人难受了。

  特别是当今朝堂上,法家弟子为首的左丞相李斯。

  李斯此时的目光微微闪烁,他静静的看着扶苏。

  扶苏反对焚书,显示出其立场不够坚定啊。

  焚书这件事情,无比关键。

  因为目前秦朝要做的事情,就是要统一思想,不统一思想,人心必然不会安稳。

  如此关键的政策,扶苏居然会与陛下和自己产生分歧。

  焚书是为了统一思想,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秦朝统治,而扶苏的反对将被视为对这一重大政治决策的挑战。

  这让李斯有些担心。

  因为扶苏的身份太不同了。

  他担心的是,即使这次能够焚书,那未来扶苏上位呢?

首节上一节124/186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