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院通历史:开局劝扶苏造反 第185节

  “这魏王殿下如此积极地推动世袭刺史制度,恐怕别有用心。这制度虽有一时之利,但长远来看,必将危害国家。我们不能被他的手段所迷惑。”

  而在朝堂之上,反对世袭刺史制度的大臣们也察觉到了李泰的动作。

  他们更加坚定了自己的立场,决定要全力阻止这一制度的推行。

  “陛下,魏王殿下此举分明是为了一己之私,妄图拉拢人心。世袭刺史制度万万不可行,否则必将导致国家陷入混乱。”

  一位大臣慷慨激昂地说道。

  太宗李世民看着朝堂上的纷争,心中越发沉重。他深知这个决定的重要性,也明白李泰的行为背后可能隐藏着更大的图谋。

  他决定要更加深入地思考这个问题,不能轻易被各方势力所左右。

  李承乾得知李泰为了世袭刺史制度如此大费周章后,心中愤怒不已。

  他在自己的东宫来回踱步,面色阴沉。

  “这李泰竟敢如此明目张胆地拉拢人心,妄图推行这等有害之策。”

  李承乾咬着牙说道。他召集了自己的心腹幕僚,共同商议此事。

  “太子殿下,魏王此举确实过分。这世袭刺史制度一旦施行,必将引发国家动荡。殿下必须站出来坚决反对。”一位幕僚说道。

  李承乾微微点头,眼中闪过一丝坚定:“本太子身为储君,怎能坐视国家陷入危机。我定要让父皇知晓这其中的利害。”

  于是,李承乾亲自上书李世民,言辞恳切地阐述了世袭刺史制度的弊端。

  “父皇,儿臣闻魏王积极推动世袭刺史制度,深感忧虑。此制度看似有利,实则危害极大。若皇亲国戚与功臣得以世袭刺史之位,久而久之,必成尾大不掉之势。地方权力过于集中,易生叛乱之心。且世袭之制,不利于选拔贤能之士,必将使官场腐败,百姓受苦。儿臣恳请父皇三思,切勿行此制度。”

  同时,李承乾还在朝堂之上公开表明自己的反对立场。

  “父皇,儿臣以为世袭刺史制度断不可行。大唐江山乃是天下人之江山,应以贤能治国,而非依靠世袭之权。魏王此举,实乃误国之举。”

  李承乾义正言辞地说道。

  李承乾的反对引起了朝堂的震动。一些原本中立的大臣见太子如此坚决,也开始重新审视世袭刺史制度。

  而李泰得知李承乾的行动后,更是对其恨之入骨。

  兄弟二人的矛盾愈发激烈,朝堂之上的局势也变得更加复杂。

  李世民看着自己的两个儿子因世袭刺史制度而针锋相对,心中忧虑更甚。

  他明白,这个决定不仅关乎国家的未来,也关系着皇室的稳定。

  居然,然而让李泰没有想到的是,他想拉拢的长孙无忌,居然也反对这件事情,这让李泰不明所以。

  李泰满心疑惑,他实在想不通为何连权倾朝野的长孙无忌都站在了反对自己的一方。他在府中来回踱步,面色阴沉。

  “这长孙无忌为何反对?本王已许以重利,他究竟有何顾虑?”李泰自言自语道。

  李泰决定亲自拜访长孙无忌,试图弄清楚他的真实想法。他带着厚礼来到长孙无忌的府邸,长孙无忌见李泰前来,神色淡然。

  李泰恭敬地说道:“舅父大人,小王对您一向敬重。此次世袭刺史之事,关乎大唐未来。小王不明白,舅父为何反对?”

  长孙无忌微微一叹,说道:“魏王殿下,你只看到了眼前之利,却未考虑长远之害。世袭刺史制度,必将导致地方势力坐大,朝廷难以掌控。大唐江山来之不易,岂能因一时之念而陷入危机?”

  李泰心中不服,说道:“舅父大人过虑了。小王以为,若皇亲国戚与功臣得以世袭刺史之位,必能更加用心地治理地方,为大唐的繁荣稳定贡献力量。”

  长孙无忌摇摇头,说道:“殿下,人心难测。一旦权力世袭,难免会有人滋生野心。且世袭之制,会堵塞贤能之士的晋升之路,长此以往,国家将无可用之才。”

  李泰见长孙无忌态度坚决,知道无法说服他,只得悻悻而归。

  回到府中,李泰越想越气,他觉得长孙无忌的反对让他的计划受到了重大挫折。但他并不甘心就此放弃,决定另寻他法来推动世袭刺史制度。

  而长孙无忌反对李泰的消息很快在朝堂上传开,一些原本犹豫不决的大臣也纷纷坚定了反对的立场。李承乾得知后,心中大喜,他觉得自己又多了一个有力的盟友。

  “长孙大人果然深明大义,看出了李泰的阴谋。”李承乾对身边的幕僚说道。

  此时的朝堂,围绕世袭刺史制度的争论更加激烈。李世民看着各方势力的争斗,心中越发沉重。

  他深知这个决定关乎大唐的命运,必须慎重考虑。

  不过,让他格外重视的是长孙无忌的态度,没想到长孙无忌也不同意这件事情。

第192章 长孙无忌坏我大事!

  皇帝决定下诏停止世袭刺史后,朝堂之上一片哗然。

  李泰听闻此消息,如遭雷击,满心的不甘与忿怒涌上心头。

  他在自己的府邸中大发雷霆,将桌上的器物扫落在地。

  “本王费尽心思,竟然功亏一篑!长孙无忌,你坏我大事!”

  李泰怒不可遏地说道。

  而李承乾得知此事后,则是喜形于色。

  他在东宫与幕僚们欢庆,认为这是一次重大的胜利。

  “哼,李泰妄图推行世袭刺史制度,如今失败,看他还有何颜面与我争。”

  李承乾得意地说道。

  长孙无忌则因自己的坚持而受到众多正直大臣的敬重。

  于志宁等大臣纷纷向长孙无忌表示钦佩之情。

  “长孙大人高瞻远瞩,坚决反对世袭刺史,实乃为大唐社稷着想。”

  于志宁说道。

  长孙无忌谦逊地回应道:

  “吾等身为臣子,自当为国家的长治久安考虑。世袭刺史制度弊端重重,不可行之。”

  太宗李世民虽下诏停止世袭刺史,但心中也对未来的地方治理有所担忧。

  他召集大臣们商议新的地方治理之策。

  “如今世袭刺史制度已废,诸位爱卿可有良策,以确保地方稳定,百姓安宁?”李世民问道。

  大臣们纷纷献策,有的提议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监察,有的建议选拔贤能的地方官员。

  经过一番讨论,太宗决定采取一系列措施来加强地方治理。

  一方面,加大对地方官员的考核力度,选拔清正廉洁、有才能的官员担任地方要职。

  另一方面,建立严格的监察制度,派遣御史不定期地巡视地方,查处贪污腐败、不作为的官员。

  随着这些措施的实施,大唐的地方治理逐渐走上正轨,国家也更加稳定繁荣。而李泰经此一事,在太宗心中的地位有所下降,李承乾的太子之位暂时得以稳固。

  但朝堂之上的暗流涌动并未停止,各方势力依旧在为了自己的利益和未来而不断谋划着。

  同一时刻,李承乾准备做一件大事。

  李承乾知晓历史,知道这一年,结社率谋叛。他立刻做出相应的部署。

  李承乾紧急召集自己的心腹谋士商议对策。

  “诸位,本太子已知结社率即将谋叛,此事关乎皇宫安危,更关乎大唐稳定,我们必须有所行动。”

  李承乾面色凝重地说道。

  谋士们纷纷点头,其中一人说道:“太子殿下,当务之急是要加强皇宫的守卫力量。可秘密调遣可靠的禁军,加强巡逻,对可疑人员进行严格排查。”

  李承乾采纳了这个建议,立刻下令秘密调动部分禁军,加强皇宫各处的守卫。同时,他还吩咐人密切关注结社率及其同党的动向,一旦有任何异常,立即汇报。

  为了防止结社率的阴谋得逞,李承乾又想到了一个办法。

  他决定亲自去拜见太宗,提醒太宗注意此事。

  李承乾来到太宗面前,恭敬地说道:“父皇,儿臣近日听闻一些不安的消息,突利可汗之弟结社率似有不轨之心。儿臣担忧皇宫安危,特来提醒父皇加强防备。”

  太宗听后,微微皱眉,他对李承乾的敏锐感到欣慰,同时也对结社率的可能谋叛感到忧虑。

  “承乾,你所言甚是。朕会下令加强皇宫守卫,同时派人密切监视结社率的动向。”太宗说道。

  在李承乾的部署下,皇宫的守卫力量得到了极大的加强。而结社率却对这些一无所知,依旧在暗中策划着叛乱。

  当结社率裹胁突利之子贺逻鹘趁夜埋伏在宫外,准备攻打行宫时,却发现皇宫的守卫比以往更加森严。

  他们的行动立刻被禁军发现,双方展开了激烈的战斗。

  由于李承乾提前做好了部署,禁军们奋勇抵抗,结社率的叛乱很快被镇压下去。

  结社率向北逃走,被唐兵追上杀死,贺逻鹘被免死,流放到岭南。

  此事过后,太宗对李承乾的表现非常满意,对他更加信任。而李承乾也凭借着自己的智慧和果断,在朝堂上赢得了更多的支持。

  然而,这场叛乱也让李承乾更加清楚地认识到,宫廷之中危机四伏,他必须时刻保持警惕,才能确保自己的地位和大唐的稳定。

  李泰知晓此事气急败坏,更加不安。

  他在自己的府邸中来回踱步,脸色阴沉得可怕。“李承乾这个废物,竟然也能在这件事上抢得先机。”李泰咬牙切齿地说道。

  李泰的谋士们见他如此恼怒,纷纷出言劝慰。“殿下莫要动气,此事虽让太子得了些好处,但我们还有机会挽回局面。”

  李泰停下脚步,怒视着谋士们,“说,有何办法?”

  谋士甲小心翼翼地说道:“殿下,如今陛下对太子的信任增加,我们不能再正面与太子冲突。不如暗中收集太子的过错,等待时机向陛下进言。”

  谋士乙接着说:“殿下还可以在朝堂上继续展现自己的才能和谋略,争取更多大臣的支持。同时,加大对民间的影响力,让百姓看到殿下的仁德。”

  李泰沉思片刻,觉得谋士们的话有道理。“好,就按你们说的办。但要加快速度,本王不能再让李承乾得意下去。”

  于是,李泰开始暗中派人监视李承乾的一举一动,试图找出他的把柄。同时,他在朝堂上更加积极地参与政事讨论,提出一些看似高明的建议,以吸引太宗的注意和大臣们的认可。

  在民间,李泰安排人散布自己的善举和仁德,比如救济贫困百姓、资助学子读书等。一时间,民间对李泰的赞誉之声也渐渐多了起来。

  然而,李承乾也并非毫无察觉。他知道李泰肯定不会善罢甘休,于是也加强了对李泰的防范。他嘱咐自己的心腹,密切关注李泰的动向,一旦发现异常,立即汇报。

  随着兄弟俩的明争暗斗不断升级,朝堂之上的气氛也越发紧张。

  太宗李世民察觉到了两个儿子之间的矛盾,心中忧虑不已。他深知兄弟相争对国家的危害,但又不知该如何化解他们之间的矛盾。

  而此时,大唐的未来也充满了不确定性。

  李承乾并不清楚李泰那边的举动,他在积极提升着自己的力量,他从后世中得知,这一年会发生很多事情,其中有一条,就是十一月,礼官奏请太宗加高祖父母服齐衰五月;嫡子妇期;嫂、叔、弟妻、夫兄、舅都服小功。太宗准奏,开始实行新礼。此前,高祖服齐衰三月,嫡子妇服大功,庶子媳服小功,嫂、叔、弟妻、夫兄、舅都服缌麻。

  这件事情,值得谋划。

  晓礼官改礼制一事,自己提前提出这件事情来提升自己在群臣中的政治能量,巩固自己的太子地位。

  想了想,李承乾决定首先与太子府内的属官们商量,制定详细的计划和措辞。

  然后亲自上书太宗,提出具体的礼制修改建议,包括高祖父母服齐衰五月、嫡子妇期之礼以及嫂、叔、弟妻、夫兄、舅等亲族服小功之礼等。

  这些建议既显示了他对礼制的深刻理解,又符合孝道和妇德的价值观,同时也有助于促进亲族之间的和睦关系。

  太宗收到李承乾的上书后,心中颇为惊讶。他对李承乾能提前洞察到礼官的意图并提出有见地的建议感到意外和赞赏。

  将此事拿到朝堂上讨论,体现了太宗对这件事情的重视以及对群臣意见的尊重。

  大臣们对李承乾的提议各有看法,这反映了不同大臣在礼制改革问题上的立场和观点差异。

  有的大臣认为李承乾的建议符合礼制的发展,说明他们支持对旧制进行适当的改革,以适应时代的变化和社会的需求。

  而有的大臣则持保守态度,认为旧制不宜轻易更改,可能是出于对传统的尊重和维护,或者担心改革会带来不稳定因素。

  李泰得知李承乾抢先提出礼官改礼制之事后,感到恼怒和焦急。

首节上一节185/186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