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陆煊来说,任何事情都可以尝试进行谋划一番,此事看起来这仅仅是一件小事。
亡秦者胡,亡秦者胡。
若是听任这件事情的继续,那么又有什么意义,对于扶苏来说可谓没有任何好处,需要将任何事情都转化成为一切对于扶苏有益的计划。
现在,扶苏的敌人无疑是六国贵族和余孽。
秦朝二世而亡,确实有着胡亥的主要原因,但这也是因为诸国余孽行悖逆之举,无时无刻都在想着复辟各自的国家,这些无疑是不安定的因素,既有内忧,又有外患,在加上强大的帝国建设各大工程,南征北战,已经彻底疲惫。
大秦覆灭,是正常的历史现象。
“你没有发现,自从秦统一六国以来,虽然说下令缉拿各国的六国余孽,但收效甚微么?”
陆煊看向扶苏,扶苏闻言略微思索,点了点头:“确实,这些年来,其实并未真正抓到几名六国贵族。”
其中的原因有很多,但主要的原因也是因为六国贵族余孽,将大秦视为了共同的敌人,这就导致他们互相帮助,大秦在地方上的政令都很难实行,更何况缉拿这些六国余孽了。
比如李左车。
谁又能想到,邯郸这种最为繁华的地方,隐藏了李牧之孙呢?
邯郸可谓是秦国重点关注对象之一,设下了大量的甲士,但若非他利用寻人令的话,估计永远都不会知晓李左车就隐藏在邯郸之中。
“那就依陆师的建议行事,我回去请一些人出手。”
扶苏很有自信的道,以前他或许没有这种能力,将这些消息传播到大秦境内的各地。
但现在远远不同了。
因他亲自前往邯郸,将李左车带回,证明了李由、李信的清白,目前陇西候李信对他的好感大大增加,并且他也获得了左丞相李斯的支持。
再加上和他交好的蒙毅、冯彻、杨佑等人,将想陆师的谋划传播到各地,并不算是难事。
陆煊闻言点头,随即他想了想,继续道:
“你献出治疗岭南瘟疾的药物,如何了?”
“父皇看起来并不是很相信我的药,并没有露出很感兴趣之色,不过还是将我献的药物,派人送到岭南地区了。”
提到这,扶苏微微摇头,有些遗憾。
“这样就可以了,其实我刚刚想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地方。”
“未来,李斯为何会伙同赵高,设下矫诏,让胡亥继承皇位,而是将你赐死?”
“其实也是有原因的,李斯虽然师承儒家的荀子,但其却是法家的代表人物,并且儒家之争历来激烈,朝堂上可以说只能存在一种学派,即:秦朝采用儒家的方式操纵百姓的思想,或者采用法家的方式,以严格律法约束百姓。”
“这两大学说之间的争斗激烈到了什么程度?你死我活,无论哪一方得势,必会致对方于死地;而你自小就喜欢儒家,这让李斯格外不喜,其认为你继承皇位后,必然会大兴儒学从而打压法学,这样势必会对李斯产生影响。”
说到这,陆煊笑着看向扶苏,继续道:
“而你献出治疗岭南区域的药物,到时候这些药物有效的话,或许会让李斯产生,你喜医家这个改变,其将不会视你为敌。”
“这,难道不是阴差阳错,获得的好处么?李斯不视你为敌,再加上你帮助了李由,现在就是李斯的女婿,未来很大概率能获得李斯的支持。”
陆煊说了这么多,扶苏清楚了其中的好处。
不过,他并不是喜欢医学啊。
他觉得,儒学还是很美好的。
儒家脱胎自周朝礼乐传统,注重‘人道大伦’,希望推衍‘爱与敬’,让人不拘泥、不保守,让人不偏执、不极端,让人与时俱进,不故步自封。
同时又注重教育,所谓‘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有六经,曰:诗、书、礼、乐、易、春秋,有六艺,曰:礼、乐、射、御、书、数。
这难道不美好么?
一个国家,兴盛儒学,以儒家思想治理国家,才是最符合他心中想法的,因为法家制定的律法,太过严苛了。
他每次听到那些因一些小事就犯下错误的黔首,受到惩罚,就心中不忍。
他想了想,道:“天子者,与天地参;故德配天地,兼利万物,与日月并明,明照四海而不遗微小;居处有礼,进退有度,百官得其宜,万事得其序。”
“仁与礼相辅相成;我觉得,我更适合儒学,若是未来我真正继位了,还是会大兴儒学。”
“而且儒家特别注重黔首的管理,其提倡教化,抨击暴政,力图重建礼乐秩序,移风易俗;儒学以人为本,是一个不断发展、与时俱进、昂扬向上的学术流派。”
看着扶苏噼里啪啦说了一堆,不断的赞扬夸奖儒学,陆煊看了扶苏一眼,感情这家伙是真的喜欢儒学啊。
怪不得尊崇法家的李斯,未来和赵高弄死了这个家伙。
不弄死你才怪,你尊崇儒学,让我这个尊崇法家的大秦丞相如何自处?
想了想,陆煊没有继续和扶苏讨论‘儒法之争’这个话题,其实扶苏继位后,采用汉朝初期的黄老之术,休养生息,是最为不错的。
但现在没有必要和扶苏说这些,这家伙从小就喜欢儒学,岂能是他一句话、两句话就能说通的?
之前劝扶苏造反,费了多大的力气?
“对了,还有一件事情,历史上很快就会发生分封制与郡县制之争了。”
这件事情,陆煊并没有查资料,他记得很清楚,秦朝时期对于分封制和郡县制度,讨论了很久。
并且,后世的人也在争论,秦朝初期到底是使用分封制度正确,还是郡县制度正确。
所谓分封制度,即三代所定下的制度。
三代,便是夏商周三代,即使是春秋战国时期,古人们也将这夏商周三个朝代,统称为‘三代’。
分封制度,最开始是由夏朝所创建的,不过夏朝时,此制度并不完善,分封制度处于萌芽状态。
虽然实现了形式上的家天下,但夏朝实际上在一定程度上只是部落联盟而已,没有建立系统的分封制度,无法实现对其他部落的直接控制。
看起来,夏是天下共主地位,不过这也仅仅是名义上的罢了,其只对夏族部落的地域有绝对的控制权,其他部落只要承认夏政权的正统性,并向中央政权缴纳一定的贡赋,就可以基本不受干涉地进行自我管理。
到了商朝,商汤初步确定了分封体系,发明了分封制,商王把自己的一些兄弟叔伯分封到各地,使商王族直接控制的地区范围扩大,加强了商朝的统治。
不过,商代早期,王室和贵族不断产生矛盾,曾多次迁都,且王位继承制度不明确,内部不断争夺王位,出现过“九世之乱”,这也反映出其制度仍存在不完善之处。
并且商朝时期诸侯势力相对独立,被分封的诸侯在其封国内有较大的权力,拥有自己的领地和军队,可以进行相对独立的管理和统治。
简单的说,中央集权太差了。
周朝时期,可谓是分封制度最为完善,系统化的时代,不能说分封制度没有好处,以陆煊个人来看的话,周朝的分封制度才大大的扩充了如今中华民族的版图。
周王朝建立之时,黄河中下游那些邦国原来的土地全部被分封给了周王族的近支亲人,据《荀子·儒效》记载,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这种大规模的同姓分封,加强了周王室对全国的统治。
分封制度在周王朝,形成了严格的等级制度,即“天子诸侯卿大夫士”,诸侯在自己的封国内可以将土地和人民分封给卿大夫,卿大夫再分封给士,层层分封,等级森严。
受封的诸侯必须对周天子履行一系列义务,包括服从周天子的命令、镇守疆土、定期朝贡、提供军赋力役、出兵勤王、朝觐述职等。
为何说周王朝做出了贡献呢?因为周王朝的分封制度,使得下属各国为了扩大自己国家的实力,只能对外征战,周朝初期的版图,可远远没有后来的大。
群策群力,各个国家为了扩展版图,不断地攻打、周围的异族,这使得其实整个周王朝时期,一直属于扩张状态。
陆煊觉得这套制度其实蛮不错的,也算是另外一种形式意义上的‘开疆扩土’了。
但,郡县制度,也有明确的好处,秦在进行郡县制度后,使得后世所有的割据政权,明明能在自己的地盘上称王称帝,却亦然想着逐鹿天下,统一寰宇,这对于民族的统一性有着很大的作用。
“分封制和郡县制...”
扶苏自语着,随即道:“我倒是认为,分封制度不错。”
“夏商周,可都延续了五百年以上之久,而秦采用郡县制度后,却短短数十年就覆灭,这就证明了郡县制度,有着很明显的问题。”
扶苏这是根据自己的想法推测出的,毕竟人家三个王朝,都能延续那么久。
为何大秦,二世而亡?
或许和郡县制度离不开关系。
陆煊闻言,明白了扶苏的想法,他想了想道:
“若是分封制度的话,用不了多久,秦很快就会失去足够的统治性,六国贵族复辟的机会就更大了。”
“而若是郡县制度的话,若是始皇帝选择休养生息,不继续南征北战,修建各种大型工程的话,也没有问题,起码六国余孽也没能力借此机会兴风作浪,百姓们也不会因为秦朝的压榨,而奋起反抗。”
“总之,我觉得不如将分封制和郡县制融合起来。”
“内部主要地区,采取郡县制度,周围边疆,采取分封制度,也就是让藩王或者皇子,镇守边疆。”
陆煊提出的想法,其实就是汉朝初期,汉高祖刘邦设定的郡县制和分封制合并的办法。
汉朝初期,汉高祖刘邦总共分封了七位异姓王,九位同姓王,以此来解决秦朝时期郡县制的主要问题,以及沿用部分分封制。
将分封制度和郡县制度融合起来,还是有一定好处的,思索良久,陆煊看向扶苏道:
“到时候,朝堂上讨论分封制度与郡县制度之事,你可以提议,进行分封制度与郡县制度结合的想法。”
“但,最后的结果,依旧是始皇帝决定采郡县制度,因为这是历史发展趋势的必然选择,其实春秋战国时期,早就已经出现郡县制了,并非是秦朝所最先使用的。”
陆煊想起了之前他研究过的一段资料。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各国就纷纷进行了一系列的政治改革,其中一些国家已经尝试了郡县制的雏形。
例如,楚国在边境地区设置县,晋国也有类似的县制设置。
这些早期的实践,其实为始皇帝推行郡县制提供了经验借鉴。
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春秋时期各个诸侯国在政治制度方面的竞争和探索,使得郡县制的优势逐渐显现出来,在这个过程中,一些有识之士也认识到了郡县制对于加强中央集权、提高行政效率的重要性。
这些,都为秦始皇的决策提供了思想基础。
扶苏听完陆煊的话,目光微微闪烁,道:
“父皇,可能会选择郡县制度吧。”
“因为,分封制的弊端太明显了,诸国混乱连年征伐,就是因为分封制,虽然我觉得分封制度好,但也确实有明显的问题。”
按照历史大势来看。
西周初期实行分封制度,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稳定了政治局势,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分封制的弊端日益暴露,诸侯在自己的封地内拥有较大的权力,独立性强,逐渐形成了割据势力。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之间相互征伐,战乱不断,严重破坏了社会秩序,削弱了周王室的统治权威。
甚至,周王室已经无法号令各个诸侯国了,扶苏想起了齐国,齐国始祖乃是周王室开国功勋姜子牙。
齐国君王,应该一直是姜姓吕氏的。
但后来,却改为了田!
这一切,皆是因为田氏用尽了数代努力,最终篡国,那个时候田氏请周王室策令田氏为齐国国君,正常情况下周王室怎么可能会同意?
但面对田氏的压力,最终还是同意了。
这不足以证明,到了中后期,周王室别说号令各个诸侯国了,连这些诸侯国内部的大家族,也无法任令。
父皇亲眼目睹了分封制带来的混乱和灾难,深刻认识到必须采取一种新的政治制度来避免重蹈覆辙,而郡县制确实能够将地方权力集中到中央,有效地防止地方割据,符合父皇统一六国后加强中央集权的政治需求。
“嗯,你知道始皇帝肯定会选择郡县制就好,不过我让你提议,郡县制度和分封制度同时采用,是有其他想法的。”
“其实,秦朝时期是有很多功勋重臣,是想采用分封制度的,毕竟他们可以到各地建立一个个诸侯国,成为这些诸侯国的主人,谁不想成为一国之君呢?”
“而你若是提出郡县制度和分封制度同时采用的话,一:始皇帝不会因此动怒,因为你提到了也采用郡县制度,符合始皇帝心中的想法,二,分封制度和郡县制度同时使用,又没有直接否决郡县制度,除了始皇帝外,其他支持分封制度的大臣,你也不会因此得罪。”
“二,此举势必会让你得到一些重臣的人心,肯定会有人喜欢分封制度的,虽然不清楚是谁,但如果你提出的建议中,包含分封制度,那么这些希望未来自己被封为诸侯王的重臣们,是否会更愿意让你继承皇位,他们是否会想,未来你继承皇位后,分封诸侯王呢?”
没有人是不贪婪的。
陆煊想抓住这种心理。
他感觉,势必会让扶苏得到一些惊喜,意想不到的重臣支持。
即使这种支持,不会立刻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