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院通历史:开局劝扶苏造反 第94节

  “明日,到封地就藩吧。”

  唐太宗李世民这两句话说的很慢,似在犹豫,他很舍不得自己这些儿子们一个个离开宫内,到遥远的封地就任,现在的他对于亲情格外看重。

  但,长孙皇后所说的,确实有一定道理。

  皇子亲王留在宫内,所牵扯出来的事情太多了。

  比如魏王李泰,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其实他是有些后悔的,若非他特意恩宠魏王李泰,让其长时间留在宫内的话,魏王李泰又如何会产生夺嫡之心?

  昔日,他早早的让魏王李泰前往藩地就任的话,决定不会发生今天这种事情,太子李承乾和魏王李泰之争,激烈程度已经不亚于他和当年的大哥李建成了。

  现在双方仅仅是在提升各自的力量而已,很快就开始互相打压对方府内的官员,然后真正厮杀了。

  为了让目前的情况不在更加乱,他原本是想过一段时间,再让皇子们到封地就任的,但想了想,还是提前吧。

  对于唐太宗李世民的这道圣谕,大臣们自然没有任何意义,他们也觉得皇子们长时间留在宫内,不是件好事。

  陛下还是英明的。

  将这些皇子们赶紧撵走吧。

  现在有一个魏王李泰,宫内已经有些乌烟瘴气了,若是再有其他皇子产生不该想的想法,那宫内就真正彻底的乱了。

  朝会到这里就差不多结束了,该处理的事情,也都处理完了。

  但实际,很多人都下意识的忽略了一个问题,只有太子李承乾注意到了。

  他是此事件的核心人物,他第一时间就发现了问题。

  呵呵,其他皇子到了适合就任藩地的年纪了,准备让皇子们离开,但魏王李泰呢,他这个弟弟早就到了适合离开京城的年纪了。

  可现在,还没有走!

  这让其他的皇子们怎么想?

  ‘一批批’的皇子离开了,就魏王李泰特殊,能够依旧生活在宫内,甚至这次就任藩地的皇子们,依旧没有魏王李泰,今日朝会上父皇最后下达的圣谕,其暗中依旧在明显偏袒魏王李泰!

  只是,为何朝堂上的大臣们忽略了这件事情?因为他们都已经习惯父皇独独恩宠魏王李泰了!

  一个人的特权,达到这种所有人都习以为常的地步,何其夸张和恐怖?

  “其实,我也习惯了。”

  太子李承乾自嘲道,谁让他这个儿子,不受父皇喜欢呢?

  不过,现在也不是想这个的时候。

  父皇这次下的命令很急,原本三位皇弟到藩地就任这件事情,是发生在一两个月之后的,但现在父皇就下令了。

  估计不想让宫内,继续增添出其他的乱子了吧?

  陆师让他在这次的‘皇子离开’事件中,演技好一点,看来今天晚上他要对着铜镜好好的哭一场了,嗯...提前练好演技,争取今天晚上,就把眼睛给哭肿!

  这一切,都是为了皇位!

  第二日,清晨。

  太子李承乾早早的醒来,今日的事情对于他来说很重要,这是他能否在另外一个层面上,和魏王李泰抗衡,甚至从而压制魏王李泰的关键。

  那就是,地方上的力量。

  估计,魏王李泰是绝对想不到,送三位皇弟离开这件事情的,因为魏王李泰从小就和李恪、李治等皇子关系不好。

  其原因,还是李泰的性格,李泰就小就是淘气哪一类的孩子,从小就喜欢欺负弟弟妹妹。

  这也导致,和他关系好的皇子,几乎没有。

  其实自己也和李泰差不多,小时候性格也不咋样,并且因为天生患有足疾的问题,小的时候弟弟们总是嘲笑他,他仗着自己年龄大,也没事和李泰一样欺负弟弟妹妹。

  在众多皇弟眼中,他这个太子李承乾和魏王李泰,估计都不是什么好东西!

  简单洗漱完毕后,李承乾穿戴好太子服侍,缓步离开太子宫,向着宫外而去。

  三个皇子中,吴王李恪是年纪最大的,今年已经十八岁了。

  而晋王李治,和纪王李慎,现在才九岁而已。

  年纪这么小,就要离开深宫,这确实会让唐太宗李世民有些舍不得,唐朝初期并没有明确规定,皇子到达什么年龄,到封地就任。

  但大部分,都是八岁左右的年纪。

  为何这么小就要离开宫内,前往封地?这还是因为贞观十年唐太宗做出的一个重大决定。

  贞观十年初,唐太宗想通过世袭封建、重置封国方式,长久巩固大唐王朝的统治,因此,不顾重臣们的反对,将自己的弟弟和儿子全部世袭封建。

  因此皇子年幼时,就必须离开宫内,前往封地,这是为了从小让皇子的势力扎根于所属封地中,这样才能利于长久统治。

  属于是开封建倒车了,幸好没有发生汉朝时期的‘七王之乱’之事,不然后世人绝对会因为这件事情,好生谴责唐太宗一笔。

  春还未到,天依旧很冷,虽然三位皇子穿着宽敞温暖的袄子,但站立在寒风中,身躯依旧止不住的发抖,李恪年纪大一些,倒是还能抵御,但两个年纪小的皇子,却有些扛不住了。

  小脸冻得通红。

  但没有办法,有时候规矩礼仪就是这么的死板,特别是皇室宗族,更是必须遵守规矩,今日他们要离开宫内,前往各个封地就任,父皇亲自来送他们。

  他们身为皇子,一是子、二是臣。

  都必须要在这里等着。

  好在,可能是唐太宗李世民也知道天有些冷,怕冻坏皇子们,早早的来了,他揉了揉李治和李慎的小脑袋,那面容上不再有身为帝王的威严,而是露出父亲般的慈祥和蔼消融,叮嘱他这两个小儿子道:

  “到了封地,一定要听长史的话,知道吗?”

  “未来,父皇会允许你们回宫内,看望父皇的。”

  年幼的李治和李慎,他们这个年纪已经懂了些许道理了,各自点了点头。

  随即,唐太宗李世民脸色渐渐严肃,看向李恪,道:

  “到了封地,一定要爱民如子,严守律法,好生治理封地。”

  想了想,唐太宗屏蔽左右,甚至让李治和李慎两个小儿子也退到一旁,声音微低道:

  “恪儿,你这么大了,也知道自己的母亲家族,所以有时候父皇无法给予你太多的帮助,你万万切记,不可犯法,不然的话即使是父皇也保不了你。”

  唐太宗李世民这句话,是发自内心说的,李恪的身份其实是比较敏感的,因为目前朝堂上,有很多仇视隋杨皇室的人。

  隋炀帝杨广昏庸的那段时间,滥杀无辜,不知道无缘无故怨辱死了多少忠臣,而有些忠臣的亲族、后裔,就在目前的大唐朝堂上为官。

  只要李恪不犯错就好。

  而一旦李恪犯错,其将会变得很危险。

  李恪并非皇后所生,母亲身份比较特殊,因此到时候一旦发生特殊情况,可能他这位皇帝都无法保的了李恪,皇帝有时候,并非是无所不能的。

  “谨遵父皇教诲。”李恪恭声道,他明白父皇所说的道理。

  不过,他又不会想着谋反什么的,能犯什么错?

  出身敏感又如何,他再怎么说也是皇室贵胄,还真的有人不长眼,敢对付他?

  说了这么多了,也该到了离别的时候了,唐太宗李世民随即唤侍卫来,将三封书信拿出,交给三个皇子的手上。

  “我本想送给你们珍贵的玩物,但又担心会让你们更加骄奢,不如送给你们这一番话。”

  三封书信,他亲自书写,其中有如何治理封地,如何宽容的对待百姓,等等。

  刚刚将三封书信交到皇子们的手上,唐太宗李世民忽然听到匆匆的脚步声,向着远处一看,发现原来是太子来了。

第102章 魏王李泰的危机感,效仿当年父皇,打造文学馆!

  “恪弟...”

  “治弟...”

  “慎弟...”

  太子李承乾的脚步很快,颤颤巍巍的走了过来,双眼赤红,不用仔细观察,都能明显发现,李承乾的眼睛都已经肿了,像是因为长时间流泪而哭肿的。

  他神色哀伤,满是愁容,涕泪横流,脚步越发发颤。

  随着李承乾来到这里,唐太宗李世民,李恪、李治、李慎四人都脸色顿了顿,不明白太子弄这一出,是干什么?

  唐太宗李世民不由自主的看了太子李承乾一眼,他很快就注意到了李承乾那哭肿的眼睛,泛红的眼丝都能看到,他这个儿子怎么了,和其他的弟弟感情这么深么?

  难道说,太子昨天晚上,自己哭了一夜?

  才哭成这个样子?

  原来,太子和兄弟们的感情如此之深。

  那,对于太子李承乾和魏王李泰的夺嫡之争,他也要重新考虑考虑了,如果李承乾和兄弟们的感情很好的话,其上位后是否能够宽容对待魏王李泰?

  也不说让魏王李泰继续保留爵位封地了,毕竟自己百年以后,说话也不算数了,只要那个时候,太子李承乾能让李泰活着就行了。

  今日,三个皇子离开宫内,没想到太子李承乾的反应如此剧烈。

  反观魏王李泰,似乎都没有将这件事情放在心上。

  “恪弟,为兄舍不得你啊,但你也该出镇封地了,你身为大唐的皇子,如今前往安州就任,当牢记自己的身份与责任,安州乃国家之要地,你需尽心尽力守护一方,为国家的安定贡献力量。”

  “你性格直率,为兄既欣赏你的这份果敢,又担忧你行事过于冲动;到了安州,凡事要深思熟虑,切不可意气用事,以免给自己和朝堂带来麻烦。”

  “要尊重当地的官员和百姓,与他们和谐相处,共同治理好地方,安州之地,官员百姓皆为大唐子民,你要以礼相待,虚心听取他们的意见,不可仗着皇子身份傲慢无礼。”

  太子李承乾说了很多很多,吴王李恪此时脸色原本是有些疑惑的,但渐渐的,也明白了什么。

  自己这位太子兄长,或许确实在关心自己吧。

  毕竟,有时候皇子和皇子之间的身份,差距也是很大的,最受恩宠的无疑就是魏王李泰了,而大哥李承乾因为是太子的原因,地位上自然高出去很多。

  有一个自古就已经存在的道理,那就是‘我比你地位高,我就无需在意你的想法和感受,我无需为你考虑’。

  吴王李恪今年十八岁,并且在宫内受到教导多年,再加上其身份特殊的原因,虽然他性格依旧顽劣,但大部分道理他都懂得,无论太子李承乾今日来送他和两位弟弟,以及说出这些话出于什么目的,对方都把自己放在了心上。

  因为,李承乾的地位远远比他高,根本不用亲自来送他离开。

  还是来送了。

  无论对方有着何种目的,都证明了李承乾将他放在了眼里、放在了心上,把他当亲弟弟。

  反观魏王李泰,怎么没有来呢?

  其实,他和大哥李承乾的关系还是很不错的,因为小的时候他们两个都算是性情很顽劣的孩子,只是随着他们两人年纪渐渐有些大了,有了自己的困扰,关系越来越淡。

  大哥李承乾自然是因为天生足疾、父皇不喜、李泰夺势而导致的,他则是因为自己的特殊身份,其他兄长姊妹大部分都不愿意和自己有接触。

  “多谢皇兄之言,弟,谨记在心!”

  吴王李恪恭声行礼道。

  太子李承乾见状颔首,然后又看向李治和李慎,叮嘱道:“治弟,你的身体不好,身子骨太过柔弱了,平常一定要注意饮食...”

  “慎弟,我听说你很喜欢蛐蛐,但不可太过于喜好此物,最终玩物丧志,当然,你现在还小,适当玩玩也是可以的....”

  身为长兄,太子李承乾说了很多很多,其实他的弟弟妹妹太多了,即使他们之间是兄弟,他也不是很了解这几个弟弟的情况。

  有的信息,他还是从后世陆师那里得知的,比如原本李恪性情顽劣,后面才变好的;比如李慎喜欢玩蛐蛐之类的。

  唐太宗李世民在旁,一直没有说话,心中感慨万千。

首节上一节94/186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