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我真不是汉贼 第1节

红楼:我真不是汉贼

作者:落梦生

简介:

(喜欢看园子戏的进!

  黛玉活灵活现,金钗绝对生动!

  文笔有保障,画面感十足!

  所有对话精心设计,力求符合原著,红楼味包浓!不浓随喷!)

  行走外洲的翻译,一朝误入大吴版红楼。

  吴三桂未杀永历,三藩之乱竟复华夏衣冠。

  混乱的时空,走入岔路的历史。 穿越而来,成为黛玉表兄,不忍坐视那“千红一窟,万艳同悲”。

  却惊觉自己是“汉贼玄孙,贰臣之后”,满朝侧目,上进无门。

  关外鞑清残存,南海洋夷西来。

  当勋贵世家的挽歌,撞上封建王朝的余晖,是悲惨落幕,还是锣鼓再起?

  如此地狱难度,区区翻译又该何去何从?

  面板,加点!

第1章 黛玉初见

  大吴,道正五年初,神京。

  晨星未尽敛其辉,月轮半挂于西天。

  东际一轮红日初露,如一炉上等炭火,慢慢烧破了暗夜的帷幕。

  广运潭畔已是一派熙攘。

  舟船迤逦,人声鼎沸。

  七九冻河开,八九燕归来。

  南北客商、官宦士绅、游子书生,都欲趁此时节,往来京城。

  冬日的河水清澈凛冽,薄雾如轻纱蒙住了整个水面。

  寒风微起,点点冰晶上映晨光,烁烁粼粼。

  船只陆续进港,一条条缆绳被抛向岸边。

  赤裸着黝黑精壮的上身,肩背红痕斑驳的纤夫们争抢着上前,接过缆绳。

  以肩为轴,呼喝着号子,口中白气蒸腾,齐齐发力。

  或大或小的船只缓缓靠向了岸边一排排的栈桥。

  待粗壮的麻绳被仔细绑在了船桩上,纤夫们从穿着厚厚棉袄、呵欠连天的管事手里接过长短不一的算筹,小心地收好后又紧着去排队了。

  也有些年轻的,晓得犒劳一下自个,裹着单衣坐到了旁边的小凳上。

  在小方桌上仔细排开了五文黄橙橙、亮灿灿的道正通宝。

  “店家,一大碗黄米粥,一碟小菜,两只肉馒头,搞快些咧!”

  “晓得嘞!”

  一旁支起的摊位上,架着的砂锅里咕噜着滚烫的热粥,堆叠起来的蒸笼内白胖胖、热乎乎的肉馒头在慢慢涨大,诱人的香气也晕染进了清晨的薄雾中。

  岸边的栈桥上,三五个妇人簇拥着一个小小身影,刚从官船上下来。

  那小小的人儿,踩着掐丝蓝绒羊皮小靴,穿一件雪里金遍地锦滚花狸毛袄,外罩宝蓝貂裘对襟褂,束着一条石青松绿双面八丝流苏绦。

  暖暖和和,可可爱爱。

  身量未足,形销骨瘦。

  巴掌大小的脸蛋藏在了雪帽之下,五官稚嫩却精致,蛾眉似蹙非蹙,明眸似泣非泣,唇瓣嫩红如樱。

  年不过六、七,就似有了满腔忧思与哀愁。

  薄雾轻扑,她皱了皱琼鼻,面上好似不悦,心里却在轻呼:“这必是肉馒头的香味了。”

  昨日晚间期盼憧憬又忧心思虑,只浅浅吃了半碗碧粳粥。

  眼下很是有些腹饥,但她绝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平白让人耻笑了她去。

  她常听得母亲说过,外祖母家与别家不同,这几个随船来接的三等仆妇,吃穿用度已是不凡了,何况今至其家。

  须得步步留心,时时在意才是。

  瞧着这一行人的气派,码头上的人群多侧目而视,不敢多看,生怕得罪了去。

  人群中的一处空地,一排软顶二抬小轿和一辆拉行李的车架早已候着在了。

  仆妇们拥簇着她上前,打起轿帘,扶她上了轿。

  “起轿咯!”

  小轿轻巧平稳地离地,未有一丝多余颤动。

  她悄悄松开了扶手,掀起纱帘向外瞧了一瞧。

  栈桥的另一边,一二快船也靠了岸。

  那腰圆背厚的身影必是她的塾师了,旁边还有一小童,以前也打过照面。

  只是对面那人,却是她从未见过的。

  身量颇高,双臂颀长,一身月白缂丝缎面薄袄,系绦着靴,别无缀饰。

  腰挺背直,头发半束半散(注:未加冠),自然一段风流气度。

  只是那薄袄竟比她初秋时节穿得还要薄上几分。

  她不由缩了缩头,心下想道:

  “这人定是个爱好标致,不知体惜身子的浪荡子了。”

  正在腹诽间,那人正巧回身望了过来。

  她小手一抖,纱帘兀自垂落,心里却轻咦一声:

  “好生奇怪,倒像在哪里见过一般,何等眼熟到如此!”

  方才那惊鸿一瞥间,对方的俊俏面容倒是寻常,唯独那双丹凤眼却似刻进了她的心里。

  黑白分明,神采慑人,清澈却无带水气,绝不沾着半点桃花眼的影子。

  那眼底分明藏着笑意,明明隔着纱窗,却好似看清了她一般,还熟稔地打了个招呼。

  她脸颊鼓了鼓,有些不信:

  “自己自幼聪慧,三四岁便记事了,清楚记得从未见过此人。

  这人个头虽高,面容却是稚嫩,最多...不过比我大出一两岁罢。

  哪里有他认得我,我却不识得他的道理?

  可,那眼熟的感觉却作不得假。”

  还待再望,轿子已过了桥,又转过了街角。

  入眼处街市繁华,人烟阜盛,自与别处不同。

  只是再无刚刚那奇怪的少年了。

  她抿了抿唇,端正了身子,不再去想。

  【缘+10缕】

  “该说不愧是林妹妹吗,只是一面之缘,便多出了10缕缘来,尽抵得上我在乡间一月的收益了!”

  章瞳孔微缩,收回目光,心中惊叹不已:

  这般年纪竟真有如此风华?

  其眉娟丽似蹙若颦,横云卧柳,其目明秀似凝凄含露,点漆灼星。

  正应着:两弯似蹙非蹙烟眉,一双似凄非凄含露目。

  真真是好一株世外仙姝!

  怜其才叹道韫掷笔,伤其亡惜玉带挂林。

  曹公该是何等用情,方能以文字画下了这独一无二的花中精灵,直教人寤寐思之,辗转反侧。

  曹公又是何等无情,才会用那冰冷无情的笔触刻在人柔软心间,待午夜梦回时却早已潸然泪下。

  他一时神思不属,怔忡难言。

  眼前面阔口方,剑眉星眼,直鼻权腮的高大中年朗声笑问:

  “章小友何故入神?”

  章这才回神,拱手作揖:

  “晚生年幼识浅,初见京都气象,登时目不暇接,不觉出神失态,让雨村先生见笑了。”

  高大中年贾姓,名化,表字时飞,别号雨村。

  进士出身,曾做过一任知府,后被免官去职,眼下进京正为了起复而来。

  他心中其实已有了六七分把握,故而还有心情顽笑。

  这小友,年仅九、十,便只身带着一个小丫头乘舟北上,投奔亲戚。

  因着道途相同,两人偶而结识。

  此子经义不甚精通,但谈吐不凡,见识广博,古今中外皆是谙熟。

  更兼射艺不俗,小小年纪竟能开得三力弓,廿步之类例无虚发,也不知是何等人家方能教养出来。

  最难得是,毫无骄奢之气,从不恃才自傲。

  “少年不凡呐!”

  贾雨村心中有感,爱才之心顿起,语重心长道:

  “章小友幼凤雏啼,前途远大,待安定下来之后,还要好生研习经义才是。

  国朝最重神童,若能崭露头角,当不失青绯之望。”

  (注:一品紫色,二至四品绯色,五至七品青色,八、九品绿色。

  举人做官多为八九品,故“青绯之望”可理解为祝愿进士及第。

  官服颜色设定基本沿袭明制,但明朝因为《论语》中一句“恶紫之夺朱也”在官服中废弃了紫色,本朝恢复。)

  “晚生谨受教!”

  章真心一拜,又祝道:“唯愿雨村先生大鹏展翅,遂凌云志。”

返回目录1/165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