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开局召唤游戏玩家 第290节

  这般通俗易懂的话语就是好明白。

  小老百姓总是期待“青天大老爷”伸张正义,期盼齐天大圣那般的大英雄从天而降,为百姓扫除妖魔。

  背嵬军就是他小子的齐天大圣!可不能叫背嵬军被奸臣找到借口暗害了。

  于是他把所有听来的“大逆之言”全部埋藏心底。

  当然,教官给小卒子们上的课,也不都是“大逆不道”的。

  比如识字,算术,行军,队列,后勤……

  冯汉民能理解识字,社会上下都尊敬读书人,而识字多的就是读书人。

  多认几个字,仿佛能给他增添几分文气,走出去都感觉腰杆子挺直了。

  军事方面,他很努力在学,但不明白为何要学算术。

  他又不当账房,能懂一些简单的加减不就行了么,总不可能指望他去查粮仓的账吧?

  可当教官把一些军事、后勤问题拆分来摆出来,冯汉民才意识到算术有多“恐怖”。

  普通劳动力在缺乏油水和蛋白质的情况下,日食粮食一升。

  士兵的训练量极大,按照背嵬军的标准每天吃粮一升五合。

  而战马的所需量更大,每日喂草料一束、豆料三升。

  一万步卒、三千骑兵一个月的粮草消耗所需几何,需要多少辎重队运输多少趟,中途的损耗多少?

  若是利用河运、海运,那么粮食效率能提高几倍,运粮的总时间要几日?

  这些问题刚抛出来,冯汉民就感觉自己脑子要炸了。

  他过去从没考虑过这种问题,也不知道要考虑这些问题。

  他总以为大军野战,就是双方拉到一个地方,比拼谁更勇猛,谁的火器更犀利……

  听教官说这是最基础的算术,如果要驾驭火炮,还要学习更高阶层的算术

  为什么背嵬军一向战无不胜,除了个人悍不畏死以外,还具备极高的算术水平,打出去的炮又快又准。

  别人还没摸到你,就被你的火炮暴揍一顿,产生伤亡。

  随后自己以满状态迎战敌人的减员状态,谁输谁赢那是显而易见的事。

  冯汉民当时就傻了,原来一向被他轻视的算术竟有如此威力?!

  他只看到背嵬军屡战屡胜,却不知道胜利背后隐藏着多少深层原因。

  难怪背嵬军这支从黑旗军分出来的数千部众,能发展成如今数万的大部队。

  原来背嵬军将爷们一直在暗地里用功,将所有细节都做到精益求精。

  真可谓是台上一刻钟,台下十年功啊!

  连这般优秀的将爷们都在拼命,他这样的小卒子凭什么不努力呢?

  于是他对所有背嵬军传授的学科来者不拒。

  拼搏半年多下来,他竟然获得教官颁发的“丁级学历认证”书。

  教官夸他是个学习的好苗子,虽然二十出头才起步,但学起来会很快。

  他不知道这学历认证有啥用,只知道自己的薪资加了三钱银子,还要被选入“军官速成班”。

  只是这速成班还没开始,他就放了长假。

  教官说这叫劳逸结合,长时间高负荷训练会把士兵逼疯。

  人不仅有物质需求,也有精神需求。

  饿坏的人会疯到吃人,长期精神压抑的人也会丧失理智。

  所以要给肉体喂饱,同时也要把精神“喂饱”,屡见不鲜的营啸骚乱便是因此而来……

  每每听到新奇的知识,冯汉民都会感慨,背嵬军将爷们懂得真多。

  他们简直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什么冷门小众的知识都明白。

  他们知道地上的蝼蚁,空中的飞虫,知道山川河流,知道天上繁星。上能行军打仗,屡战屡胜,下能种田做工,惠及万民……

  他们就像一个无所不包的“六部”,又像一个外冷内热的大家长,给予百姓无微不至的“照顾”。

  与背嵬军将官相比,那些士绅文人就是只能识字的半文盲。

  冯汉民与士兵们也由此对背嵬军愈发敬佩。

  甚至有些小卒子已经到了“狂热崇拜”的地步。

  只要背嵬军说的就是对的,绝不质疑背嵬军说的一切。

  哪怕是要他们拔刀砍了大明的官立刻造反,他们也不带半点犹豫的。

  不过冯汉民一类的人就还没到“谋逆”的地步。

  他不想背嵬军倒下,但也不想对抗庞大的大明。

  如今的安逸生活不好嘛?

  难民们陆续返回辽东,各地生产建设一片欣欣向荣。

  去年种植的土豆如今开始收获,难民的口粮也不缺了。

  无数对新婚夫妇正在酝酿美好的新生活,辽东这片土地已经充满了欢笑。

  读报人每天都拿着报纸在茶馆念给不识字的百姓听,甚至有戏班子进出城市,深入屯堡、墩台、村落,把这些新闻扮成戏剧演给百姓看

  背嵬军入朝作战,背嵬军征服赫图阿拉,背嵬军北伐铁岭,背嵬军截击辽北的鞑虏溃卒……

  背嵬军入朝作战大获全胜,拿回了许多战利品,其中粮食据说就有数十万石,足够全体辽民躺吃大半年。可是“逆党”的表现让他有些畏惧,好好的生活不过,非得要打打杀杀嘛?

  怀揣着这样的心思,冯汉民只身一人回到家,除了一把防身的小刀以外,所有兵器甲具都要上交武器库。

  沿途不时有同村的百姓对他打招呼,他都一一微笑着回应。

  他总是喜欢在放假时回家坐一坐。

  尽管家里只有他一人,但他还是想坐在屋子里,对着空荡荡的环境低呼一声。

  我回来了。

  这里是他靠自己双手拼搏出来的“幸福”,他想好好守护。

  等他把媳妇娶回来,儿女在家中奔跑欢笑,冷清的小院热闹起来,他的日子也能更加好过吧?

  就在他畅想美好的未来之际,忽然听到村外传来一阵嘈杂的叫骂声。

  什么人起了纷争?

  冯汉民心说自己是背嵬军战兵,遇到百姓争执,理应去调解矛盾。

  可是当他走出房屋,才意识到并非这么简单。

第317章 这个男人来自地球

  掠过十数间标准模板的民舍,再前进数十步,冯汉民发现村头聚集了不少人。

  人群分成两拨,一拨人是数十名佩刀军汉。

  一拨人是普通村民拥挤在一起瑟瑟发抖,还有些许村民只敢在家门口探头探脑向外张望。

  那领头的军汉骑在战马上,一身的布面甲绝非寻常小兵。

  那骑手扬起马鞭指了指眼前的老者,后者低垂着脑袋乖乖挨骂。

  十余名村民瘫坐在地,脑袋上,胳膊上挂了彩,脚边散落一个个草叉、锄头之类的农具。

  冯汉民靠近之后才搞清军汉的来历。

  他们是辽西出身的官军,此番护送方抚台就任辽东巡抚。

  考虑到辽东收复“未久”,方抚台特意调遣辽西各部前往四处驻防,清缴散落的鞑虏,务必维持地方治安。

  还辽的部队很多,这一支却是祖家的军队,严格来说是属于祖大寿堂弟祖大成的心腹部下。

  祖家势力在辽西盘根错节,换做以前辽东陷落时期,任何辽东巡抚必须跟祖家搞好关系,否则三天两头一兵变,政令不出衙署是常有的。

  即使眼下辽东收复,祖家的影响力还很强大,仍然是辽东巡抚不得不给三分薄面的存在。

  强军还辽,自然需要钱粮物资,军事驻地,还要“圈定”自己的军田,以补军队的日常补给。

  不过嘛,朝廷的军费一向吃紧,军费、驻地、军田之类的,就只能靠关宁军自行筹措。

  所以辽西各部刚到辽东腹地,就派遣家丁队下乡征粮、征人,顺便挑些不错的熟田“划”成军田,辽西军就算安顿下来了。

  至于百姓的想法?

  再苦一苦百姓呗,贫民们千百年来都是苦过来的。

  再说这支官军可是“很有礼貌”的,第一时间把一村之长叫出来,命其想办法贡献粮食和劳动力,就不劳官军亲自动手了。

  这叫先礼后兵,省得闹起来不好看。

  谁料这些百姓一听说要征粮、征人、征地就开始叫屈。

  说什么辽中的气候比以往更冷,只能种植春小麦,不像辽南还能种植冬小麦,家家户户就收了一批土豆,刚够一家人混个肚圆。

  若是按照常规缴纳赋税,也能应付,但官军张口就是“三饷”加耗,均瑶钱,贡料钱,足足要收走百姓手中大半的粮食。

  鞑虏都被赶走了,居然还要征辽饷,是个人都想不明白这个道理。

  退一万步说,只收粮食还能忍耐,可是还要征劳动力是怎么回事?

  均瑶钱不就是免役的费用吗,收了钱还要征人,那这杂税不就白交了?

  要知道春播的时间在即,没了劳动力,就意味着一家的春播都要受影响,到时候秋收之后靠什么熬过冬天?

  于是两伙人发生了冲突。

  尽管这些村民在农闲时接受了一些时日的军事训练,但终归不是披挂整齐的官军对手,很快被打垮组织。

  官军眼见村民持械“抗税”登时就怒了,这帮泥腿子不知道从哪学会的“坏习惯”!

  他们辽西官军打不过鞑子,还治不了你们这帮泥腿子?

  只要打不死就往死里打。

  那十余名村民的伤势便是这样来的,而官军们还在间歇性地殴打村民……

  搞清楚前因后果的冯汉民惊了,一股熟悉的气质扑面而来。

  这才是大明官军的军纪与脾气,相比之下纪律严明的背嵬军简直是“佛军”!

  眼看着官军殴打村民,这属于绝对的不平之事。

  冯汉民的脑子还没做出决策,双脚已经迅速踏过去,嘴里也大声喊道,“放开那个小伙!”

  一众官军循声看去,只见一名兵丁模样的年轻小伙缓缓走出。

  “哪来的毛头小子……”一名官军刚说完,就被头领甩了一马鞭。

  头领狠狠瞪了部下一眼,随后翻身下马,换上一副笑脸盈盈的模样迎上去,心中笃定此人一身戎装,必定是友军部队的兵。

首节上一节290/303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