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归齐 第17节

  高肃闻言便是急忙的对卢夫人道:“我并不想做什么,也不想伤害谁,我只想知道一个答案………”

  卢夫人看着高肃,用一种有些怜悯的眼光看着他:“傻孩子,又有什么用呢?”

  说着卢夫人便是叹息了一声,闭上眼睛沉默了许久方才是微微有些颤抖的重新开口:“当初大郎他们的父亲同样是去的不明不白,与你阿耶相比同样是没得窝囊,只是那有如何呢?只要活着的人能够更好的活下去,死了的人到底是怎么死的,死的值不值得,难道真的有意义吗?”

  当初高昂之死可以说是高永乐一手导致的,虽然事后高欢十分痛心疾首,给高昂堆了一堆头衔,然而却并没有处罚高永乐。

  其实这里面说没有猫腻,大家也未必是尽信的………

  高欢就算是再怎么友爱兄弟,坑害了自己手下头号战将这种事情,连装模做样的惩罚都没有这未免有些太说不过去了。

  但是那又如何呢?卢夫人明白,高昂死了就是死了,给他的待遇和头衔就已经是最后的交代了,你们家如今就只剩下老弱妇孺了,拿什么跟人家斗?

  当时的卢夫人要考虑的是这一大家子接下来该怎么过活,而不是要死要活的一定要给高昂讨个公道。

  所以高突骑等人才能这样顺顺利利的长大,高家才能平平安安的走到今天,依旧是邺城内的权贵之一,这些可以说全部都是卢夫人的功劳!

  “你现在还小不明白这个道理,可能等你过了那么两三年之后再来看你今天的想法,就知道你错的有多么的离谱了,大郎他们能够有今天这样的日子不容易,你身为大将军的儿子却唾手可得,千万不要自误啊………”

  卢夫人情真意切的劝着高肃,而门外的高突骑则是低着脑袋用脚踢踏着庭院内的小石子,看起来似乎也有些失落。

  高肃沉默了下来,他知道,今天不上点儿强度的话,看来是不成了………

  因此高肃当下便是扑倒在地嚎啕大哭了起来,这突然的一下把外面的高突骑和面前的卢夫人都是吓了一跳!

  “夫人所言,孝如何不知?只是为人子女者,见父母之死状,岂能安然?先父死状,谁人卒忍直视?况乎孝?如今每每想起,岂不当真心如刀绞肝肠寸断!”

  高肃扑倒在地大哭了起来,当真是字字泣血惹人催泪,卢夫人也只能是无奈的伸手想要扶起高肃:“你先起来………”

  高肃干脆直接打断施法,当下便是以头抢地:“无论年岁,子女闻父母死而不落泪者,能称孝乎?我父多子,少我不少,若子嗣众多,却无一人张目,方才惹人耻笑!只恐阿耶九泉之下,英灵难宁!我虽年少,每每念起,亦是生不如死!宁愿一死,以换阿耶!”

  一旁的高突骑见高肃这样,便是上前试探的对卢夫人道:“娘,要不,您要是能帮的话还是帮帮罢………”

  卢夫人瞪了高突骑一眼,随后又看着似乎自己不答应就磕死在这儿的高肃,只能是无奈的叹息了一声:“四郎且住罢,我知你意了,万勿因此伤身。”

  高肃却依旧是跪在地上大哭不止,卢夫人无奈,知道这小子虽然岁数小,却是鸡贼的很,这是不见兔子不撒鹰了。

  于是卢夫人便是只能无奈的叹息一声,对高肃严肃道:“我虽然答应带你去拜访崔夫人,但是你也要记得,千万不要惹祸上身,更何况崔家也未必愿意跟你一块儿淌这趟混水。”

  高肃闻言便是急忙的整理了一下衣裳,对卢夫人深深下摆:“孝,绝不多言,只想知道阿耶究竟是怎么死的,绝不会连累别人!”

  卢夫人擦了擦眼角叹息一声道:“罢了,既然你有这个孝心,我也不会不帮你,只是希望你好自为之,千万别让我后悔。”

第29章 淑女

  对于南北朝的贵妇来说,能玩的事情同样是丝毫不弱于后世任何一个时代的贵族女子。

  对于她们而言,只要她们的丈夫儿子娘家的势力不倒,那么她们的一生几乎都是这样度过的,根本不会有什么大的变化。

  尤其是对于东魏的贵族女子来说,她们最幸运的事,就是用刚刚在东魏内部兴起的佛教的话来说“托生”到了权贵的家中,而比这更幸运的是,她们还是一个强大国家的权贵。

  比起时刻处于忧患之中的西魏,以及动荡不安的南梁,东魏强大的军事力量为他们的繁荣昌盛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

  怀朔六镇骑兵,六坊汉军,这些兵强马壮能征善战的河北男儿,为东魏的生产生活默默的做着奉献,让他们能够在这种动荡的时局下过上正常人的生活。

  尤其是在邺城这种权贵云集的大都市,秋高气爽,便也是散心出游的日子,四郊皆是锦绣成堆,骡马成行,是住在城里的贵人们出来郊游来了。

  高家的人最近都是十分的沉闷,所以元仲华决定搞个团建大家一起放松一下,也是冲散一些高澄去世之后的陈腐气。

  只是可惜,高家兄弟基本上都不在,高孝瑜去了尚书省,因为好像要给他封爵位,元仲华已经提前知道了,河南郡公,所以早早儿的便是叫人准备好了,一大清早就给高孝瑜收拾的干净利索送去了尚书省受封。

  而最小的高孝则是跟着高突骑出去了一直到现在都没回来,反正他在府上一直没什么存在感,所以大家也没多说什么就直接丢下高肃跑来郊游散心了。

  高孝珩高孝琬倒是跟随着,但是高孝琬跟一个姑娘单独的乘坐马车跟在最后面,连车夫都不让跟着,到后来越来越慢,越来越慢………

  有侍女来跟元仲华说了一声,元仲华闻言只是回头看了一眼,随后便是笑着道:“随他们年轻人去罢。”

  于是就只剩下高孝珩还跟着队伍,在最前面开路,不免的有些无聊,只能是看看四周,琢磨着有什么可以入画的东西。

  而高澄的小妾们也都是跟随着,各自的坐在马车上三三两两的,也是方便照顾这些孩子,叽叽喳喳的说笑着什么,弄得一路上倒是也不少欢声笑语。

  于她们之外的,则是一个穿着胡服的女子,百无聊赖的坐在马上,单手支着香颐,一张略带些凌厉的小脸儿此时无聊的面无表情,甚至都快打个哈欠了………

  高欢的女子当中有不少有本事的女中豪杰,比如大尔朱氏,又比如蠕蠕公主,都是精于骑射的好手,丝毫不弱于等闲男子。

  而高澄的妻妾之中却鲜有这样的人物,高澄似乎是和高欢的口味完全不一样,也可能是因为两人的成长环境完全不同的原因。

  高欢是从底层爬上来的一个半鲜卑化的汉人,而高澄则是一个从小生长在相当浓郁的汉文化熏陶下的社会,同时也是一个极其富有的权贵家庭。

  所以高澄的妻妾基本上都是出身高门,最不济也是书香门第的汉家女子,鲜少有这样泼辣的人物………

  李昌仪就是这个鲜少。

  她虽然也是汉家女子………正经的赵郡李氏出身,她祖父太中大夫李秀林乃是赵郡李氏的西祖,可以说是根正苗红的汉人。

  但是她却并不喜欢跟后面那群娘们儿一样淑女的坐在车中逗逗孩子唠唠家长里短鸡毛蒜皮的那些事。

  本来她都不想跟来的,但是没办法,如果是元仲华开口的话,连她都只能是老老实实的听话。

  要她坐车那是万万不能的,所以此时抢了一个侍卫的马,跟男子一块儿在外围骑马而行。

  一旁的高孝珩不时有些怪异的瞥一眼,又瞥一眼………

  而这个跟自己年龄相仿的小妈似乎是注意到了他的视线,并没有装做不知道,相反还直接看了过来:“怎么了?”

  高孝珩“啊?”了一声,随后便是干咳了两声:“孝,怎么没有跟您一块儿出来?”

  李昌仪似乎是被她这句话给逗笑了,看着高孝珩道:“你还真当我是他娘了?他干什么去了我怎么知道?”

  高孝珩愣了一下,随后连忙道:“我的意思是………罢了,我以为您………”

  李昌仪撇了撇嘴:“你们兄弟几人当中,基本上都各有千秋的继承了你阿耶的一部分性格,唯独四郎。”

  说着李昌仪看向远处,语气有些飘忽的道:“四郎和你们都不一样,他不会听我的的。”

  高孝珩怔怔的看着李昌仪,而李昌仪则是发了会儿呆之后突然对高孝珩道:“喂,老二。”

  高孝珩被这个称呼叫的呆了一下,随后连忙老实的应了一声,李昌仪则是不屑的笑着上下打量一番高孝珩道:“你阿耶原来就附庸风雅,却也没像你这样过,高家能出你这样的男儿也真是怪了。”

  高孝珩闹了个红脸,低着头也不知道该说什么,李昌仪便是一扯马缰道:“一点儿高家儿郎的样子没有,敢和我赛马吗?”

  高孝珩支支吾吾的道:“我,我并不长于骑乘,您………”

  话还没说完,李昌仪便是不耐烦的一扯马缰:“谁后到漳河,谁就是个娘们儿!”

  高孝珩:“………”

  李昌仪仿佛利箭一样窜了出去,甚至高孝珩都没反应过来,看了看身后,却也只能是慌慌张张的赶马上去:“阿姨,阿姨且慢………我不能离开家家她们啊………”

  南北朝时的一切都很乱,也许是因为分裂的原因,货币很乱,制度也很乱,甚至连民间的称呼都非常杂乱。

  比如父是称呼父亲的,但是大父却不是称呼伯父,而是称呼祖父的,大母同样是称呼祖母的,而姨是称呼母亲的姊妹的,但是阿姨,却是称呼父亲的小妾的,姊是称呼姐姐的,但是姊姊却是称呼生母的………

  李昌仪骑术精湛,很快便是将高孝珩给甩得没了影子,而直到这个时候,李昌仪脸上才带上了些许的笑容和解脱的轻松,恣意的发出意气风发的笑声,听的路人都是一脸的向往。

  然而这样的快乐并没有持续多久,很快李昌仪便是看到了站在路边的穿着宫装的女人,于是李昌仪脸上的表情一顿,缓缓的放慢了马速。

  那宫人依旧是笑着站在原地看着李昌仪,李昌仪看了看四周和身后,方才是翻身下马,拉着马走到了那宫人身前:“又有什么事。”

  那宫人则是微微行礼的低着头躬身笑着道:“婢是来恭喜夫人的。”

  李昌仪闻言手中系马的动作一停,随后便是面无表情的将马缰拴在了一旁的树丛中,随后方才是对宫人道:“有何可喜?”

  那宫人笑道:“太妃已经决定,召夫人回宫做事了,夫人重掌大权的时候很快就要来了!”

  李昌仪闻言却并没有狂喜,相仿却怔在了当场,似乎是有些出神,直到那个宫人叫了她两声,方才是回过神来。

  却也依旧是有些心不在焉一样的问道:“怎么这么急着召我回去?我不是还要帮太妃看着大将军府吗?还有四郎的事情………”

  那女官闻言便是笑道:“大将军都已经………不在了,您还有什么可监视的?”

  李昌仪点了点头,却仿佛是想到了什么一样,突然抬起头微微皱眉道:“这么说,四郎也………”

  那女官笑着道:“大将军都不在了………”

  李昌仪紧紧的蹙着眉头,低着头沉默了许久,随后方才是点了点头道:“我知道了。”

  女官便是微微行礼:“那婢就先回去复命了,夫人也算是苦尽甘来,等您重回宫廷之时,恐怕就是大权在握之日了,婢先恭贺您了。”

  李昌仪笑了笑,点了点头并没说什么,只是随后看着女官远去的背影,方才是心事重重的牵着马沿着路边缓缓的走着………

  -----------------

  邺城的牢房有两个,一个是在地上的一个是在地下的。

  可能有的人会想地下冬暖夏凉,应该会舒服不少,然而事实上却刚好相反。

  地上的,是给因为各种事儿暂时过来两天的达官贵族亦或者是犯罪比较轻的人准备的,而地下的,则是给另外一部分曾经的贵人们,以及本领超群的江洋大盗准备的。

  通往地牢的路狭窄逼仄,只能容下一人行走,并且一个正常的成年男子行走其中是需要微微低着头的。

  等进入了地牢内部,一股子潮湿腐败夹杂着各种排泄物的味道直冲鼻腔,让人下意识的便是干呕了起来。

  别以为穿过了往下走的通道就会好多少,事实上下面的各个通道同样是没有宽阔到哪里去,设计成这样,八成是为了犯人真的逃跑的话,限制他们只能一个一个的冲出去。

  两侧便是一个个八尺见方的牢房,里面的凡人两个通风的窗子都没有,只有过道上随着穿堂风而微微晃动的油灯能给他们带来些许的光芒。

第30章 傻子?

  犯人就生活在这样狭窄逼仄的环境当中,甚至大多数时候牢房里面都会住八到十人不等,人多的时候连落脚的地方都没有。

  自从高澄掌权之后,高澄高洋兄弟便一直在积极的为推行一部新的律法而做着各种各样的准备。

  对于他们而言,结束这个乱世是他们生来的使命,而结束乱世之后的治世同样是他们不能忽视的责任。

  高氏,就是为了横扫八荒,一同六合而生的!

  我们高家,将开创一个前所未有的盛世,一个统一的国家,统一的货币,统一的制度!

  到时候将再也没有兵荒马乱,没有军阀混战,没有烧杀抢掠,百姓安居乐业,一个万国来朝的伟大国家!

  而要开创这样一个国家的前提,很显然就要有一个足够先进的制度。

  而一直到如今,近两百年的混乱乱世,如果不算上西晋短暂的和平时期的话,自东汉末年至今将近三百年的礼崩乐坏,造成的后果不光光是货币、官位、人文等等各个方面的混乱,同样让律法几乎接近于消失的状态。

  此时的民间百姓乃至于世家大族是没有律法的概念的,他们彼此之间维持国家社会的形态更多的是靠着各自家族内部。

  即出了什么事儿在家族内部解决,而平民百姓则靠着当地德高望重的乡老评判。

  至于评判的标准当然也不是朝廷颁布的法律条令,在乱世之中跟一坨没什么区别,更何况大家完全看不懂………

  所以世家大族们靠着内部的“家法”来维持,而百姓则是只奉行最简单的“法律”:杀人偿命,欠债还钱!

  乱世助推了这种混乱,而这种混乱同时又何尝不是在助推着乱世的产生呢?二者相辅相成才会让原本就混乱的社会变得更加混乱。

  高澄和高洋对此的意见是一样的,所以自高澄掌权之后,两人便同时开始主持编撰新的律法,他们将之称为:《麟趾格》!

  是的,此时的人们并没有法律的概念,所以将之称为“格”,是与汉代的“科”相同的东西,而麟趾格的出现,将是划破乱世夜空中最璀璨的一颗星火,他的影响,将一直持续到甚至一千五百多年以后的今天。

  我国封建史上的第一部成文法律,就此诞生了。

  也正因为他的诞生,东魏的大牢已经渐渐的开始供不应求了,邺城还在扩建新的牢狱,但是至少目前,他们只能先挤一挤了。

  在这个时代坐牢可以说是最痛苦的事情,至少对于高肃来说,他想他是承受不了这些的。

  低矮的房间内,四处只能看到粗糙的青石,空无一物的房间内只有铺在地上的稻草,以及稻草旁边甚至是低下压着的屎尿………是不会有人为犯人准备马桶的,而很显然,为了安全更不会给犯人刨旱厕。

  崔季舒的情况好一点,毕竟高洋本人还是十分尊重他的,但是他其实也不过就是好一点而已,他和他的侄子崔暹被单独安排了牢房,虽然两人并未关在一起,但是自己一个人一个牢房,总比跟几个大汉挤在一起强。

  “到了,你们有一炷香的时间,有什么话就尽快说罢。”

首节上一节17/348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