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归齐 第228节

  之后,才是和士开!

  和士开这个人极其擅长谄媚阿谀,可以说这个传统是他们家祖传下来的………

  因为他爹中书舍人和安就是靠着这个发的家!

  当初元善见曾在夜里聚集众位大臣,命和安去看一下北斗斗柄所指的方向。

  古代北斗七星所指方向代表着至尊的意思,当时高欢专制,元善见这么说未免没有几分敲打高欢的意思,因此高欢很不高兴。

  高欢的心思可以说朝野皆知了,和安权衡了一下觉得不能招惹高欢,因此故意回答说:“臣不识北斗。”

  这种表态就是在明摆着的阿谀高欢,所以高欢很高兴,就直接任命和安为黄门侍郎,后来又升他做仪州刺史。

  和士开因此才发的家,之后和士开侍奉高湛也是将家学渊源展现的淋漓尽致,将高湛捧得不要不要的。

  高洋登基之后觉得这个小人会让高湛误入歧途,便是将他给打发出去并且一生不许回京。

  高湛知道了就一哭二闹三上吊,高洋无奈,才是命和士开重新回去侍奉高湛了………

  之前和士开的母亲死了,和士开回家丁忧,高湛舍不得他就紧紧握着他的手,一直到了城门口都不舍地松开,两人相顾流泪许久,才放和士开走。

  而和士开丁忧期间高湛甚至让自己的武卫将军守护他,一直到他丁忧期满,高湛就急吼吼的亲自派牛车召回了和士开,将他官复原职了。

第295章 煮酒论敌

  所以论宠爱,周围一圈人里面没人比得过和士开!

  祖再怎么想不开,也不敢和和士开争锋,因此在他知道了自己肯定是得罪了和士开之后,就一直在想办法和和士开和解。

  这一次祖就找到了机会和和士开说话,和士开睥睨着他冷笑:“这不是祖尚书吗?小的见过尚书!”

  祖急忙的便是苦笑着扶起和士开:“贤兄这是要逼死我啊!”

  和士开冷笑一声:“阁下如今高升了,可不敢当一句贤兄!”

  祖闻言便是苦笑着到:“我只是害怕陛下久居洛阳,大宝旁落,介时你我之辈,岂有幸存的道理?”

  他一解释,好像更是和士开的错了,因此和士开直接转头就走,祖见状急忙的便是拉住和士开的袖口道:“贤兄走容易,日后若是再想得宠可就难了!”

  和士开闻言便是顿住脚步,看向祖:“怎么说?”

  祖便是上前对和士开腆着脸笑道:“我知道贤兄您生气是因为我之前没有支持您,可是您要知道,咱们兄弟之间的误会,那都是些小误会罢了,现在外敌未灭,咱们兄弟可不能起了龃龉啊!”

  和士开闻言便是皱起了眉头:“外敌?”

  祖当下便是义正言辞的道:“正是!外敌!”

  和士开便是看了看四周之后,对祖道:“到我府上细说。”

  于是祖不再多言,等到两人一起回到了邺城,而整个北齐也逐渐走上正轨之后,祖便是迫不及待的当晚就前往和士开府上。

  和士开引着祖一起到了密室之中:“你之前说的外敌,是什么意思?”

  祖便是为和士开剖析道:“贤兄您想啊,现如今陛下终于安稳登基了,贤兄您自然是得道飞升,连带着小弟我也是鸡犬升天,然而您想想,现在整个朝廷上,是你我说了算吗?”

  和士开缓缓陷入沉思,而祖一看和士开这眼神就知道自己赌对了!

  他早就看出来和士开不是甘心居于人下的性子!自古但凡是这样阿谀谄媚之徒,有几个不是有向上爬的野心,和当在自己面前的一切的决心?

  和士开就是这样的一个人!

  祖看出来之后,便是也好进行下一步了。

  祖轻声对和士开道:“难道您就没想过,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就没想过有朝一日如伊霍魏武司马之流一样,大权在握,群臣俯首?”

  和士开眼神闪烁,他怎么没想过?从他降生到这个世界那一刻他就在想,想到了现在了!

  他为什么这样阿谀巴结高湛?为什么这么苦心经营他和高湛关系?为的不就是这“有朝一日”吗!

  现在好不容易等到了,好不容易走到了今天,难道他就甘心还居于人下?被人说成是靠阿谀奉承起家的弄臣?

  他不甘心!

  祖轻声对和士开道:“您要知道,现在您可不是这样的人啊!”

  和士开双眼微眯:“细说。”

  祖应了一声:“您要完成这一步,仆可不是您的敌人,相反,仆会成为您最忠诚的朋友!”

  和士开双眼微眯的看向他,祖急忙的便是赔笑………

  忠诚都用上了,这祖孝征看来也不是什么清高文人!也是,毕竟这小子起家跟他也差不多,也是巴结高湛才得到重用的………

  不过祖的这个表情还真给和士开看爽了!

  巴结了别人一辈子,终于自己也有今日,也能让别人给自己陪着笑脸了!

  和士开摆摆手示意他继续说,祖同便是给他剖析道:“咱们是一派人啊,咱们可都是陛下潜邸之时的王府忠臣,咱们的敌人不应该是彼此,您想想,是不是这么一回事儿?”

  和士开缓缓点头:“有道理,那你说,咱们共同的敌人是谁?”

  祖屁股往后挪了挪,拿桌子上的酒杯给和士开摆龙门阵:“这个桌子就是朝廷,现在桌子上的这几个杯子就是朝廷上真正能拿得出手的势力,这个杯子就是咱们,我和贤兄您,这个………”

  祖拿出一个杯子,摆在了那个杯子的上面:“平秦王高归彦!”

  紧接着祖又拿出一个:“这个!河南王,高孝瑜!”

  随后祖又拿起一个杯子摆的稍微远了一些:“这个,兰陵王,高孝!”

  剩下的一堆,祖便是指着道:“这些,勋贵打头的平原王段韶、咸阳王斛律金父子,以及汉门出身的范阳卢氏荥阳郑氏这些人!”

  和士开缓缓点头,祖便是继续道:“这些人,不足为虑,至于兰陵王高孝您也看到了,陛下对其多有提防,估计此生都要被锁在幽州那苦寒之地,纵然权贵已极却也不过是胜似流放!”

  祖说着便是弯腰沉声道:“真正对你我兄弟造成威胁的,如今朝廷上压咱们一头的,就是这两个!平秦王高归彦,河南王高孝!”

  “您想要真正的独掌大权,真正的得到陛下独宠,惟有先除掉这两人,方才能够成事!”

  和士开缓缓点头:“说得好,只是………此二人皆是宗室,一个手握兵权,一个又是陛下亲近重用的发小,凭你我,恐怕………”

  祖笑着轻声对和士开道:“贤兄您侍奉陛下多年,难道还不知道伴君如伴虎的道理吗?”

  和士开看向祖:“怎么说?”

  祖便是将那两个杯子摆到了酒壶旁边:“这杯子,离酒壶远了,人们就想不起来用酒壶往杯子里倒酒,可要是太近了………呵呵。”

  祖抬起酒壶,那两个杯子便是直接被碰到在桌子上,酒水留了一桌面。

  和士开若有所思,祖便是道:“越是亲近的,就越容易被猜忌!站得越高的,也就更容易摔死!”

  和士开缓缓点头:“那依你来看,这两个杯子,咱们先动谁合适?”

  祖便是将其中一个挑出来:“平秦王,高归彦!”

  和士开闻言笑道:“高归彦手握兵权,现如今的确是陛下最宠信重用的,也是站的最高的,只是光靠你我,恐怕动不了他吧?”

  祖笑道:“杯子自然是要挑最脆的那个摔,正是因为高归彦有兵权,陛下才更忌惮他,也同样的,您应该是能感受到陛下对平秦王的态度的,陛下并不信任高归彦,不然之前也不会丢高归彦一个人在晋阳,这种情况下,有兵权,反而更危险!”

  “更何况如您所说,高孝瑜与陛下更多的是亲情,这种感情需要慢慢的离间,而对于高归彦而言,陛下就只有忌惮了!这种关系必然不长久,甚至不需要咱们推手,没准儿陛下渐渐的自己就和高归彦产生裂隙了!”

  和士开闻言便是看向他处,双眼微眯的思索着,祖便是退后几步躬身下拜:“能否位极人臣,就看贤兄的决断了!是更进一步,还是………就此罢休!”

  和士开双眼微眯,眼神中挣扎了片刻,方才是轻声道:“那就,依你所言!”

  高归彦最近的确是风头太盛,高湛回到邺城之后不久,便是宣布大赦天下,正式改年号为太宁,同时因为高归彦当初扶保自己的功劳册封高归彦为太宰,对其极尽厚待。

  高肃返回幽州之后,高归彦也是放松了下来,他怕的就是高肃这么一个同样手掌大权的宗室来到邺城之后,自己会大权旁落。

  所以高归彦在成为邺城乃至整个北齐的宗室军中第一人之后,便是大显权威,出入经常是起居八座,内外群臣无不侧目,甚至于高归彦在场的时候,群臣都要跪坐答话!

  也因为如此,高归彦的府邸外面车水马龙,几乎全都是来巴结结交高归彦的人。

  人在这种情况下是很难不生出矜傲的心思的,所以高归彦渐渐的开始变的目中无人,甚至连高孝瑜说话,他都只侧目睥睨着看着他。

  高孝瑜十分不满,但是碍于他是长辈,便是恭敬的躬身道:“平秦王不知有何见教。”

  高归彦便是从鼻孔中哼了一声:“你们一群黄口小儿,又哪里知道世事艰难!当初祖先创业有多不易?我可是亲眼见证过的!和你们这群小子共事,须得听我说话!”

  高孝琬闻言颇为不满,便是开口讥讽道:“当初献武皇帝创业的时候,叔父您也不知道是哪个黄毛小子!”

  高归彦闻言大怒,便是伸手将高孝琬的发冠打落,高孝琬披头散发好不狼狈,便是怒视高归彦。

  高孝琬性情倨傲自负,脾气更是一点就爆,此时竟然是上前几步就要动手!

  高孝瑜见状急忙上前说和道:“我们的确欠却考虑,一切都按照叔父所说办就是了!”

  高归彦冷哼一声,瞪着高孝琬道:“当初文襄皇帝,也不敢对老臣如此说话!你们又算得了什么?”

  说完便是拂袖而去了,高孝琬看着高归彦的背影啐了一口:“充什么老辈儿?不过也是个趋炎附势的东西罢了!”

  “行了,何必与这等人一般见识。”

第296章 违背祖宗的决定

  高孝瑜劝住了弟弟,然而实际上高归彦这样对高孝瑜高孝琬还算是看在他们是高澄的儿子份儿上了。

  高归彦对待下面的勋贵和宗室,那就更是目中无人,动辄打骂了!

  若不是如今娄昭君病重不能理事,高归彦现在的结果不会比被娄昭君直接杖毙的高好到哪儿去………

  虽然娄昭君知道高回府就死了之后也是很后悔,哭诉自己只是想教训教训高………

  高归彦走了,这件事也就算是翻篇儿了,只是看高孝瑜和高孝琬兄弟俩的表情就知道,他们俩对高归彦都十分不。

  尚书省内的尚书们都在,除了高孝珩今日有事外出之外,基本上都算是目睹高归彦将哥儿俩一顿好骂,俩人丢尽了脸面,自是心中不爽。

  不过也不耽误他们办正事儿,于是俩人很快便是和尚书们继续商讨下一件事儿了。

  那就是高湛提出来的,要给高欢高洋挪挪地方………

  前文提起过关于七庙的问题,实际上古人将七庙全称做七庙三不祧。

  七庙就是自己往上倒七辈祖宗,尊这七位祖先入庙尚飨,而实际上七庙是一个十分广阔的范畴。

  也就是说只要是认七庙祖先的,都有资格跟你一块儿逢年过节来给祖宗上香。

  所以真正遵奉的祖宗实际上是“三不祧”,也就是自自己往上的祖宗三辈,这个是不能和别人共享的,只有亲族才能尚飨。

  譬如红楼梦中的贾家,贾家过年的时候祭祖,将在京的八房子弟全都叫进贾家来吃饭祭祖,却不叫在金陵的十二房,为什么?

  就是因为对于在京的八房来说,他们属于三辈以内的“不祧”的范畴,而在金陵的十二房已经属于七庙级别的出了五服的亲戚了。

  还是以嘉靖帝为例,他之所以算是“兼祧”就是因为他和武宗朱厚照,实际上已经是出了三代甚至是五服的关系了。

  他属于是兼着这边的嗣子,但是实际上是有自己的祖宗的意思。

  所以当高湛登基之后就面临着这样一个问题………前面的皇帝有些超了………

  如果是按照高殷这边的话当然是没问题,奉吏部尚书高泰、秦州使君高湖、武贞公高谧、文穆帝高树、献武帝高欢、文襄帝高澄、文宣帝高洋,正好是七代!

  这就是七庙,也是为什么史学家觉得陈霸先是硬蹭的祖宗,而高欢不是的原因。

  因为高欢真的有族谱,并且高欢真的能往上倒七辈祖宗,就如同刘备一样是能有迹可循的,很多人抨击刘备和高欢是硬蹭的,实际上是有些无稽之谈的。

  因为真硬蹭的话,刘协再怎么需要刘备,也不会给自己平白找个没关系的人当皇叔,宗族和世人不容这种行为的。

  而高家的七庙,很显然就是世人所能承认的。

  等到高殷死了,就重在偏殿设另一个七庙重新开始算,高殷本人以高欢、高澄、高洋为三不祧,合情合理合法。

  然而问题出就出在这儿了………

首节上一节228/348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