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首席大管家,开局逼疯太平 第40节

  若是能够通过科举打开局面,让更多的寒门人才进入朝堂,她的势力会更加一步增强。

  毕竟,那些寒门人才犹如无根浮萍,根本没有靠山可以依附,只能靠着她,这样一来,她就能聚拢一批属于她的势力,这些人打上武氏的标记,即便是想要投靠其他阵营,人家也未必愿意收。

  武则天争取不到门阀世家的支持,就从寒门着手,争取打造一支属于她自己的阵营。

  杨易眼皮狂跳。

  这女人的野心还真不小。

  虽然此时未必有称帝的想法,但是这也足够体现她的手腕和雄心了。

  这绝非一般女子可以想出来的破局之法。

  而自己作为被问策的人,已经算是提前划入武氏的阵营,称得上心腹了。

  杨易深深的吸了口气,武后身上成熟的幽香扑面而来。

  “天后娘娘,微臣的想法恐怕不太成熟,或有不妥......”

  武则天淡淡一笑。

  “又开始谦虚了。”

  “你说便是.....”

  “即便是有什么不妥的,也无妨,这里都是自己人。”

  杨易点点头。

  “既然如此,那微臣便斗胆直言......”

  “我朝科举虽然算得上开天辟地的头一回创举,但是仍然是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

  “其考试跨度时间太长,数年一次,一次不第,就足以让人蹉跎了岁月,消磨了心气.....”

  武则天挑了挑眉,似笑非笑道:“那你觉得改成几年较为合适?”

  杨易拱了拱手:“臣以为一年一次比较恰当......”

  “一年一次?”武则天陷入沉思。

  虽然她也考虑过这个问题,但是很显然杨易比她更加大胆一些。

  “我大唐人才济济,只有一年一次,扩充科考项目,这样一来,才能让更多的有识之士有机会当官,才能让‘天下英才入吾彀中矣’。”

  杨易一脸正色。

  武则天微微颔首。

  “你继续说.......”

  在这点上,她跟杨易是一致的。

  毕竟,这科举取士,取的人才越多越好。

  她是乐见其成。

  杨易微微一笑。

  “其次,便是科考的作弊问题......”

  “科举制在我朝勉强完善,不过仍然是有许多漏洞可以钻。”

  “对于那些贵族子弟而言,科举不过是过场子的纸面考试。”

  “毕竟,他们关系深厚......”

  “微臣建议,可以采取密封卷的手段,将其籍贯姓名遮住,这样一来,那些‘打过招呼的考官’,也没有办法给予特殊对待。”

  武则天眼睛一亮,凤眸中满是惊讶之色。

  “好想法!”

  杨易继续道:“密封卷除了遮蔽名字籍贯外,还要设一批专门的‘誊写’官。”

  “誊写官?”武则天凤眉一挑,下意识道。

  杨易:“所谓誊写官,即抄写试卷的人。”

  “让所有的誊写官,将试卷的内容抄写到另一张纸上,再交给考官批阅,这样一来,就能杜绝考官通过字迹比对,认出某个考生的事情.......”

  武则天忍不住抚掌而笑。

  “好一个誊写官,这一招当真是绝了。”

  “这样一来,便可以彻底的杜绝作弊!”

  她凤眸中微芒闪动,心情极为愉悦。

  杨易笑了笑:“这还不够,臣还有一个提议,可以设立殿试,将那一批贡士待到殿中,再由天后娘娘和陛下亲自策问,这样一来,能够最保险的杜绝庸才,杜绝作弊,也能让贡士们对天后娘娘和陛下的恩宠,感恩戴德,更能够为国尽忠,为天后娘娘和陛下效力!”

  最后一句算是挠到了武则天的痒处。

  她要弄科举的目的不就是为了拉拢人才么。

  她红唇翘起,目光灼灼。

  “殿试?”

  “此提议真是让本后耳目一新!”

  ........................................

  ps:求鲜花,求月票,各位的支持就是作者的动力.

【43】呵,那也没有整天打公主屁股的家令吧!

  虽然她也从旁敲侧击的跟一些心腹大臣商议过。

  但是从没有人能够像杨易这般解释的详尽而清楚。

  仿佛他心里就有一个完整的制度作为参考一般。

  这杨易,有大才,乃王佐之才!

  武则天心里暗自称赞,有种如获至宝的感觉。

  杨易面上波澜不惊。

  “殿试,乃是最后的试金石。”

  “能够通过此关的,必然是人中龙凤。”

  “天后娘娘也能收获一大批人才。”

  武则天点了点头,赞赏道:“你很好。”

  杨易拱手:“臣还有两个提议......”

  “还有?”武则天心里一震,她忍不住站起。“哪两个提议?”

  杨易沉声道:“一是南选,二是武举!”

  “南选?武举?”武则天细细咀嚼这两个词,眸中闪过思索之色。

  她总感觉有什么灵光闪过,但是却是没有抓住。

  这种感觉让她极为抓狂。

  杨易不等武则天多想,便继续道:

  “所谓南选,便是在边远的五岭一带,加大选拔力度。”

  “哪里条件艰苦,镇守边疆极为辛苦,若是天后娘娘能够稍微照顾一些,那些为大唐戍守边疆的将士们百姓们,必然感恩戴德!”

  武则天面色凝重。

  这一点连她都没有想到。

  这杨易如此年轻,却是面面俱到,真是深谋远虑。

  她看向杨易的眼神再度变化。

  杨易仿佛感受不到,侃侃而谈。

  “最后这武举理解起来也很简单,如今我朝科举是以策问考试为主,大部分都是文人,而那些空有一番武力,对排兵布阵有天赋的人却是没有机会发挥。”

  “所以,臣建议,可以设立武举,按照相同的流程招募武人.....”

  “这样一来,无论是开疆扩土的武人,还是安国兴邦的文人,都能够最大限度的被天后娘娘掌握到手中。”

  “武举!”武则天眸中满是震撼,她深深的吸了口气。

  以她敏锐的政治嗅觉,已经察觉到了这武举背后的意义。

  一方面是给武人一个机会,让全天下的武人都感激她,另一个方面,“武举”,也是“武氏之举”,如此契合她的姓氏,一旦传播开来,天下百姓必然会将其联系,而自己的名声也能水涨船高。

  即便是历史书上,自己也绝对是绕不过去的一座丰碑。

  这些举措,都是开古之先河,革万世之新。

  每一个改革,都能够载入史册。

  没想到,居然被面前的一个少年提出来了。

  这种不真实的虚无缥缈之感,让她一时之间有些恍惚。

  这杨易实在是太过惊才绝艳。

  殿内安静了好一会儿。

  武则天缓缓平静下来。

  她威严冷艳的俏脸上浮现一抹微笑,宛如琥珀的眸子中满是欣赏之色。

  “好,很好。”

  “本宫今日算是问对人了.....”

  “子安真是大唐百年难得一遇的奇才!”

  武皇后毫不吝啬的赞赏,让旁边的上官婉儿心里震惊。

  她侍候天后娘娘可是不短时间了,也知道天后娘娘很少夸赞人。

  更不要说如此推崇的去夸赞。

  看来天后娘娘很是欣赏这位家令呢。

  杨易微微一笑。

  “天后娘娘过誉了,微臣也不过是胡乱说说,若是有不对的,还请天后娘娘包涵......”

  武则天深深的看了他一眼,红润的嘴唇微微一勾,忽的笑起来。

  “过分的谦虚,就是骄傲。”

  “子安,你不必自谦,光是这五策,就足以让你名列天下名臣之列。”

  “朝堂之中,许多人,跟你一比,简直是酒囊饭袋!”

  ........

首节上一节40/338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