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我妻武则天 第20节

  深入了解后,就会明白,现在的大唐帝国看似强盛,其实也有很多问题。

  首先是世族掣肘,这一点唐高宗通过废王立武,已解决的差不多,只需提防世族反扑,无需太费神。

  另一个问题是缺粮,这个问题他也有了对策。

  只等火药炼好,便能派遣能臣,炸毁三门峡礁石,打通长安与洛阳水路,将洛阳粮食运到长安。

  眼下最头疼的还是军事问题。

  西突厥的贺鲁不足为虑,高句丽也不必担心,真正需要担心的是吐蕃。

  然而吐蕃又很精明,他们现在并不和唐朝叫板,只是偷偷扩张实力,处处向大唐示弱。

  在李治印象中,吐蕃明年就会对吐谷浑动手,等吐谷浑被消灭,他们才会对大唐露出獠牙。

  眼下暂时也没余力对吐蕃动手,所以最好的法子,是阻止其吞并吐谷浑,防止其坐大。

  然后再消灭西突厥,稳定住西域局面,再找机会慢慢削弱吐蕃。

  至于辽东局面,按照原本轨迹,唐朝费尽心机,消灭百济和高句丽,结果却让新罗摘了桃子。

  所以不必过于急切,可等三国自己互掐,新罗是个反复无常的国家,也不必太在意与新罗同盟。

  等国力强盛,时机成熟,再一举消灭三国。

  所以这次的新罗求援,绝不可答应。

  正想到此处,一名内侍过来通报,百官已在大殿列班就位。

  李治站起身,来到侧门,在内侍的唱诺声中,步入大殿。

  他还未走上宝座台,便注意到许敬宗、李义府等人面色不好。

  再瞥向韩瑷和来济,两人镇定如斯,显然已做好万全准备。

  李治缓缓坐上龙椅,接受了百官朝拜。

  礼毕,韩瑷当即出列,拱手道:“陛下,新罗使节金仁问来朝,说高句丽陈兵边境,随时准备攻打新罗,此事关系重大,臣请传金仁问上殿,商议此事。”

  金仁问虽然挂了一个左领军卫将军的职位,却是外国质子,并非唐朝官员,故而需通传才能上殿。

  李治摆手道:“此事稍后再议,先议朝事。”

  韩瑷愣了一下,只得退下,心想反正也不必急于一时。

  随着官员们上奏陈事,朝会正式开始。

  这次朝会就和平日的常朝差不多,大家就事论事,只解决问题,并无太大争论。

  因许敬宗等人发言很少的缘故,朝议甚至比平日更加通畅,还不到正午,各地奏表的问题,都议定出对策。

  李治下旨廊下食,许敬宗等人趁机又聚在一起商议。

  就食毕,韩瑷再次奏请传金仁问上殿,李治终于同意了。

  随着礼仪官高声宣唱,新罗王子金仁问进入大殿。

  李治细细打量着他,此人二十五六岁年龄,人长的精瘦,颧骨高耸,面皮白净,脸上像女子般涂了唇脂。

  “外臣金仁问,拜见陛下。”金仁问稽首道。

  李治道:“平身吧。”

  金仁问站起身,高声道:“外臣奉王上之命,向天朝进奉贡品,此乃礼单,请陛下过目。”

  说着取出一份镶金的帖子。

  许敬宗出列,道:“各国献进贡品,皆是岁首大朝会之时,金外使久在长安,难道连这点规矩都不懂吗?”

  金仁问拱手道:“许尚书说的是,不过外使这些贡品,并非岁首之贡,而是因大唐出兵救我新罗,使我免于灭国之祸,此乃拜谢天恩之贡。岁首时,另备朝贺之贡。”

  许敬宗听他准备了两份贡品,也不好再说什么,退回坐下。

  李治命王伏胜拿过礼单,细细浏览了一遍。

  新罗进献的这份贡品,倒也确实颇有诚意,除五十斤黄金、二十袋珍珠、各种翡翠玉石外,还有十二名新罗美女。

  新罗美女在唐朝颇有盛名,被称为新罗婢,以美貌温婉著称。

  礼单中还特别记载着,金仁问带来的新罗美女,都是新罗王精挑细选,在国中训练一年,方才派来,不仅容貌美丽,且精通歌舞技。

  李治将礼单放下,淡淡道:“新罗使,你献这份礼物,除了感激我朝救援,还有别的目的吧。”

  金仁问跪在地上,泣声道:“陛下圣明,臣还奉家父之命,恳请大唐再派天兵,攻打高句丽残暴之师,救新罗百姓于火海之中。”

  韩瑷当即出列,道:“陛下,高句丽乃本朝大患,倘若新罗有失,辽东皆危亦,应立刻发兵救援。”

  李义府出列道:“朝廷正在对西突厥用兵,未竟成功,如何能再于辽东开辟战场?”

  来济出列:“陛下,臣有前方战事启奏。”

  李治道:“来卿请讲。”

  来济取出一份奏章,道:“这是昨日兵部上呈的最新战报,西突厥有哥舒阙部、突骑施部,向我大唐表示归附,并表示突厥内部,很多人都不服贺鲁。”

  李治从王伏胜手中接过奏章,果然如来济所言,这是程知节盖了行军大总管印信的奏章,应该不假。

  只不过,这奏章未免来的太巧。

  很可能是几日前就到了,被来济暗中扣下,准备需要时再上奏。

  李治瞥了兵部尚书崔敦礼一眼,只见他眼睛半睁半闭,也不知他知不知道此奏章的存在。

  来济接着道:“依臣之见,对付西突厥可以用谋,徐图缓之,慢慢分化各部与贺鲁关系。”

  李治道:“你的意思是召回西征军队?”

  来济道:“正是如此,大军刚开拨鄯州,召回还来得及。眼下当务之急,是对付高句丽!”

  韩瑷跟着道:“高句丽不灭,我大唐只要用兵,他们都会趁机攻击新罗。新罗若灭,高句丽必犯营州!”

  大理卿辛茂宗出列,道:“臣奏请陛下,任命司空李为平壤道行军大总管,讨伐高句丽!”

  金仁问大声道:“只要大唐出兵,我新罗愿出兵五万,从南策应!”

  “臣附议……臣附议……臣附议……”

  一时间,世家派官员纷纷出列,甚至有不少中立派官员,也跟着附议。

  许敬宗等人都因程知节的那封奏章,被打了个措手不及,一时难以应对。

  李义府急忙道:“臣以为英国公年纪老迈,不宜领兵,可让郑仁泰为行军大总管……”

  于志宁慢悠悠出列,道:“太宗皇帝有言,郑将军可为辅将,不可为主将。依老臣之见,可让李司空为行军大总管,郑将军为副大总管。”

  上次他与世家派系缓和了关系,又见韩瑷等人占上风,便也站到他们一边。

  李义府又道:“松漠都督李窟哥正处于辽东要冲,手下还有数万契丹兵,可任命他为大总管,并唐兵与契丹兵,讨伐高句丽。”

  李窟哥是契丹部落首领,贞观二十二年,率部归顺大唐。

  韩瑷道:“契丹部归附不久,人心不稳,只恐出现变故,唯有英国公亲去辽东,方可万无一失!”

  李义府又举荐几人,全被韩瑷等人否决,且理由充分。

  李治忽然道:“李爱卿,此事你以为如何?”

  李缓缓出列,道:“老臣想先问一下金将军,此次高句丽出兵,和百济可有策应?”

  金仁问愣道:“暂未有两国出兵消息。”

  李笑道:“老夫就猜是如此,高句丽前次失利,锐气已失,兵无战心,如今匆忙调兵,又未与、百济议好。此战必败无疑,朝廷无需顾虑辽东之事。”

  李治暗赞一声,果然姜还是老的辣,李这番话,应该切中了要害,这也是唐朝最终未出兵的理由。

第26章 御驾亲征?

  李在军方影响力极大,他一出声,一众武将纷纷出声应和,许敬宗等人也急忙附声。

  金仁问十分焦急,忍不住道:“高句丽调集二十万大兵,我新罗却只有八万守军,就算无有、百济,也恐抵挡不住。”

  韩瑷冷哼道:“李司空说的好轻巧,倘若新罗被灭,高句丽再无后顾之忧,届时又当如何?”

  一名黑脸官员忽然出列,道:“臣附议李司空,高句丽强弩之末,不足为患。”

  徐孝德吃了一惊,望向出列的刘仁轨,暗道:“原来他的不足为虑,指的是这个。哎,此话背地里可说说,怎能在朝堂上说出,刘葫芦,你糊涂啊!”

  他却不知,李治认出刘仁轨后,心中只有欢喜。

  韩瑷冷声道:“刘仁轨,你一个田舍汉,胸无点墨,全凭先人恩荫,才位列朝堂,此处哪有你说话的份,还不退下!”

  刘仁轨和薛仁贵一样,务农出身,却没有薛仁贵的军功。

  他未有功名,未拜名师,全凭任瑰举荐,才步入仕途。

  有人说,他自称汉章帝刘之后,任瑰才举荐他,在士林之中名声极差,被斥为末流。

  因他名声不好,宦海沉浮三十多年,两鬓斑白,却还只是个给事郎。

  只有徐孝德等一班老友,才知他学问高超,见识过人,只可惜世人却不知罢了。

  韩瑷是刘仁轨顶头上司,刘仁轨不敢跟他呛声,只好退回去。

  李治忽然道:“你们举荐英国公,可英国公却认为不该出兵辽东,朕也不知该听谁的。罢罢,朕近来正琢磨着御驾亲征,如此一来,诸卿也不用为主帅人选相争。”

  御驾亲征四字,正是昨晚徐槿在他后背写下。

  此话一出,满堂震惊。

  众臣齐声道:“陛下,不可啊!”

  李治朗声道:“辽东乃心腹大患,朕御驾亲征,才能鼓舞全军士气,当年先帝不也御驾亲征,何独朕不行?”

  群臣面面相觑,一时都傻了眼,哪知道争来争去,竟争出这么个结果!

  李治一挥手:“既无异议,就这么定了,几位宰相和兵部先议定一下,做好出征准备。后日常朝,再详论此事。退朝。”

  平日里,唐高宗便总是对高句丽念念不忘。

  他又刚刚废王立武,意气风发,再不受大臣摆布,忽萌御驾亲征的想法,群臣都觉得正常,并未有人生疑。

  面对皇帝如此主张,大唐官员们第一次达成一致,全部反对。

  这位新天子虽刚刚展现出些手腕,毕竟不是太宗皇帝。

  连太宗皇帝都征讨失败,新天子更不可能成功,反而很可能胡乱指挥,导致大败。

  此事关乎大唐兴衰,也关乎每个人切身利益。

  政事堂内,世家派、拥武派、中立派的首脑一番商议后,首次达成一致,反对皇帝亲征。

  然而如何才能打消皇帝亲征的念头呢?

  派其他大臣当元帅,皇帝绝不愿意,也没哪个将领,敢跟皇帝争主将。

  那就只剩一个办法,支持李的主张,认定高句丽这次出征必败,大唐不用理会新罗。

  到了下午,李治的桌子上就堆满了奏章,内容几乎一样,都说高句丽此战必败,大唐不必劳师动众,应该继续对西突厥用兵。

  甚至还有官员开始攻击新罗,把新罗建国以来的劣行都写下。

  比如,最开始新罗弱小时,受倭国入侵,向高句丽求援。

首节上一节20/410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