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我妻武则天 第295节

  他自从被调到昆藏地区后,就变成了救火队长,每次薛仁贵跟别人谈崩了,都是他去安抚对方。

  薛仁贵一开始还觉得他过于软弱,后来接触久了,才发现王玄策安抚对方时,并非一味退步,而是用道理和利害关系,说服对方,并未让大唐利益受损。

  王玄策应对外族的手段,灵活多变,当遇到得寸进的部落,也会展露强硬的一面。

  薛仁贵与他相处的越久,越佩服他的能耐,几乎各种大事,都找他商议。

  “陛下,昆藏地区能慢慢趋于稳定,臣不敢居功,当以王将军和文成公主殿下,居于首功!”

  李治笑道:“他们有功劳,朕自然会嘉奖。你能谦虚自持,不与手下争功,这很好,朕没有看错你!”

  薛仁贵长身一躬,道:“臣的一切都是陛下赐予的,只盼完成陛下交代的任务,回报陛下恩情。”

  李治伸手将他扶了起来,道:“好了,再跟朕说说大食与天竺的情况吧。”

  薛仁贵面色一正,道:“陛下,天竺形势岌岌可危。”

  李治忙问:“详细说说,眼下到底什么情况?”

  薛仁贵抬头看了一眼神龙殿墙壁上挂着的那幅大舆图,只可惜上面只有吐蕃,并未标注天竺。

  “陛下,臣还是先跟您说一下天竺内部的情况吧。”薛仁贵从袖中取出一份小些的地图,解释道:“这是王将军亲自测绘的天竺地图。”

  李治低头一看,王玄策画的不错,果然是个冰淇淋形状。

  而且他还将印度西边的大食国也画了进来。

  薛仁贵在地图上画了三个圈,道:“陛下,天竺地区,眼下分为三股势力,一股是钦陵占据的东北地区,与昆藏相邻,他们已重新建国,依然取名吐蕃。”

  李治道:“赞普是谁?”

  薛仁贵道:“依然是芒松芒赞,不过这小赞普已完全被架空,权力由禄东赞的三个儿子掌控。”

  李治点点头,道:“以后咱们就叫它后吐蕃吧。”

  薛仁贵应了一声,道:“除了后吐蕃外,西北方向,还有一股天竺势力,以信德国为首,另有很多小国臣服他们。”

  李治盯着薛仁贵指的方向看了一下。

  这个地方应该就是如今的巴基斯坦地区,由印度河孕育出的一众国家。

  信德国临近海域,与大食国隔海相望。

  薛仁贵道:“钦陵刚入侵天竺时,信德国王臣服吐蕃,后来见吐蕃被我大唐击败,便不再理会后吐蕃,自己当了盟主。”

  李治道:“钦陵没有讨伐他们吗?”

  薛仁贵道:“后吐蕃的军队,大多是吐蕃子民,逃到天竺后,士气低落,自保尚且不足,更难以主动出击了。”

  “最近这一年来,后吐蕃一直都在训练士卒,恢复士气,臣琢磨着,如果大食不选此时进攻的话,明年后吐蕃就会征讨天竺其他地区。”

  李治目光一闪,道:“大食人应该也是看到这一点,才选择这时候进攻!”

  薛仁贵道:“陛下所言极是。至于南方的天竺各国,都是一些小国,一盘散沙,不成气候。”

  李治目视着地图的西北方向,道:“大食人要进攻天竺的话,应该选择从信德进攻吧?”

  薛仁贵道:“是的,信德国王极为器重一个叫因哈的波斯人,任其为国相。”

  李治微微一愣:“波斯人?”

  薛仁贵道:“是的,那波斯人暗中培养很多海盗,专门在海上劫掠大食国的商人,替国王获得了大量财富。”

  李治沉吟片刻,命人把卑路斯召了过来,朝他问道:“卑卿,你知道一个叫因哈的波斯人吗?”

  卑路斯愣了一下,摇头道:“臣并未听说此人。”

  李治缓缓道:“他是一个波斯人,在天竺一个叫信德的国家,担任国相。”

  卑路斯叹了口气,道:“那就不奇怪了,当初我们波斯国灭亡时,很多波斯人漂洋过海,逃到天竺北部地区。”

  李治笑道:“如果你再派人去找他,他还会认你这个王子吗?”

  卑路斯想了想,道:“他若知道臣有陛下支持,定会听从臣的吩咐。”

  李治点点头,道:“甚好。”转头看向薛仁贵,道:“薛卿,你接着说吧。”

  薛仁贵道:“臣和苏将军、王将军商议过,倘若大食人从海路、陆路同时进攻天竺,信德国必败。届时,大食人以信德国为据点,便能迅速占据天竺全境!”

  卑路斯听到此话,吃惊道:“陛下,大食人准备进攻天竺了吗?”

  李治道:“是的。”

  卑路斯急道:“陛下,不能让他们成功,否则大唐也会被他们给包围了!”

  李治抬手道:“稍安勿躁,薛卿,眼下面对天竺国的局势,你有什么对策吗?”

  薛仁贵道:“天竺最大的问题,是内部分裂,若能让天竺三大势力,联合起来,应能抵御住大食人。”

  李治心中一动,这跟他脑海中刚冒出的一个想法,不谋而合。

  薛仁贵道:“臣的意思是,咱们大唐做个东道,邀请三家首脑,前往昆藏议和,摒弃前嫌,共抗大食!”

  李治道:“如何说服三家呢?”

  薛仁贵道:“天竺南部一众小国的国王,与王玄策将军非常熟悉,王将军自言有把握说服他们。”

  卑路斯赶忙道:“陛下,臣愿意前往信德国,面见因哈,让他劝说信德国王,来昆藏议和!”

  李治点点头,道:“如此有劳卑卿了。剩下的只有后吐蕃了。”

  薛仁贵不做声了,他也没有把握能够说服钦陵等人,来昆藏谈判。

  李治沉思片刻,心中已有计较,朝薛仁贵道:“薛卿,你先回去休息吧,剩下的事,朕自会安排。”

  薛仁贵拱手告退。

  王玄策的地图被薛仁贵留了下来,李治拿着地图,递给王伏胜,道:“送去翰林苑,让翰林官画一份等比例的大舆图,挂在神龙殿。另外,再召长孙诠觐见。”

  距离岁末只剩四天,明天就是官员们放假的日子。

  长安城各大权贵的府邸门外,皆是一派门庭若市的兴旺气象。

  新城公主的府邸便是如此。

  长孙无忌来到公主府时,只见府门之外,车水马龙,冠盖如云,都是来拜访长孙诠的。

  这种景象似曾相识,当年赵国公府外的情景,比这有过之而无不及。

  长孙无忌既感欣慰,也有几分感伤。

  他绕到公主府后门,命仆从敲了敲门,开门的竟是长孙诠。

  “大兄,您来了。”长孙诠拱手道:“本该我去您府上拜见,可想着您的吩咐……”

  长孙无忌一抬手,道:“这样更好一些,你不用多说。”

  一个月前,长孙无忌便告诉长孙诠,以后不要去长孙府见他,若有事找他,告诉一声,他自会来公主府见面。

  长孙诠将他迎入府中书房,亲自给长孙无忌倒了茶。

  长孙无忌笑道:“听说吏部传出消息,陛下已经拟好旨意,将你调入雍州府任长史,年初朝会上,就会宣布了。”

  长孙诠拱手道:“这都多亏了大兄。”

  长孙诠今年做了不少大事,帮助狄仁杰破获百济细作,又在契丹的战后治理上,进言了几个良策,被皇帝采纳。

  很多人都猜到他年初会升官,只是没想到,他升迁如此之快,直接从万年县首官,升为雍州府副官。

  而且这个副官的权力和首官相当,和一把手没什么区别,这升迁速度,怎不令人羡慕?

  长孙无忌道:“说吧,找我什么事?”

  长孙诠道:“刚才陛下召我入宫,表面上夸我今年考核不错,实际上,却和我提到一件事。”

  “何事?”

  长孙诠道:“陛下忽然和我提起天竺的情况……”将大食即将攻打天竺的情况,与长孙无忌说了。

  “陛下似乎想联合三家,在昆藏都护府谈判,共抗大食,有两家似乎已经能够说服,只剩下后吐蕃了。”

  “后吐蕃?”

  “就是钦陵等吐蕃残部,他们已重新立国。”

  长孙无忌捻须道:“陛下是想让禄东赞说服他的几个儿子,故而通过你来告诉我,让我去找禄东赞。”

  长孙诠道:“应是如此。”

  长孙无忌摆了摆手,道:“你自己去就行了,老夫就不去了。”

  长孙诠愣道:“小弟可没把我说服禄东赞。”

  长孙无忌微笑道:“不必说服,此事对后吐蕃也是有利的。你只需将情况和禄东赞说明,不用你劝,他自会主动提出!”

  长孙诠欣然道:“如此最好,小弟这就去拜访他。”

  正如长孙无忌猜测,禄东赞得知天竺眼下情况后,当即写下书信一封。

  李治命卑路斯带着书信,前往昆藏都护府,与王玄策、苏定方等人,筹办三家会盟之事。

  战争虽从未停止,不过距离大唐本土,已经越来越远。

  长安城也在一片和平之中,度过了新的一年。

第308章 公主大婚

  永徽十二年,一月初四的朝会上,李治又宣布了很多新的官职调动。

  长孙诠被任命为雍州长史,原雍州长史许昂,则被降为司马。

  狄仁杰的爵位被升为开国县子,加封崇文馆直学士,他的夫人杨氏也被封为乡君。

  营州都督刘仁轨官职不变,原来罢相时,降低的本阶官又升了回去,同时兼领渤海都督府都督,另册封渔阳县公。

  参与契丹之战的一班武将,也按功升职,册封爵位。

  裴行俭接替苏定方的位置,担任安西都护,封西州县公。崔知辩升为安西副都护。

  原安西都护苏定方则被任命为昆藏都护,他的两个儿子也都被封了爵位,升了官职。

  薛仁贵则被封为羽林卫大将军,负责在禁苑组建羽林卫,他的儿子薛讷也被封了县男。

  除此之外,朝堂官员也有很大变动。

  李被加升为太尉,于志宁被升为司徒,越王李贞升为司空。

  许敬宗的官职也终于有了变化,多了一个太子宾客的头衔。

  陈王李忠被封为梁州都督,即将离京赴任,吴王李吉被进封为亲王,领尚辇局奉御之职。

  李贞的儿子李冲被册封为琅琊郡王,领徐州长史。

  朝野内外都明白,皇帝这次如此大的动作,是在为离京做准备。

  一月初七,太史令李淳风进言,一月十九为黄道吉日,利婚嫁,李治遂将这一日定为常山公主大婚的日子。

  其实大婚之事,几个月前日子就已经定好了,李淳风也只是重新测算一下,走个流程。

  这天晚上,李治从薰风殿回到甘露殿,心想着常山公主马上就要离宫,以后想看到这个妹妹就不容易了。

  他最近太忙,一直没时间多陪这个妹妹,眼下她马上离宫,于是便来到公主院,想再看看她。

首节上一节295/410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