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我刘辩,让大汉再次伟大 第135节

  刘辩没好气地一拳捶在皇甫嵩的胸口,道:“你这厮,杀人就杀人了,筑那么多京观作甚?朱公伟向孤抱怨多次,火焚京观防止疫疾肆虐费了好大一番功夫。”

  向来沉稳的皇甫嵩也不由咧嘴笑道:“臣知错!”

  “罚你今夜兰台宴饮必须大醉,不醉不归!”

  打趣完皇甫嵩,刘辩又将目光转向了董卓,颇为轻佻地拍了拍董卓的肚皮,笑道:“诶,仲颖的肚囊似乎又圆润了几分,并州的牛羊竟如此养人?”

  董卓也全然不觉得太子这是无礼轻佻之举。

  寻常人这么做,定然是无礼的举动,董卓会把剑抵在他的脖子上,问问他“尔要试试我的宝剑是否锋利吗”。

  但作为大汉帝国的最高权力者这么做,那只能是亲近宠信和礼贤下士的表现。

  董卓爽朗大笑,还揉了揉肚皮道:“是极是极,臣可是带了不少鲜嫩可口牛犊和羊羔献于殿下,听闻高常侍发明了炒菜,不知今晚能否尝到殿下的庖厨烹制的炒菜?”

  刘辩挥手应允,笑道:“你个老饕,孤岂是吝啬之人?”

  其后的荀、荀攸、审配、卫觊、逢纪、陈群、刘岱、刘繇等人,太子也行至他们身旁,不管人数众多全部一一亲自扶起。

  “文若,黑了,也壮实了。”

  “公达还是如此沉默寡言,许久不见孤也不笑一笑,孤命你笑一个,不笑孤可要削你三级爵位!”

  “正南,此番犁庭扫穴听闻是你的建议,果然不愧是孤派去的参军!”

  “伯觎少了几分儒雅之态,多了几分干练之色。”

  “元图宽宏豁达,有古君子之风!”

  “长文如今可明白脚踏实地的道理了吧,此番表现也不错,孤对你很满意,不过记得抽空也教教你父亲这个道理。”

  “公山、正礼皆为宗室的新一代年轻俊才啊,勉之,孤将委汝二人以重任也!”

  太子殿下的热情像极了太祖高皇帝,虽是轻佻无威仪之主,但那关心的话语皆是出自一片真心,温暖了每个人的心。

  无怪乎太祖高皇帝能战胜项羽,开创这四百年的汉室江山基业!

  更为破格的是,即便是即将受禅登基为天子,刘辩却依旧不顾礼仪规制,强硬地要求所有人登上太子乘舆,并要亲自为众人驾车进入雒阳城和皇宫之中。

  太子兴奋地从典韦和许褚手中接过马鞭,坐在了太子乘舆的驾驶位上,礼仪规制:“来,全部上孤的乘舆,孤亲自为卿等驾车!”

  众人面面相觑,说不想上肯定是假的,但上吧又似乎忘了尊卑,甚至有恃宠而骄之嫌。

  最终,众人还是没有拗得过太子的热情,即便是体壮如牛的董卓也被太子的“巨力”拉上了乘舆。

  乘舆缓缓行驶在驰道上,穿过道路两侧的行人。

  今天的乘舆并非是封闭式车厢,外面的人能够看到太子殿下亲自驾车,也能看到车厢里的每一位文武功臣。

  一名虽只有十岁,却颇为俊美的少年郎脸上洋溢着笑容,拉着另一位同样十岁却更为俊美的少年郎穿梭在人群中,跟随着太子乘舆在人群中行走着,被眼前景象所震撼。

  二人的目光落在那宛如太阳般耀眼夺目的太子殿下身上,又看向车厢中的意气风发的功臣们。

  更为俊美的那名少年郎,眼中闪烁着光芒,艳羡道:“殿下亲驾,这些人可真威风啊!”

  “阿瑜!”

  那名脸上洋溢着笑容的少年郎则是收敛了笑容,唤了更为俊美的少年郎一声,而后目光灼灼直视着车厢内的文武功臣,道:“彼可取而代也!”(注1)

  不知为何,正在驾车的刘辩忽然似有所感般转过头,看向了人群中的两名俊美少年郎,露出了一抹比太阳还要温暖人心的笑容。

  而望着那一抹温和的笑容,一个梦想悄然在两个少年郎的心中扎下了根!

  (3378字)

  

  注1:其实作者菌知道“大丈夫当如是”更合适,但谁让这是江东小霸王呢,感觉小霸王说老刘家的词怪怪的。

  PS:今天早上的豆浆味道真好,所以加个一千字的小更,求读者老爷们看在作者大早上就更新还加更的份上多砸点月票砸死作者吧!

第243章 大风起兮云飞扬,朕有猛士兮守四方!

  从万寿亭至雒阳城北的夏门,短短十里之途,太子车驾却缓缓行驶了近半个时辰方至。

  而入城后,太子又执意亲送每一位臣子归家,太子乘舆在城中辗转迂回,几乎是在城中绕了好几圈,几乎全雒阳城百姓都亲眼见证了太子为功臣亲自驾车奇景。

  待一众功臣返家沐浴更衣,与家人短暂相聚一个时辰后,便应召入宫赴宴去了。

  今夜的宴会名义上是并州、凉州以及兖州三次平叛的大军庆功宴,但并未召集百官宴饮。

  受邀的尽是太子党的高层人物、古文学派巨擘,以及曾经在太子府任职和现任太子府的府僚,除了朱和曹操等少数几人未能参与外,几乎全部都齐聚在了这座云台阁之中。

  因此,所有受到太子邀请的宴饮宾客们都明白,这场宴会的的确确是庆功宴,但庆贺的并非是军功,庆贺的却是太子即将登基,庆贺的在座所有人于太子潜邸之时扶持着太子一同前行至今的功!

  而今夜的宴会举办地点也格外特殊,所有人的车驾都行驶至了南宫的汉兴宫中。

  这座汉兴宫,原本应该名为长信宫,是太子的新寝宫。

  作为即将受禅登基的未来天子,刘辩的住所自然也是要提前开始搬迁的,而为激励自己不忘初心,故而以“汉兴”为名。

  南北宫初建时,各有四座主体宫殿,是为东宫、西宫、长乐宫和长信宫,分别为皇帝朝宫、帝后寝宫、皇太后和太皇太后居住寝宫,但实际上的分配还是看皇帝的心意,刘宏也曾经有过将寝宫搬到如今朝宫所在的长乐宫嘉德殿的打算,董太后更是住遍了南北二宫的所有宫殿。

  而后汉定都雒阳兴建南北宫后,后汉的皇帝们颇有些居无定所的意味,在南北两宫间频繁移居,前后共计十一次。

  其中四次是因为宫廷斗争,一次是因为火灾,四次是因为北宫的居住环境要比南宫更为优越,另外两次原因不明。

  从面积上论,南宫的面积是要比北宫宽阔得多,不仅适合布置戍卫保护皇帝的个人安全,也适合处理朝政并作为朝宫所在。

  因此被太后们临朝称制的皇帝们就迁居去了北宫,将真正象征着正统的南宫让给了太后们。

  若有心中有抱负的皇帝,则是在北宫避开南宫的外戚耳目,趁机培植心腹党羽,图谋夺回权力。

  若是心中没有抱负的皇帝,索性就在北宫提前养老,过着日日游园的舒坦日子。

  不过从舒适度上论,北宫是远胜南宫的,园林和池塘兴建得较多,有濯龙园、芳林园、濯龙池和天渊池等大型园林、池塘。

  但南宫宫殿的恢弘气势却是北宫不具备的,这也是刘辩最终选择居住在南宫的原因。

  而刘辩原本居住的南宫之中的东宫,实际上就是皇帝的朝宫。

  “东宫”在两汉成为对太子的代称,但实际上那座太子居住的宫殿名字是“永安宫”。

  因为“永安宫”在北宫外的东侧,近乎紧挨着宫墙建有一座独立于南北宫外的永安宫,为太子居所。

  因其居于皇帝寝宫之东,故而别称为“东宫”,也因此太子和太子宫的别称在两汉时期也是“东宫”和“永安宫”。

  刘辩居住的是“永安宫”实际上是南宫里那座真正的东宫中的“前殿”,但太子殿下在哪里,哪里就是“东宫”和“永安宫”。

  而作为刘辩新居所汉兴宫前身的长信宫,虽本该归属于太皇太后,但谁让后汉其实并没有实际意义上的太皇太后呢?

  就连北宫的太后寝宫长乐宫和太皇太后寝宫永信宫都被合并为永乐宫,成为太后的居所,并兴建了濯龙园和濯龙池。

  南宫的长信宫自然也是一度被挪作他用,比如成为了世祖光武皇帝及孝明皇帝的寝宫,并将其中的云台阁定为小范围召集臣子进行议事的场所。

  因此南宫的长信宫实际上也是具备帝王寝宫的规制和气魄的。

  群臣的车驾自乐成门而入,途经乐成宫和太子寝殿灵台殿,最终抵达晚宴举办地云台阁。

  云台阁是一座二层楼阁,也就是底层加一个二层,南北宽约13丈(30米),东西长约22丈(50米),高约8丈(18米),而底层将是一众属吏的办公场所,二层将是他和近臣们处理政务的办公场所。

  群臣踏入云台阁时,几乎每个人都不禁屏息凝神,驻足而立,不约而同将目光落在了那二十八副悬挂在四周墙壁上的巨大画像,久久难以再迈出下一步。

  在明亮烛火映照下,画像中人物栩栩如生,身披甲胄,神情刚毅,尽显威武英姿。

  若是能同这云台二十八将般留影于阁中,那当真是大丈夫死而无憾也!

  太子自二层步至底层迎接群臣,看着众人那片刻不离地盯着云台二十八将画像的模样,嘴角不禁扬起一抹意味深长的笑意。

  没有哪位贤臣能拒绝作画立于阁中的诱惑,这也是他将晚宴安排在云台阁而非乐成殿的原因。

  即便是高望多次咳嗽并出声提醒众人登楼赴宴,众人仍步履迟缓,频频回首观望那一幅幅巨大的画像。

  待众人落座,宫女们莲步轻移,鎏金酒樽在案几间流转,美酒佳肴琳琅满目。

  酒水自不必说,作为宫廷盛宴,自然是汇聚了大江南北的佳酿。

  刘辩斜倚玉凭几,示意汤官丞暂留,笑谓汤官丞道:“且住!”

  汤官丞虽名为汤官,却并不负责掌管帝王所用汤羹,而是负责掌管帝王所用酒水。

  “卿等好饮之酒,且让孤试言之!”

  刘辩以手执象牙箸,逐一指向群臣,道:“卢师好饮百味旨;慈明公好饮关中白薄酒;伯喈公久居吴郡,与孙文台一同好饮乌程若下酒;皇甫义真钟情宜城醪醴;董仲颖对孤曾赐下的菊花酿念念不忘;钟元常好饮可养身的龙潭黄酒;吕奉先久居并州苦寒之地,好饮暖身的椒柏酒。”

  “贾文和曾向孤索二车紫红华英酿;程仲德日饮一斗兰生酒;董公仁与刘玄德喜甜,前者好饮蒲桃酒,后者喜饮金浆;高孝父独爱苍梧清;黄汉升不离洪粮酒……”

  汤官丞依太子所言,将对应酒水一一奉上,看着这些被点名的臣子脸上或错愕或感动的神情,显然太子所言分毫不差。

  殿下您管这叫试言之?

  不过如果说这些与太子格外亲近,并时常参与太子府宴饮的群臣脸上是感动,那些从未参与过太子府宴饮的臣子们脸上的惊愕就更多是惊慌和惧怖了。

  前者自然是因为此举尽显宠信,即便这些信息也许并非太子留意所得,而是令内侍观察收集,但太子能如此流利道出,背后所下功夫可想而知。

  这般笼络人心的手段,古往今来鲜有人及。

  更何况是堂堂君王,怎能不让人感动?

  但后者眼中,太子殿下脸上那依旧温和的笑意,却宛如一柄扎在他们心头上的刀,心脏砰砰直跳,连呼吸都不敢大声了。

  绣衣使者的耳目,竟连他们的府邸都渗透了?

  一念及此,这如何不令人惶恐万分!

  刘辩不动声色地观察着众人反应,这正是他对某些朝臣的一次隐晦敲打。

  不要以为有扶持孤的功劳就可以居功自傲了,包括古文学派的这些个巨擘,孤能扶持你们上位,亦有能力重新扶立今文学派取而代之。

  略作敲打后,刘辩命负责菜肴的太官左丞呈上晚宴菜肴。

  太牢宴自然是必不可少的,而后压轴被端上桌案的,则是八珍宴!

  《周礼天官膳夫》有云:“凡王之馈,食用六谷,珍用八物。”

  八珍者,淳熬、淳母、炮豚、炮、捣珍、渍、熬和肝。

  淳熬也就是煎热的肉酱拌猪油盖稻米饭,淳母则是换成盖黍米饭。

  炮豚则是红枣填满幼猪腹腔的叫花猪,再以盛水的大锅烧熬三天三夜,用肉酱、醋调和而食,炮则是将幼猪换成小母羊。

  捣珍是以用牛、羊、麋鹿、鹿、獐等动物的里脊肉除去筋腱烹熟,捣成肉泥而食。

  渍是在酒里浸泡一夜的新鲜牛肉薄片,调上肉酱、梅浆、醋等调料而食。

  熬是经过捶打的牛肉、鹿肉、糜肉、獐肉除去皮膜,摊在芦苇篾上撒上姜、桂、盐等调料而食。

  肝则是狗肠脂肪包狗肝,以米粉糊润泽,搭配切碎的狼胸前脂肪烹制的稻米稠粥食用。

  这八珍菜肴虽非稀世珍馐,但却是宴饮的极致规格。

  若说太牢宴是官场和民间最高规格的宴饮菜肴,但八珍宴却是只有天子才能享用的宫廷菜肴!

  当太子殿下将这八珍摆放在每个人的桌案前,这是何等恩宠自然是不言而喻!

  刘辩举起羽觞杯,连饮三大杯百味旨酒,每饮一杯便将一只羽觞杯倒扣以示满饮,笑谓群臣道:“诸卿共饮之!”

  “殿下豪饮!”

  酒过三巡,云台阁内觥筹交错,欢声笑语不绝于耳。

  刘辩环视群臣,见贤臣良将齐聚一堂,深感国家中兴在望,又念及后宫佳人翘首以盼。

首节上一节135/154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