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透历史:从世界大战开始 第1044节

第898章 邺城之战!硬刚九大节度使!史思明一战封神!

  新的天幕出现。

  画面里是激烈的冷兵器游戏战斗画面。

  战场上的士兵们浴血拼杀,雄壮的背景音乐响起,而天幕的解说词也缓缓响起:

  【在中国古代的叛乱中。】

  【安史之乱无疑是影响最大的一场叛乱。】

  【而在安史之乱中,叛军如云猛将中。】

  【史思明又是毫无疑问的叛军猛将天花板。】

  【而史思明征战一生,在大叛乱中最强的一场战役。】

  【毫无疑问就是邺城之战。】

  【史思明率领五万燕军,击溃二十万精锐唐军!】

  【这场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例,虽然名气不大。】

  【但其对唐朝造成的深远影响,丝毫不亚于任何一场改变历史走向的重大会战。】

  【邺城,位于今河北安阳一带,地处华北平原南端,太行山东麓的漳河冲积平原上。】

  【这里地势开阔平坦,水系纵横交错,自古以来就是北方重要的战略要地。】

  【战国时期,这里曾是魏国的都城。】

  【东汉末年,曹操更是在此建立霸府。】

  【到了唐代,邺城依然是河北地区的重要军事据点,控制着联接中原与幽燕的交通要道。】

  【这样的地理环境,既适合大规模兵团作战,也为骑兵的快速机动提供了理想条件。】

  【时间回溯到公元758年。】

  【安史之乱仍在持续。】

  【此时的叛军内部发生了重大变故,安禄山被其子安庆绪所杀,叛军势力出现分裂。】

  【唐肃宗抓住这个机会,命令郭子仪、李光弼等九位节度使率领二十万大军。】

  【围攻困守邺城的燕帝安庆绪。】

  【安庆绪陷入绝境,为求自保,以大燕皇位为诱饵,向史思明发出救援请求。】

  【史思明在收到自己想要的筹码后,率领十三万大军南下。】

  【不过,出于战略考虑。】

  【他仅以五万精锐投入邺城战场。】

  【其中包括两万轻骑兵、五千曳落河重骑兵和两万五千步兵。】

  【这支军队堪称史思明麾下的王牌部队。】

  【尤其是曳落河重骑兵,装备精良,训练有素。】

  【是当时北方最精锐的骑兵力量之一。】

  【唐军这边阵容更是极尽华丽,堪称毕其功于一役的最后演出。】

  【阵容包括:】

  【朔方节度使郭子仪、河东节度使李光弼、泽潞节度使王思礼、镇西北庭节度使李嗣业、襄阳节度使鲁炅、郑蔡节度使季广琛、河南节度使崔光远、滑濮节度使许叔冀、淮西节度使李奂。】

  【除了郭子仪、李光弼等九大节度使统领的各镇边军。】

  【还从回纥借调了3000骑兵。】

  【步骑总计约20万。】

  【此外还征调了大量民夫保障后勤。】

  【在杜甫的《石壕吏》中,就写道: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然而,唐肃宗出于对节度使权力的忌惮,担心重蹈安禄山叛乱的覆辙。】

  【以郭子仪、李光弼皆是元勋,难以相互统属为由。】

  【并未设立统一的军事指挥。】

  【又设置开府仪同三司的宦官鱼朝恩,为此战的朝廷监军。】

  【导致九路大军各自为战,互不统属。】

  ……

  天幕外。

  唐朝,李世民看到这里都看无语了。

  李世民愤恨地拍了拍桌子,怒斥道:

  “胡闹,这简直就是胡闹!”

  “你率领的可不是3000人、5000人、1万人或是2万人。”

  “而是20万人,且分属九大节度使!”

  “这样一支规模庞大的军队,成员来自天南海北不同的地方,各自的口音、作战方式与习惯都不尽相同。”

  “结果竟然不设置一个全局总指挥?”

  “这样的20万大军,没有统一指挥。”

  “真正打起仗来,跟3万人、5万人又有什么区别?”

  李世民越说越气,又忍不住踹了一脚前面的桌子。

  “怪不得天幕一开始就说这场邺城之战,20万精锐唐军竟被区区5万叛军击败!”

  “真是不怕那史思明,是神一样的名将。”

  “就怕本方阵营的总指挥,是猪一样的队友!”

  “后世的这个唐肃宗,他到底有什么能力?”

  天幕继续。

  【十月,唐军开始围攻邺城。】

  【两个月后,史思明在魏州击败唐将崔光远,歼灭唐军三万人。】

  【然而得胜后的史思明并未立即驰援邺城,而是采取了观望态度。】

  【这一反常举动引起了李光弼的警觉。】

  【他建议监军鱼朝恩,派兵进攻魏州牵制史思明。】

  【但刚愎自用的鱼朝恩拒绝了这一建议,采纳郭子仪的建议,继续集中兵力强攻邺城。】

  【持续的苦战,渐渐地消磨唐军锐气。】

  【在惨烈的攻城战中,唐军名将李嗣业中箭身亡,这进一步削弱了唐军的战斗力。】

  【尽管邺城早已粮草断绝,百姓易子而食,一只老鼠卖4000钱。】

  【唐军各部都觉得马上能克城。】

  【但由于唐军缺乏统一指挥,各军之间互不配合,号令混乱,导致邺城久攻不下。】

  【史思明察觉唐军已然兵疲将累,决定抓住这一良机。】

  【于是亲率五万叛军,从魏州向邺城进发。】

  【邺城之战正式爆发。】

  【在进军途中,史思明施展扰敌之计。】

  【他派遣小股骑兵不断骚扰唐军防线,同时派骑兵袭击唐军粮道。】

  【唐军为了应对这些骚扰,不得不昼夜防范,疲于奔命.】

  【战斗力被极大消耗。】

  【三月初六,两军在邺城郊外列阵对峙。】

  【李光弼、王思礼、鲁炅、许叔冀等四镇军队率先与史思明部展开激战。】

  【尽管唐军在兵力上占据优势,但叛军的骑兵战斗力极强.】

  【双方厮杀得难解难分。】

  【一时之间死伤惨重,呈现出胶着状态。】

  【就在前军激战正酣之时,郭子仪派仆固怀恩率领3000回纥骑兵袭击叛军侧翼。】

  【然而,这支曾在收复两京战役中屡建奇功的劲旅,却遭遇了叛军曳落河骑兵的强力阻击。】

  【轻装的回纥骑兵,最终被重装的突厥骑兵击溃。】

  【唐军主力这边,郭子仪本就与李光弼在战前战略上存在分歧。】

  【此时又担心仆固怀恩率回纥骑兵临阵倒戈。】

  【看到战场局势复杂,郭子仪竟直接率领朔方军不战而退。】

  【其余边镇军看到郭子仪撤军。】

  【又见到溃败而逃的回纥骑兵,误以为前军已经大败,顿时军心大乱。】

  【纷纷丢弃辎重,四散奔逃。】

  【巧合的是,此时狂风骤起,战场上飞沙走石,能见度极低。】

  【前排交战的李光弼和史思明,也不得不各自撤出战斗。】

  【最终,史思明凭借五万兵力击退了九大节度使,斩杀五万唐军,】

  【从此一战封神。】

  【成为历史上叛军将领的统兵能力天花板。】

  【回顾战前,唐军在收复两京后,士气正盛,对叛军形成围剿之势。】

  【然而邺城之战中。】

  【二十万唐军竟被五万燕军击溃。】

  【让叛军重新占据了战略主动。】

  【唐朝短期内,再难组织起大规模的军事进攻。】

  【此后,叛军在河北地区的势力愈发稳固,而唐军不得不转入战略防御,安史之乱的平叛进程被大幅拖延。】

  【唐廷元气大伤。】

  【永远失去了对河北地区的控制。】

  【安史之乱的局势,也变得更加扑朔迷离。】

首节上一节1044/1093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