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80年代,日本就一口气购入223架F15战斗机。】
【如今还拥有490多架直升机,其中包括89架攻击型阿帕奇直升机。】
【在五代机方面,日本订购的105架F35战斗机,使其人均五代机数量甚至超过美国。】
【川崎重工自研的C2运输机,在运20服役前,一直是亚洲最大运输机。】
【载重30吨、最大航速980公里每小时、最大航程1万公里的性能,赋与日本空军向东南亚、中东投送军事力量的潜力。】
【日本海上自卫队更是实力强劲。】
【4.5万总兵力,160多艘主力作战舰艇,50多万吨舰艇总吨位。】
【8艘宙斯盾驱逐舰、6艘先进护卫舰、22艘潜艇和7艘直通甲板准航母。】
【堪称东亚海域的钢铁洪流。】
【而作为怪物房中历史底蕴深厚的中国。】
【恰似守护东方的上古神兽,凭借强大的综合国力稳坐扛把子之位。】
【尽管周边国家在军事上各有优势。】
【但中国始终保持着战略定力与警惕。】
【以越南为例,在中国人眼中,它或许是经济依赖中国拉动、满街摩托的穷破小。】
【但“亚洲狼”的称号也彰显着其强悍的战斗力。】
【越战时期,越南军队在雨林中让美军深陷泥潭。】
【甚至一度有席卷东南亚之势,直到中国军队出手,才遏制住其野心。】
【历史上,美国纠集盟友多次远征东亚,最终铩羽而归。】
【也印证了这片土地的不可征服性。】
【追溯东亚怪物房”的形成,资源匮乏是不可忽视的深层因素。】
【在这片土地上,各国若不努力变强,就可能沦为他国的“养料”。】
【近代中国积贫积弱时,周边小国都敢觊觎。】
【而如今,各国为争夺有限资源,在军事领域不断投入。】
【加之历史上东亚各国矛盾错综复杂,一旦某国研发或引进新式武器,其他国家必然争相效仿。】
【或自研或采购。】
【力求在军事平衡中不落下风。】
【这种相互竞争的态势,不断推动着东亚军事力量向更高水平迈进,也让东亚怪物房的威慑力愈发强大。】
弹幕:
《尼玛啊,太卷了!》
《朝鲜:谁动我我就抱着韩国一起完蛋!》
《兔子对邻居强弱与否确实没啥概念,因为它们都是被兔子这个中原王朝统治吊打了千年的矮穷矬。》
《韩国是五常外最强的几个,有可能是最强。》
《霓虹的海军放欧洲,能把老欧洲扫的妈都不认识。》
《别说中日韩朝了,就算只是一个台湾省,都有两三百架战机,27万吨海军排水量,海军空军都在全球前十。》
《如果台湾决定东南苦行山,去单挑澳大利亚,能随意吊打澳大利亚。》
《中属澳大利亚是吧?》
《这个思路很新颖啊,快去!》
《蒙古:我不打扰,我走了哈。》
《蒙古:我们仨真厉害。》
《越南其实也很强,奠边府战役俘虏7000法军。》
《越南就没有百年老树!》
《老中:爱好和平,害怕国际暴力。》
《为啥东亚这么怪物?》
《因为不强的民族,早在古代就被咋老祖宗灭了,经过几千年还能活着的,都是能打的。》
网友们纷纷的讨论着。
而古人们看完了整段视频之后,也算是懂了。
秦朝。
嬴政负手而立,目光如炬。
“怪物房?天下本就是强者居之!”
“大争之世,能活着,能强大,自然就是怪物!”
“但看得出来,后世之强,在于其工与器!”
“工业者,国之力器也!”
“寡人要的,不仅是书同文、车同轨,更要天下工匠,为我大秦钻研此等工业之术!”
而在汉朝。
刘彻看完之后,心里有点不爽。
“那日本、朝鲜,后世竟有如此实力?”
“朝鲜拥核,日本隐忍,韩国精悍.皆非易与之辈。这相互牵制、互相竞争之局。”
“看似混乱,实则还是实力不足!”
“天幕说这些撮尔小国,放到他处可为霸主?”
“哼,若在朕之时,皆为我大汉郡县!”
“可惜,朕没有统御后世的华夏。”
“这些个怪物邻居,谁敢冒头作乱,就给朕往死里打!打到它亡国灭种,永绝后患!”
“如此一来,东亚哪儿会有怪物房的说法?”
第939章 盘点各省独有习惯,哪个让你看不懂?
新的天幕出现,画面里出现了许多现代都市街头的景象。
人群在繁华街道中行走。
天幕也开始解说:
【盘点那些各个省分的独有习惯。】
【外省人来了是真的看不懂。】
【上海的快节奏生活,塑造了独特的无午休文化。】
【从幼儿园毕业后。】
【上海人的“午休技能点”仿佛被一键清除。】
【在陆家嘴的写字楼里,白领们常常一边吃着便当一边处理邮件。】
【在CBD的便利店中。】
【站着喝咖啡的顾客构成了一道都市剪影。】
【这种高效的时间观念,与上海开埠170多年的商业传统一脉相承。】
【12点到13点的一小时,纯粹沦为午餐时间,一到点便准时回归工作或学习,雷打不动。】
【作为国际化大都市,上海的时钟永远走得飞快。】
【“时间就是金钱”在这里不是口号,而是真实的生活节奏。】
【数据显示,上海写字楼午休时间平均仅有28分钟,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但精明的上海人自有应对之道。】
【为了在高强度的工作中保持清醒,上海人对咖啡的热爱近乎痴迷。】
【遍布街巷的咖啡馆,年销售额超过50亿元。】
【所以,不是不困,是自带牛马兴奋剂啊。】
天幕外。
唐朝。
李世民看着天幕,有些惊讶地说道:
啊?如果只是一部分人不午睡,倒也很正常。”
“但天幕竟然说,整个上海都没有午睡的习惯。”
“从幼儿之后就不再午睡了?”
“这……难道他们不困吗?”
“想我李氏一族从太原起兵,即使是在打仗最艰难的那段岁月,也是要认真完成午睡的呀。”
天幕继续:
【与上海的不睡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山西的必睡。】
【中午12点一过,三晋大地仿佛被施了魔法。】
【写字楼里键盘声渐歇,街边店铺卷帘门半落,连巷口的狗都趴在地上打盹。】
【若此时想找饭店吃饭,大概率会遇上“老板午睡中”的告示。】
【正午时分,从太原的政府机关到平遥的古街商铺,都会默契地拉下卷帘门。】
【这种全民午睡”的习惯,根植于山西的历史。】
【这种习惯的形成与当地传统息息相关。】
【在晋商鼎盛时期,掌柜们就讲究“歇晌“以养精蓄锐。】
【煤矿工人更需要午休来恢复体力。】
【如今虽然产业转型,但这个习惯却保留了下来。】
【再加上山西也是碳水大省,有点晕碳。】
【所以中午的短暂睡眠,成了恢复精力的刚需。】
【年复一年,午睡从生理需求演变成文化基因,】
【外地游客常常惊讶地发现,下午两点前连景区售票处都大门紧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