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开局废除宰相,老朱懵逼了 第204节

  客厅里,那位同僚已等候多时。他见到李善长走进来,连忙起身行礼:“善长兄,深夜打扰,实属无奈之举。”

  李善长叹了口气,示意他坐下:“你我之间何须如此客气?说吧,你深夜来访所为何事?”

  同僚苦笑一声,道出了事情的原委。原来,他确实曾参与过一些不正当的交往,但从未有过背叛朝廷的念头。如今被锦衣卫盯上,他自知难逃一劫,只希望能得到李善长的帮助,保住家人性命。

  李善长听后,心中五味杂陈。他既为同僚的遭遇感到惋惜,又为自己的立场感到为难。他知道,自己不能徇私枉法,更不能背叛朝廷和朱元璋的信任。但他也深知,人性本善,每个人都有改过自新的机会。

求鲜花

  最终,李善长做出了一个艰难的决定。他决定向朱元璋如实汇报此事,并请求朱元璋念在同僚往日的功绩和忠诚上,给予他改过自新的机会。同时,他也向朱元璋保证,自己会亲自监督同僚的行为举止,确保他不再重蹈覆辙。

..... .... ....

  (场景转换至李善长府邸的书房,夜深人静)

  书房内,烛火摇曳,李善长独自坐在案前,手中紧握着一封密信,那是他刚从锦衣卫处得到的最新情报。信中内容让他眉头紧锁,心中五味杂陈。

  ................................亏.

第二百七十六章夜色深沉,万籁俱寂

  “丞相大人,夜深了,您该歇息了。”门外传来仆人轻声的提醒。

  李善长抬头望向窗外,夜色深沉,万籁俱寂,但他的心中却如同翻江倒海一般难以平静。他轻轻叹了口气,将密信收入袖中,决定亲自去面见朱元璋。

  (场景转换至大明皇宫,御书房内)

  御书房内,朱元璋“八七七”正在批阅奏折,见李善长深夜来访,不禁有些惊讶:“善长,这么晚了,有何要事?”

  李善长跪拜行礼后,缓缓起身,从袖中取出密信,双手呈上:“皇上,臣有紧急情报需向您禀报。”

  朱元璋接过密信,迅速浏览了一遍,脸色逐渐变得凝重起来:“这……北疆边境竟有叛军蠢蠢欲动,意图不轨?”

  “正是,皇上。”李善长沉声道,“臣以为,此事非同小可,必须立即调兵遣将,平定叛乱。”.

  朱元璋点了点头,目光中透露出果决:“你说得对,此事刻不容缓。朕即刻下旨,命徐达将军领兵出征,务必剿灭叛军,以儆效尤。”

  “皇上圣明。”李善长应声道,但心中却暗自思量着如何为大军筹集粮草、准备军械等后勤事宜。

  (场景转换至户部大堂,次日清晨)

  户部大堂内,李善长与户部尚书紧急商议着大军出征所需的物资筹备工作。他们逐项核对着清单,确保每一项物资都能及时到位。

  “丞相大人,这粮草筹集倒还容易,只是这军械制造,恐怕需要些时日。”户部尚书面露难色。

  李善长眉头微蹙,沉思片刻后道:“这样吧,我们分头行动。你负责继续筹集粮草,并尽量压缩时间;我则亲自前往工部,督促他们加快军械制造进度。”

  “遵命,丞相大人。”户部尚书领命而去。

  (场景转换至工部工坊,午后)

  工部工坊内,炉火通红,工匠们正忙碌地铸造着兵器铠甲。李善长走进工坊,一眼便看到了正在监督工作的工部尚书.. ....

  “尚书大人,大军出征在即,军械制造进度如何?”李善长开门见山地问道。

  工部尚书擦了擦额头上的汗水,回答道:“丞相大人放心,我们已经加派人手,日夜不停地赶工。只是这军械制造需要精细打磨,不能有一丝马虎。”

  李善长点了点头,表示理解:“我知道你们辛苦,但国家大事,不容有丝毫懈怠。我希望你们能再加快一些速度,同时保证军械的质量。”

  “是,丞相大人。”工部尚书领命后,更加卖力地督促工匠们工作起来。

  (2.6场景转换至北疆边境,数月后)

  北疆边境,战鼓雷动,旌旗猎猎。徐达将军率领的大军与叛军展开了激烈的战斗。在徐达将军的英勇指挥和李善长精心筹备的后勤支持下,大军势如破竹,叛军节节败退。

  ...........

第二百七十七章我朝礼部侍郎刘伯温

  终于,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叛军首领被生擒活捉,叛乱得以平息。大军凯旋而归,百姓们夹道欢迎,欢呼声震天动地。

  (场景转换至大明皇宫,庆功宴上)

  庆功宴上,朱元璋高坐龙椅之上,面带微笑地望着下方欢声笑语的群臣。他举起酒杯,向徐达将军和李善长等功臣致敬:“此次北疆平叛,多亏了诸位爱卿的鼎力相助。朕在此敬大家一杯!”

  群臣纷纷举杯响应,气氛热烈而欢快。李善长也举起酒杯,与身旁的徐达将军相视一笑,心中充满了自豪与满足。

  然而,24就在他准备将酒杯送至唇边时,一个突如其来的消息打破了这份欢愉边疆又传来紧急战报,一股新的势力正在蠢蠢欲动!

  ....

  李善长的眉头再次紧锁起来,他深知这场新的危机将比之前的叛乱更加严峻和复杂。他必须立即与朱元璋商议对策,调集更多的兵力和资源来应对这场新的挑战。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李善长与朱元璋并肩作战,共同指挥着大明的军队和后勤力量。他们面对着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但凭借着智慧和勇气,他们一次又一次地化险为夷,守护着大明的疆土和百姓的安宁.

  (场景转换至大明皇宫,御书房内,烛火通明)

  朱元璋放下手中的战报,眉头紧锁,望向李善长:“善长,这新崛起的势力非同小可,据说背后有强援,我军若贸然行动,恐难有胜算。”

  李善长沉吟片刻,道:“皇上所言极是,臣已派人暗中查探,发现这股势力确实与北方某个游牧民族有所勾结。但具体细节还需进一步确认。”

  “游牧民族?”朱元璋闻言,眼神中闪过一丝凝重,“若真如此,此事便更为复杂了。我们不仅要面对内部的叛乱,还要防范外族的侵扰。”

  “正是如此,皇上。”李善长点头,“臣以为,我们需双管齐下,一方面加强边防,严阵以待;另一方面,派遣使者前往该游牧民族,探其虚实,争取和平解决。”

  “嗯,此计可行。”朱元璋点头赞同,“但使者人选需慎重,既要能言善辩,又要临危不惧。”

  “臣愿举荐一人,定能不负皇上重托。”李善长胸有成竹地说。

  “哦?何人?”朱元璋好奇地问。

  “我朝礼部侍郎刘伯温,此人学识渊博,智计百出,877且对北方游牧民族的风俗习惯颇有研究,定能圆满完成此任。”李善长推荐道。

  “刘伯温?”朱元璋略一思索,随即点头,“好,就依你所言,命刘伯温即刻启程。”

  (场景转换至礼部大堂,次日清晨)

  刘伯温接到旨意后,匆匆来到李善长的府邸,向李善长请教出使事宜。

  ............................

第二百七十八章 善长,你的建议很好

  “丞相大人,此去北方游牧民族,路途遥远,且危机四伏,不知您有何高见?”刘伯温恭敬地问道。

  李善长微微一笑,道:“伯温兄,你此行责任重大,务必小心谨慎。我这里有几条建议,供你参考。”

  说着,李善长从案上取出一份早已准备好的文书,递给了刘伯温。刘伯温接过一看,只见上面详细记载了北方游牧民族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政治格局以及可能遇到的种种危险和应对策略。

  “丞相大人真是思虑周全,臣感激不尽。”刘伯温感动地说。

  “伯温兄客气了,我们都是为大明效力,自当同心协力。”李善长道,“另外,我还为你准备了一份礼物,以表我大明诚意。”

  说着,李善长命人抬出一箱珍贵的丝绸和瓷器,作为出使的礼物。刘伯温见状,心中更加敬佩李善长的深谋远虑。

  (场景转换至北方草原,数月后)

  经过长途跋涉,刘伯温终于来到了北方游牧民族的领地。他凭借着自己的智慧和口才,成功地与游牧民族的领袖进行了谈判,并达成了和平协议。同时,他还从领袖口中得知了一个惊人的秘密那股新崛起的势力并非真心与游牧民族结盟,而是想利用他们作为掩护,趁机攻打大明。

  得知这一消息后,刘伯温立即派人飞鸽传书,将情报送回了大明。李善长收到情报后,立即向朱元璋汇报,并建议提前发动攻势,打敌人一个措手不及.

  (场景转换至大明皇宫,御书房内)

  “善长,你的建议很好¨ˇ 。”朱元璋听完李善长的汇报后,赞许地点头,“但此事还需谨慎行事,不可轻举妄动。”

  “皇上放心,臣已有了周密的计划。”李善长胸有成竹地说,“臣建议,我们可以分兵两路,一路由徐达将军率领,正面进攻那股新崛起的势力;另一路则由蓝玉将军率领,绕到敌人后方,实施突袭。两路夹击之下,敌人必败无疑。”

  “好!就依你所言。”朱元璋拍板决定,“¨~ 立即传旨下去,命徐达和蓝玉两位将军准备出征。”

  (场景转换至战场前线,数月后)

  在李善长的精心策划和徐达、蓝玉两位将军的英勇指挥下,大明军队成功地击败了那股新崛起的势力,并俘虏了他们的首领。这一胜利不仅巩固了大明的边疆安全,也极大地提升了大明的国际威望。

  (场景转换至大明皇宫,庆功宴上)(钱赵赵)

  庆功宴上,朱元璋再次举杯向李善长等功臣致谢:“此次边疆之战能够大获全胜,全靠诸位爱卿的鼎力相助。朕在此敬大家一杯!”

  ......................................

第二百七十八章内阁会议厅

  群臣纷纷举杯响应,气氛热烈而欢快。李善长也举杯与众人共饮,但心中却并未因此放松警惕。他知道,大明的未来还面临着许多未知的挑战和危机。他必须时刻保持清醒和警觉,为大明的繁荣与稳定贡献自己的力量。

  (场景转换至大明皇宫,内阁会议厅)

  晨光初破,内阁会议厅内已是一片忙碌。李善长身着朝服,步入厅中,与一众大臣相互行礼后,缓缓走向自己的位置。朱元璋坐在主位上,目光如炬,扫视着众人。

  “诸位爱卿,近日朝中事务繁多,今日召尔等前来,是有一要事需共商。”朱元璋的声音沉稳有力,“近来,朕877闻南方水患频发,百姓受苦,朝廷必须迅速作出反应,赈灾救民。”

  话音未落,便有大臣出列,眉头紧锁道:“皇上,南方水患确是刻不容缓,但国库空虚,赈灾银两恐难以筹措。”

  李善长闻言,心中已有了计较,他站起身,环视四周,缓缓道:“国库虽紧,但民为本,赈灾之事,万不可拖。臣以为,可从两方面着手,一是动员地方士绅捐赠,二是从冗官冗员中裁减开支,以补赈灾之需。”

  此言一出,立刻引起了朝堂上的议论纷纷。有官员表示赞同,认为此乃权宜之计;也有官员提出异议,担心此举会引发官员不满,影响朝政稳定。

  朱元璋沉思片刻,看向李善长:“善长,你所言有理,但具体如何实施,还需详细筹划。朕命你全权负责此事,务必妥善解决。”

  “臣遵旨。”李善长领命后,心中已有了大致的盘算。他深知此事不易,但既然皇上信任,他便要全力以赴。

  (场景转换至李善长府邸,书房内).

  夜幕降临,李善长书房内灯火通明。他伏案疾书,一边思索着赈灾事宜,一边起草着计划书。突然,门外传来敲(cecg)门声,他的夫人端着一碗热汤走了进来。

  “善长,夜深了,歇歇吧。”夫人关切地说着,将热汤放在案上。

  李善长抬头,露出一丝疲惫却温暖的笑容:“夫人,你先去休息吧,我忙完这一阵就去陪你。”

  夫人见状,心中虽有不舍,但也知道他的脾气,便轻声嘱咐了几句,便退出了书房。

  (场景转换至户部大堂,次日清晨)

  李善长带着他的计划书来到户部大堂,与户部尚书商议具体的赈灾方案。两人一边翻阅着账簿,一边讨论着如何调动资源、分配银两。

  “尚书大人,我认为我们可以先从江南富庶之地开始动员捐赠,同时加大对北方灾区的物资调配力度。”李善长提出了自己的想法。

  户部尚书点头表示赞同:“丞相大人所言极是,我这就着手安排人手去办理此事。”

  ................................

第二百八十章都看到了对方眼中的凝重

  然而,正当两人准备进一步细化方案时,一名急使匆匆闯入大堂,面色焦急地呈上了一份加急奏报.

  “丞相大人、尚书大人,不好了!北方边境又生战事,鞑靼人突然侵袭,我军损失惨重!”急使的话音未落,大堂内已是一片哗然。

  李善长与户部尚书对视一眼,都看到了对方眼中的凝重。他们知道,这场突如其来的战争,将让本已紧张的国库更加捉襟见肘。

  (场景转换至大明~皇宫,御书房内)

  朱元璋听完急使的汇报后,怒不可遏,一掌拍在龙案上:“鞑靼人竟敢如此嚣张!朕要御驾亲征,将他-们彻底消灭!”

  李善长连忙上前劝阻:“皇上息怒,御驾亲征非同小可,需三思而后行。当前,我们应先稳定军心,调集重兵防守边境,同时加强与周边国家的联盟,共-同抵御外敌。”

  朱元璋闻言,情绪渐渐平复下来,他看向李善长:“善长,依你之见,该当如何?”

首节上一节204/214下一节尾节目录